贵州北侗地区农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玉屏侗族自治县朝阳侗寨为例
2014-12-04屠飞鹏
姚 莉 屠飞鹏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18;2.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按自然地理环境与使用方言的差异将侗族分为“南侗”与“北侗”两个部分,北侗是指北部侗族方言区,它属于侗族的一部分,贵州境内包括剑河、天柱、锦屏、三穗、玉屏等地。北侗地区的农村聚落是指在北侗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各种人群聚居场所,本文特指北侗村寨,它是北侗农村地区人类聚居形态的一种客观表现,其聚落形态的演变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国内对侗族聚落空间形态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涉及6个问题:(1)聚落空间形态和环境。(2)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3)聚落形式和村寨的选址。(4)聚落形态与文化。(5)聚落空间与资源配置。(6)聚落空间形态演变。[1]这表明学界对侗族聚落问题的研究已有了一定深度,但也有诸多不足,如多关注于聚落形态及共性特征研究,对于地理特性、社会特性与空间形态及演变因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问题关注不够。同时,从大量研究成果看,研究“南侗”的较多,针对“北侗”的鲜见。基于此本文对几个时间期北侗聚落空间发展的所呈现形貌和模式进行探索,分析其特定地理环境中北侗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及影响其演变的内在因素。一方面为保护北侗传统聚落文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缺环予以补充。
一、研究区概况
朝阳侗寨地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境内新店乡西南角,为典型的北侗村寨。该村距离玉屏县城15公里,分上寨和下寨两个部分(本研究点为朝阳上寨),共有侗族居民68户369人,其中朝阳上寨25户105余,侗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8%以上。该区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境内气候温和益人,生态良好,北侗文化底蕴深厚且历史悠久,是目前玉屏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北侗村寨。但自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村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是加速了侗寨变迁。
二、玉屏县朝阳侗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1)时间上的阶段性:朝阳村聚落空间呈现出几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1975年-1986年,跨时11年。此期是研究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较大的阶段,表现为:聚落规模迅速扩大、聚落地域拓展加快,初步形成以交通道路为中心的布局特征,表现出由分散向集中演变的趋势。第二个阶段是1986年-2008年,跨时19年。此期时间跨度最长,但聚落发展却相对稳定,空间形态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聚落空间形状紧凑度持续提高。第三阶段是2008年-2011年,跨时3年。此期虽然时间跨度最短,但是空间形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继第一阶段后的又一次空间结构的大变动。表现为:聚落的地域拓展方向与空间组合形态再一次发生转变,一是呈现由中心村向外围拓展与延伸的状态;二是聚落形态由点团状扩张逐渐趋向为带状扩展。尽管在研究时间段内,朝阳村聚落空间形态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变化,但是总体上其演变进程缓慢,空间形态上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大变迁。
(2)地域拓展上的动态性:1975年,研究区聚落空间地域拓展中主要以生产资料为中心,形成分散的点状布局,其表现形态是除少数聚落居于山脚,绝大多数聚落部分与山腰。1986年,聚落空间形态变化较大:一是村寨规模迅速扩大;二是地域拓展从以生产资料为中心分布发展为以“交通道路”和“生产资料”两个中心并存的布局形态,聚落由分散向集中发展,呈现点状分布逐渐向团装分布转变。此时期聚落空间布局不规则,属于自然衍生状。2008年,聚落空间形态总体上变化较小:一是聚落内部结构上出现了整合与分化。二是聚落空间进一扩张,在地里空间上围绕中心村进一步拓展。2011年以来,此阶段也是朝阳村落聚落空间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一是聚落的空间基本上形成了由围绕生产资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道路干线为中心,进一步突出了以公路为中心的带状空间布局特点。二是聚落出现由中心村向外围拓展的状态。此时,聚落内部结构逐渐规则有序,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聚落形态,同时也出现了“空心村”。
(3)聚落空间布局上的随机性:朝阳侗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侗寨位于崇山峻岭间,多立寨于山麓、山坡、山谷、坝子、溪河沿岸,是典型的山地型聚落。长期以来,研究区聚落空间布局上没有经过特意规划,主要是根据侗民的择址习惯(特别是“风水”)随机修建,皆根据山形地势等条件灵活调整着建筑物的空间布局。聚落或沿着河流的走向纵横延伸、或随地形坡度依山而置,寨内各单体建筑纵横布置,自由扩展。聚落中无规则的道路网,也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呈现自然散落状,总体上布局随意却又协调统一。通过对研究区聚落演变的结果显示,由于村寨建设没有规划作为指导,缺乏大规模的现代建设技术作为支撑,聚落扩张过程中其内部系统会根据周边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而动态地优化村寨的空间形态。
(4)聚落功能区域划分上的渐进性: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生产工具及交通工具的出现、生产方式的改变、村民价值观的变化等不仅促使传统聚落在空间形态上发生变化,也促使聚落在功能上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从研究区聚落形态演变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在政府鼓励、引导、支持建设等外力作用与聚落内部经营主体和民村自主建设等内力作用的共同推动下,聚落功能区域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发展,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比如随着当地村民生活模式的改变,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早期不曾出现的学校、卫生所、村委会办公楼、商店、村民娱乐室等基础设施,现在都在不断完善,相应的功能区域也逐渐形成。这些是聚落逐渐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研究区侗寨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区位与自然条件是客观因素
区位条件包括自然要素、交通道路、与经济中心的距离。通过研究,发现区位条件对朝阳村聚落形态的演变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和地理空间上的拓展。从朝阳村聚落空间演变阶段的特点可以看出,其空间演变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新的资源与环境的寻求过程和地理区位的选择过程,表现在空间形态上就是地理空间的拓展与聚落内部“空心村”的形成。寻求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活动的本能,区位条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研究区村民有能力改变劣势,有能力创造更优于现状的生活条件时,聚落形态的改变成为必然。二是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不仅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受到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后者是导致聚落演变的直接推动力。然而区域受外界影响程度的大小与其所在地理位置的封闭与开放、与外界联系的便利程度、与经济中心的远近等密切相关。研究显示,朝阳侗寨聚落演变速度呈阶段性,但是总体上其演变进程缓慢,空间形态上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大变迁,这受相对封闭的自然区域环境影响。事实上,聚落的区位是动态变化的,在生产力落后阶段自然区位条件是聚落选址其主要影响作用,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区位作用将逐渐弱化,而经济区位作用却逐渐凸现。
(二)生产力水平及生产方式是直接推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生产力变化直接引起生产关系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它是导致研究区传统聚落的演变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影响因素。聚落的选址、地域组合形式、空间拓展方向等在很大程度上受生产力水平及生产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农业是朝阳村的经济命脉,由于生产力低下,耕作方式传统,耕作半径对村民住址影响极大,一方面由于当地山高坡陡,村民土地分散且多分布在山腰,甚至山顶,耕作极其困难,为了方便耕作和作物管理,多数村民选择在耕地附近居住,形成了分散且规模较小的以耕地为中心的聚落形态。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耕作以人畜为主要劳动力,道路的宽度与耕地的距离是住宅选址的重要参考。加上当时当地人口数量少,土地多,宅基地的选择空间大,所以形成了早期以交通道路为中心的又相对分散的聚落布局形态。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部分村民的生产活动由农业向其他产业转移,村内出现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随着物资交流的频繁和产业(如经商、服务业等)的产生村民对交通需求程度的日益增强,很多住宅选址的传统规则被打破,逐渐形成由以家族血缘体系、生产资料为中心的地域聚集向以交通要道、经济中心聚集转变,形成了以集镇、公路等为中心的新的分布格局,这种新的布局形态是38年来朝阳村聚落空间布局演变最为明显的地方。
(三)人口的扩张是影响的聚落规模的主要因素
人口因素主要是因人口数量和素质的变化引起研究区传统聚落规模在空间上的拓展、缩小等方面的演变。人是生态系统的主体,人口是聚落存在的核心要素。人口变量对研究区聚落空间演变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口规模和密度的影响最为直接。研究区,人口从70年代末约30户,200人发展到2011年达68户369人,30多年的时间人口几乎成倍增长。人口规模的扩张必然导致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需求量的扩大,当一定地域的资源不能满足人口数量增长的需要时,人群将发生地理空间上的迁移,表现为聚落空间布局的扩展与延伸。其次,聚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变化产生影响。这里的人口结构包括当地村民成分结构(主要是指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的比例)和城乡人口结构两个方面。其中城乡人口构成变动等是当地聚落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朝阳村长期以从事农业为主,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绝大多数,城镇人口比例十分有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聚落人口在城乡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户口外迁比例的增加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导致原聚落空心村的形成,部分旧址已经失去了聚落的基本功能或正逐渐消失。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表明:当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特征明显。目前,随着朝阳村劳动力数量程下降趋势,朝阳村劳动力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寨内以留守幼儿和老年人居多。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传统生产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传统聚落在空间组合及功能分区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四)制度与政策是聚落演变的驱动力
聚落形态的空间演变与北侗社会宅基地择址习俗有关。我国对早期农村宅基地监控制度不完善,农民对宅基地的选择受限较小,时间越往前追溯,村民选择宅基地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越大。但是随着我国对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控制力度的加强,在一定成度上约束了村民对土地的随意使用。其他政策性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变迁,如政策性生态移民或扶贫移民等使村民从原村落迁出,旧址逐渐废弃,形成空心村落,在新的区域形成新村。此外,近几年来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也是导致聚落形态变迁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北侗民俗风情旅游村寨”的打造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开展,一方面对当地部分建筑进行了整修与对危房进行了拆除,另一方面,通过新村规划使聚落在内部结构上出现了整合与分化,聚落规模上进一步扩大,并在空间形态上呈现规则有序的状态。
(五)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是聚落空间布局变化的诱导因素
交通是影响研究区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最主要因素。侗族传统聚落居住的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信息闭塞,交通是传统侗寨与外界信息沟通、物资交流的主要聚道,特别是近几十年,商品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革,交通条件对聚落的选址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研究区聚落选址产生较大影响的交通因素主要是乡村干线公路。区域交通设施对研究区聚落选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村聚落发展的吸引,便捷的交通设施不仅给农村聚落对外交流提供便利,也是农村聚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二是对农村聚落扩展的方向的引导,从上文聚落空间布局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在研究区已经出现了以乡村道路、主干公路等交通设施为中心的新的聚落布局形态。
人们居住地域与公共服务地域的远近是生活便利程度的参照,并影响聚落空间布局与扩展。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聚落现代化、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保障农村聚落正常运转的重要设施。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是聚落聚集的重要吸引力,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由分散-集中发展的形式。朝阳村现有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利用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有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和服务设施,其中公共服务及设施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经营服务设施等,主要集中于中心村,特别是教育设施(朝阳小学)对村民聚住有一定吸引力,对当地村民住房选址有一定影响,这也是聚落空间形态上呈现向中心村聚集的原因之一。
(六)价值观与意识的改变是促使聚落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
侗民思想观念与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心理上对空间的需求与村落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构合决定了聚落形态、功能需求及用地布局的组织形式。随着现代文明的渗入,受风水理论的影响约束减小,家族社会观念的淡化,这些也导致村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的重要原因,庆幸的因为原址偏僻或宗族理念等使得部分村民在建造新楼房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在原有的老屋基之上拆掉重筑或是加建,于是就形成了聚落以旧居为中心向外延展,新建住宅呈散落状态。此外,受“城市风”的影响,村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聚落形态往往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之上改造成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具有现代功能的聚落形式。
四、小结
随着新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观念的更新等社会变革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政策和实施,北侗传统聚落正在或将要面临聚落“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关系紧张、新文化形态突显等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聚落的更新与改造、聚落实间形态的演变成为必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北侗传统聚落文化保护机制,避免侗寨汉化的发生,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协调发展。
[1]范俊芳,熊兴耀,文友华.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因素及其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2]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4]蒋馨岚.侗族建筑文化遗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李 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 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吴 浩.中国侗族村寨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