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答互动中的言语行为选择*
——侦查讯问话语语用研究之四

2014-12-04

外语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问话侦查员讯问

黄 萍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问答互动中的言语行为选择*
——侦查讯问话语语用研究之四

黄 萍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问答言语互动序列的背后是一系列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侦查讯问作为一种程式性的问答言语事件,受刑事诉讼法律框架的限制。侦查员和犯罪嫌疑人分别扮演问话人和答话人的角色。他们在以问话和答话表达式履行着提问和应答行为的同时,还间接选择了表断言、指令、责备的无疑问话和表反驳、质疑、回避、辩解和承诺的应对行为。问答交替进行,互为前提,不仅是填补信息空缺的语用行为,更是推进和完成侦查讯问任务、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策略。

问答互动;言语行为;侦查讯问

语用学研究已经注意到话语活动类型对言语行为生成和理解的制约,并更为关注言语行为的动态意义识解。侦查讯问即“一种程式性的问答言语事件”(Shuy 1998:179)。在这种言语事件中,“侦查人员用言词方式,依照法定程序,就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问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谢佑平 2002:392)。作为典型的机构性谈话,侦查讯问受刑事诉讼法律框架的限制,话轮类型被预先分配。侦查员的话轮类型主要是问话,而嫌疑人则主要是针对侦查员的问话进行回答。警察被赋予问话者角色,嫌疑人被赋予答话者角色。这种情况下,交际者的言语行为选择不得不适应话轮类型以及话语角色的制约。但是在互动参与者被限制要以提问和回答来求取信息和提供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言语行为会在“问”与“答”的语境下履行和完成,会以问话和答话的形式实现(Atkinson & Drew 1979: 68-76)。

本文基于“中国警察侦查讯问口语语料库”,运用语料驱动的研究方法,描写和解析在侦查讯问言语事件中,警察和嫌疑人交际双方在一问一答的话轮接续过程中分别做出的直接或间接言语行为选择。警察会根据想要了解的信息发出有疑而问,也会根据交际需要发出半疑而问,甚至无疑而问。嫌疑人则会针对警察的提问,做出不同的反应:或者直接回答,或者间接回应。

1 侦查员的有疑问话和犯罪嫌疑人的回答

根据是否“寻求信息”的标准,可以将问话分为“有疑问话”和“无疑问话”。对有疑问话的言语反应是“回答”;对无疑问话的言语反应是“回应”。其中对有疑问话的“回答”又分为“应答”和“应对”。针对问话中疑问点的回答就是“应答”;没有针对问话中的疑问点的回答就是“应对”。

“有疑问话”是说话人希望从受话人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是直接言语行为,呈现“提问”的直接意向。此时问话的句法结构与其功能保持着一致的关系。语料显示,“有疑问话”包含两种情况:典型的“全疑问话”和非典型的“半疑问话”。根据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一个言语行为可以分析成为3个行为: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提问”就是以“说出疑问句”的说话行为来表意,同时施“引发受话人回答”之事,并取“受话人提供信息”之效。因此要想全面的阐释直接言语行为“提问”,就必须结合“回答”,并将问话放置于提问者和受问者的关系中考察。

1.1 全疑问话及其应答

1.11典型的有疑问话:全疑问话的选择

语料显示侦查讯问中侦查员主要选择全疑问话。全疑问话,即提问,具备引发答话的语力,能够发挥求取信息的功能。囿于篇幅,对典型的“全疑问话”此处不赘述。

1.12 对全疑问话的应答

根据给问话疑问点提供的信息量的多少,我们把对全疑问话的应答分为全息式应答、缺息式应答和超息式应答(廖美珍 2003,2004)。(1)全息式应答提供了解答问话疑问点的适切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满足了问话人求取信息的目的,完全符合合作原则的各个准则。判断全息式应答的依据是:答话符合问话在语法语义上的要求,并且应答的后接话轮话题发生发展变化。(2)缺息式应答:答话人针对问话的疑问点提供了相关信息,但是所提供的信息量不足以说明问题。这种应答从语法语义的层面看,似乎符合应答的标准,但是受交际目的的制约,它却不能满足问话人对信息量所期待的要求。判断缺息式应答的依据是:应答后面的问话围绕着原话题继续发问,随后的问话疑问点之间成语义递进关系。

① (问1)侦:王**,你和王**是什么关系?

(答1)嫌:朋友。

(问2)侦:是什么朋友?哪一种的朋友?

(答2)嫌:男女朋友。

(问3)侦:男女⊥处对象那种朋友啊?

(答3)嫌:(@摇头)

(问4)侦:还是就是男女朋友?

(答4) 嫌:男女朋友。

侦:男女朋友。

此段语料中的答1和答2就是我们所说的缺息式应答。侦查员针对问1“什么关系”发展了随后的问2、3、4. 答话人的应答信息经过了一个“朋友”(答1)→“男女朋友”(答2)→“非恋爱关系的男女朋友”(答3)的逐级递进过程。

(3)超息式应答:答话人提供的信息量超出了问句疑点的要求,除了针对问话疑问点做出回答后,又主动提供了超量信息。尽管从语义命题的角度看,这种信息是多余的,甚至违反了合作原则的量准则,但是答话人提供所谓的超量信息是有特殊目的的,具有重要的语用意义和功能。根据超量信息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超息式应答进一步分为解释性应答、补充性应答和附加性应答。

a. 解释性应答。解释性应答是答话人在提供应答信息的同时又给出了一定的解释。语料显示:解释多针对原因,属于“释因性”解释,如:

②(问) 侦:出事以后,你——报没报过警?

(答) 嫌:(2s)没有。因为我害怕。

b. 补充性应答。补充性应答是答话人在提供应答信息的同时又针对疑问点进行补充说明,如:

③ (问)侦2: ▲你当时带胶带了吗?

(答)嫌:没有。胶带是他家的。

c. 附加性应答。附加性应答是答话人在针对问话疑问点提供适量信息后,又主动交代了与疑问点不直接相关的涉案信息,并为引出新话题做出铺垫。附加性应答与补充性应答不同,补充性应答所补充的内容与疑问点直接相关,是对已经做出的应答做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而附加性应答所附加的内容与疑问点并不直接相关,除了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外还有转换话题的功能。

④ 侦:这话什么时候说的?

嫌:这时候在车上说。

(问) 侦:出事的时候说的?

(答) 嫌:对,出事时候说的。完了他说“给你全家灭了,再给你灭了”。他说,“如果办案机关把你逮住了…(本文略)在车上,徐**说,“大家别愁眉苦脸的,”完了说“大家讲个笑话。”完了张*讲了个笑话。

侦:别说讲笑话的事了。你那个——你们车往城外开的这个途中,那个女的动弹过没有?

嫌:没有。

嫌疑人在回答了侦查员提出的是非问以后,又主动供述了当事人当时所说的话。这在侦查讯问中是互动双方合作程度高的表现,但是也不排除嫌疑人出于策略的考虑,故意“旁征博引”,离题而述。当嫌疑人供述的内容与正在进行的话题相差太远时,侦查员就会选择加以制止或适当引导来控制话题。如上段语料中,侦查员就进行了话题干预“别说讲笑话的事了”,然后继续发问。

总之,超息式应答可以用来解释原因,补充说明,或者主动附加涉案信息,以求坦白从宽;也可能用来推卸责任,转移话题,试图逃脱罪责。当然,正是由于应答的动机和目的不同,我们才有研究它的必要,以便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

1.2 半疑问话及其应答

1.21 非典型的有疑问话:半疑问话的选择

我们把出现在一个问答序列中的第三话轮,针对前面的问答相邻对中的答话提出的,要求答话人给以证实或确认的问话称作“半疑问话”,是介于“全疑问话”与“无疑问话”之间的“非典型的有疑问话”。如:

⑤ (问)侦:下车那地方是个什么地方?

(答)嫌:榆林镇。

侦:榆林镇?

嫌:嗯。

此例中的划线问话是对前一话轮答话内容的简单重复,并使用了疑问语气。该问话相当于“是榆林镇吗?”的简略形式,具有是非问句的功能,也被称作“重复性语调是非问”(朱晓亚 2007),这类问句是通过全部或部分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进行发问,表达问话人对对方在前一话轮所说话语的怀疑、惊讶,要求受话人做出是与否的确认性回答。

另外,由“啊?”表达的半疑问话在侦查讯问话语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根据其后面的答话进行判断,“啊?”具有要求答话人重新回答问题的语力。由于它只由一个语气词构成,所以只会出现在第三话轮的位置上。除了“啊?”,还有“嗯?”。相对于“嗯?”而言,“啊?”的语力更大,支配力更强。如:

⑥ (问)侦:你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隐情没有交代呀?

(答)嫌:没有。

侦:嗯?

嫌:我俩关系真挺好。

1.22 对半疑问话的应答

半疑问话一般在句法结构上相当于是非问,包括是非问句、附加问句或者由“嗯?”、“啊?”构成的省略问句。针对这种半疑问话的应答应当是予以确认或否定。

⑦ 侦:染上的啥病啊?

嫌:那意思好像是性病吧。

(半疑问话)侦:啊,性病,是吧?

(应答)嫌:对。

针对由“啊?”、“嗯?”构成的半疑问话,应答主要是对前面问答相邻对中答话的重复,有时也会直接解释或附加解释。但是无论是直接做出确认性应答,还是重复原答话或者做出解释,其语用功能均为确认,如:

⑧ 侦:你那个——你那个去哈尔滨之前知不知道他们找你要干啥?

嫌:不知道。

(半疑问话)侦:啊?

(应答:附加解释)嫌:不知道。他们把我骗去的。徐**把我骗去的。

1.3 填表式问话及其应答

填表式问话是指发生在程序性问话阶段的,不具备疑问句的句法形式,不带有语气词,语调为降调(徐将),通常只由普通名词构成,却能引发回答的问话。已经有学者研究过此类问话,指出填表式问话同样具备“提问”的语力,主要用于“个人资料调查”(廖美珍 2003:279)或“核查”(高华 2003)。

对于填表式问话的应答,理论上也应该包括全息式应答、超息式应答和缺息式应答。但是语料显示:侦查讯问中对“填表式问话”的应答是最直接的,按照话轮转换系统一问一答依次交替,多为全息式应答。因为程序性问话主要是身份调查和权利义务告知,嫌疑人在这个阶段一般还不会有明显的抵触和对抗情绪,所以其应答基本符合Grice的合作原则的4大准则,属于标准型应答。

根据高华对刑事法庭调查中的填表式问句的研究,她认为“在话轮序列结构上,‘填表式问句’从未出现在身份核查序列的第一个询问话轮中,也就是说,它只用作后续问而不作始发问……所有‘填表式问句’的前行问句都是特指问”(Grice 1975)。然而,我们根据侦查讯问的语言事实,发现了不同的结论。囿于篇幅,将另文撰述。

1.4 犯罪嫌疑人对有疑问话的应对

如果侦查员提出的疑问都得到了嫌疑人的应答,那么侦查讯问将会是超乎想象的顺利。然而事实上,嫌疑人在很多情况下会“应对”侦查员的有疑问话。“应对”是说话人在面对问话人的有疑问话时,做出了反应,但是没有针对疑问点进行回答,属于非解答性回答。这是问话人所不期待的言语行为,在会话分析中被称作“不可取的第二部分”,因此是有标记的。

1.41 反驳型应对

“反驳型应对”是答话人不但不提供问话人求取的信息,还进行反驳。主要表现为否定性应对,否定的是问话的前提或预设。这是答话人对答话话轮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⑨ 侦:嗯。平时夫妻之间关系怎么样?

嫌:挺好。

(问) 侦:挺好的?嗯。那个——你家是⊥从什么时候,就是——发生两个关⊥两个人关系不好的?

(反驳型应对) 嫌:始终都挺好的。

侦:始终都挺好?

嫌:对。

侦查员的疑问点是“什么时候”,但是被讯问人没有针对疑问点回答具体时间,却说“始终都挺好”,对问话的预设——“关系不好了”进行否定,实现反驳型应对。

注意比较和区分“反驳型应对”与“否定性应答”。“否定性应答”是答话人直接对问话的疑问点做出否定的回答,而前者否定的是问话中的非疑问点。

1.42质疑型应对

“质疑型应对”是答话人不提供问话中疑问点的信息,反过来质疑问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⑩ T1. (问1)侦:你贩卖这些毒品是谁的毒品?你替谁贩卖毒品?

T2.(?应对)嫌:替谁?

T3.(问2)侦:你伙同谁贩卖毒品?跟谁在一起贩卖?(2s)

T4.(质疑型应对)嫌:不是伙同吧?

T5.(问3)侦:是什么?

(5s)

T6.(问4)侦:是什么?

(3s)

T7.(问5)侦:啊?

(9s)

T8.(问6)侦:就是说,你贩卖的冰和麻古是谁的货?

(3s)

T9.(缺息式应答)嫌:是从朋友那拿的。

这段语料中的话轮4就是一个质疑性应对。注意分析该应对的整体语境和局部语境。此案的嫌疑人是某大学三年级法律专业的女学生。当侦查员问及“你伙同谁贩卖毒品?跟谁在一起贩卖?”(问2),此时嫌疑人思考2秒,做出质疑型应对——“不是伙同吧?”。然后侦查员先后发出3个疑问“是什么?”,要求嫌疑人回答,可是她分别沉默了5秒、3秒、9秒没有回答,直到最后侦查员再次发问,她才回答而且是缺息式应答。这段对话中,针对一个问题,产生了8个话轮,6次问话,5次沉默(短有2秒,长则9秒)。非常明显嫌疑人持有极度不合作的态度,互动双方的目的关系是冲突的。显然,这个质疑型应对的策略性很强。

1.43 回避型应对

“回避型应对”是答话人不想提供解答问话疑问点的信息,但是又想避免直接的对抗或争辩时而选择的应对方式。在侦查讯问中,这种“回避型应对”多具体表现为“我不知道”及其变体或者干脆保持“沉默”。侦查讯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具体化为打开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引导其开口讲话。

(回避型应对)嫌:我不知道。

侦:你想没想到连续捅人那么多刀,会把人捅死的?

(沉默)(4s)

侦:想到没有?

(沉默)(3s)

侦:说话。

(沉默)(8s)

侦:说话啊!想没想到,这么连续捅,会把人捅死?

(沉默)(3s)

嫌:没想过。

当然,不是所有的“不知道”、“不记得”或者沉默都是一种策略或选择,它有时也表征了一种认知状态,确实为“不知道”或“不记得”。所以对这种答话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

2 侦查员的无疑问话和犯罪嫌疑人的回应

一般而言,“无疑问话”是“说话人通过使用疑问句呈现其他目的意向”的间接言语行为(李洪儒 2009:),“实行的是以言行‘问’之‘事’,实现的却是‘问’以外之‘事’,一般不要求受问者解疑作答”(谭晓云 2005:)。此时问话的句法结构与其实现的功能不一致。Searle 在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时用到的那个经典的例子“Can you pass me the salt?”就正好说明了实现间接言语行为“请求”的“无疑而问”的问话。侦查讯问中的无疑问话要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问行非问之事,换言之,无疑而问,意在问之外;另一种情况是明知故问,换言之,无疑而问,意在问之上。前者的情况要复杂一些。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无疑而问一般是指反问或者设问。侦查讯问中的无疑而问除了反问(语料中没有发现设问的情况)以外,还有少量的特指问和是非问。这些问话在特定的语境中不含有疑问域,受话者无法也不必要进行信息的填补,但是需要推理得出言外之意。说话人通过提出问话来履行另一施事行为,如断言、指令、责备等间接言语行为。

对无疑问话的言语反应就是“回应”。“回应”的情况更为复杂一些,因为无疑问话不以引发受话人提供信息为目的,“问”的目的是做断言、下指令、发警告、表谴责。针对这么多“问”背后的言语行为,嫌疑人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2.1 表断言的无疑问话及其回应

2.11 表断言的无疑问话

断言类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在不同程度上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做出或真或假的判断。这类言语行为的合适方向是说话人尽力使语词与世界相符,并且说话人相信所陈述的命题为真。(Searle 1979/2000:12)用问话来实现此类言语行为时,通常所表示的“肯定”或“否定”都具有强于一般陈述的语力。

那你的主观故意那就是先攮她的。(4s)

……(略)

嫌:她对我这么好,我不可能那什么 ▲

侦: ▲还不可能?你啥事⊥你人都敢杀了,你还有啥事不可能的?你都可以⊥她对你那么好,你都可以拿刀去捅她去?……(略)你看你说得对不对。

嫌:这就是⊥我睡着觉呢,她就来攮我来了,(略)

上面划线问话,说话人尽管选择了问句形式,但是不存在信息空缺,没有要求答话人做答提供信息的意向,而是具有对对方话语的命题内容做出否定判断的间接意向。“不可能(想杀我妻子)”是前一话轮言语行为的蕴含意义。说话人针对这个蕴含之义发问实际上是否定了前面话语的真值意义,即不是“不可能(想杀妻)”,而是非常有可能有杀妻的动机。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无疑问话,句法结构多为反问句,实行的是否定的断言性行为。

语料显示,侦查讯问话语中这种表断言的无疑问话基本上都是进行否定表达,是侦查员在判断嫌疑人供述的信息不符合他们已经掌握的信息或根本不符合逻辑时所选择的一种问话方式,也有学者将这种问话称作“表达异议的问话”,而且“表达异议的序列位置能够影响异议表达的强度”(Greatbatch 1992:285)。看此例中,侦查员的无疑而问发生在前一话轮结束之前,也就是说进行了打断,这增强了该问话进行否定性断言的语力。相对而言,如果这种问话发生在话轮转换相关位置(简称TRP),否定性断言的语力就弱一些。试比较:

……(略)

嫌:没想过。

侦:不可能没想到吧?

(7s)你这“没想到”是不是撒谎?那什么人连续这么捅不捅死啊?

(4s)说话,想没想到?

嫌:没想到。

侦:不可能。

2.12 对断言性问话的回应

语料显示,断言性问话主要是侦查员用来对嫌疑人的某些供述做表达异议的陈述或否定性的评价。一般情况下,侦查员会选择在断言性问话之后的同一话轮里,针对某一焦点发问,引发受话人回答。所以断言性问话本身往往不会引起受话人的“回应”,或者说不旨在引发受话人的回应。(回见上面的语料片段)当然,我们不是说断言性问话就肯定没有受话人的后续语或回应,如:

嫌:睡着了,那咱是三点多。等到五点多,她就来⊥拿刀来捅我来了。

(表断言的无疑问话)侦:没有矛盾,是吧?她能来直接捅你来吗,拿刀?

(回应-辩解)嫌:她这人,就是,孩子一哭,她着急,我也着急 ▲

侦: ▲着急也不至于拿刀来捅你呀?

对断言性问话如果有回应的话,一般都是针对对方所表达的异议或者否定性的评价进行辩解。

2.2 表指令的无疑问话及其回应

2.21表指令的无疑问话

指令类言语行为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真诚条件是说话人要听话人采取行动,合适方向是说话人尽力使世界与语词相符,命题条件是在将来采取行动。Searle在阐释间接言语行为时,所使用的例句:“Can you pass me the salt?”就是通过说出“关于听话人做某事的能力的句子”进行提问,同时做出指令性行为。(Searle 1979/2000:14)这种言语行为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对“字面语力”作一般性的推导而得出的间接“言外之力”(语用用意),属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a. 关于“你能不能好好谈?”

在侦查讯问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一次讯问嫌疑人,当嫌疑人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违背合作原则,针对侦查员提出的问题,不答,少答或者胡乱答时,侦查员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能不能好好谈?”这个问话从句法结构上看是属于是非问句的正反问句,字面意义是探询对方是否能做某事,但是其话语意义则是希望或要求对方好好谈。

观察这种问话的局部语境:

嫌:=那我就不知道了。

侦:那只有※你※知道。别人能知道吗?能不能好好谈?() 啊?

嫌:=那我真不知道 ▲

侦: ▲你能不能好好交代?(本文略)是让你把这个问题谈清楚。是不是?

这是一个涉嫌杀妻案。根据侦查员已掌握信息:案发时只有嫌疑人夫妻两人和一个一岁孩子在场。所以侦查员做出十分肯定的断言“那只有你知道”。此时侦查员对嫌疑人能否好好谈的能力没有质疑,提出“能不能好好谈?”不是疑问而是希望或者要求其好好谈。听话人也做出同样的推理,没有回答“能”或“不能”,还是坚持“那我真不知道”,于是侦查员再一次做出指令性行为“你能不能好好交代?”此时侦查员做出了词汇方面的选择,不再使用“好好谈”,而是“好好交代”,增强了指令性行为的语力,暗示我不是要你“谈”,而是要你“交代”事实。

当然,根据言语交际的具体语境,这种通过一般性推导的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也可能被取消,而恢复成直接言语行为,看下面这种情况:

你能不能好好交代?

嫌:能。

侦:能。你好好交代吧。你交代你贩毒的事实。(5s)

侦查员在说出“你能不能好好交代?”之前,加了一句元问话“我再问你一句”,这样对“你能不能好好交代”进行规约性推导的前提被取消。于是受话人按字面意义将其理解成正反疑问,做出了直接的回答“能”。但是侦查员要其交代事实的目的到此并没有达到,于是在随后的“你好好交代吧。你交代你贩毒的事实”直接做出指令。

我们在语料中还发现其他类似的指令性言语行为,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如“你再好好想想”、“你再好好回忆回忆”、“我希望你能好好交代自己的问题”和“能不能好好交代,争取宽大处理?”等。

b. 表警告的无疑问话

警告言语行为应该是指令性行为,属于指令性言语行为的一个次类,因为“警告”话语就是说话人在真实或可能的危害、危险到来之前使听话人知晓应该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它的逻辑基础是“指令”。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世界到语词,也就是说,听话人的行为适应说话人的话语要求。根据Thomas(1995:104),直接警告言语行为的句法表达形式为陈述句、祈使句(否定祈使句较为典型)、条件句等。间接警告言语行为则是以间接的表达形式来实现以言警告的目的,需要依据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和具体语境进行推导。语料显示:有些无疑问话具有表达警告的间接意向,例如:

嫌:我刚才说的都是事实。

侦:你不用事实不事实,事实不存在。

划线句是东北方言,意思是“你不用和我们说这些话,我们什么样的人都见过”,但是这两句问话的话语意义则是“我们见过很多像你这样想蒙混过关的人,警告你不要耍花招,还是好好交代事实吧。”所以侦查员在说完话3秒钟以后对方不接应的情况下重新发问,间接履行指令性行为“能不能好好交代,争取宽大处理?”再如:

嫌:确实是 ▲

侦: ▲哪句话是确实?

嫌:确实就是那个东西多的,就这一次。

侦:我再告诉你,如果我们有证据证明你在贩毒,你怎么办?

(8s)

嫌:我不是说了嘛 (略)

划线问话中说话人选择用元话语“我再告诉你”引出问话,导致问话的疑问语气被取消,变成间接言语行为,即“我警告你,不要否认自己贩毒的事实,如果我们有证据证明你在贩毒,你就无法收场了。”侦查员之所以选择用发问的方式表达此意,很显然是出于策略的考虑。

2.22 对指令性问话的回应

当侦查员发现或判断嫌疑人不合作,不如实提供信息时,就会发出诸如“你能不能好好谈?”的指令性问话或者是警告。语料显示,对于这样的问话,嫌疑人的回应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要么不受指令性问话的影响,重申或辩解自己先前的供述(如上面的15,17和18),做出断言类言语行为;要么表现的比较合作并示意“会好好谈”(如下例),做出承诺类行为。如:

嫌:打不通了。

侦:电话打不通?你能不能实事求是谈?

嫌:(@点头)他电话打不通,然后他电话打不通。

2.3表责备的无疑问话及其回应

2.31表责备的无疑问话

按照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责备言语行为应该属于表达类(expressives),是表达言语行为的一个次类。在这种言语行为中,说话者表达自己对某事的情感和态度,如道歉、抱怨、感谢、祝贺等。当疑问句用于此类功能时,通常表达“惊讶”、“不满”、“指责”等,这种通过疑问句间接行使的责备行为要比直接陈述语力更强、更有表现力。在侦查讯问中,当侦查员没有从嫌疑人那里获得预期的答案时,会选择无疑问话进行谴责,表达不满。如:

嫌:我,(@笑),我跟他不交往,他也不知道我啥性格

侦:▲那他说喜欢你啥呀?喜欢你哪儿呀?

嫌:说我嘴严。

(表谴责的无疑问话1)侦:对,那不就完了嘛,那怎么不说呢?那干啥吞吞吐吐的?

(回应:解释)嫌:一紧张我就忘了 ▲

(表谴责的无疑问话2)侦: ▲紧张啥呀?

(不予理睬) (2s)

你咋说的?

嫌:我说的,我就想平平安安地一辈子,我还想多活两年呢,(略)

2.32 对责备性问话的回应

嫌疑人对侦查员责备性问话的回应主要有两种情况:加以解释或者不予理睬。究竟作何选择,要取决于答话人的交际目的。上面语料中,嫌疑人针对侦查员做出的表谴责的无疑问话1进行了解释,为自己开脱,但是对无疑问话2则选择了沉默,不予理睬。

3 侦查讯问问答言语行为选择量化统计和讨论

我们从“中国警察侦查讯问口语语料库”中抽取了6场侦查讯问转写语料,分别是①隋**涉嫌杀妻案(初讯);②程**涉嫌贩毒案(初讯);③石**涉嫌杀人案(终讯);④吴**涉嫌杀人案(终讯);⑤张**涉嫌杀人案(终讯);⑥王**涉嫌敲诈案(终讯),共涉及3种性质的犯罪:涉嫌杀人、涉嫌贩毒、涉嫌敲诈;嫌疑人有男有女,文化程度有小学肄业生和大学在校生;讯问阶段涵盖初讯和终讯,形成33,843个字的封闭式样本语料库。以前面描写和分析的侦查讯问中问答言语行为的选择类型为基础,对语料库中的问话行为和答话行为进行量化统计。鉴于侦查讯问程序性问话阶段的合作程度很高,在该阶段几乎不出现无疑问话及其回应,所以我们只对有疑问话及其回答进行分阶段的量化统计,而只考察无疑问话及其回应在实体性问话阶段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根据量化统计的结果,我们对侦查讯问中问话行为和答话行为的数量、比例以及分布进行讨论:

(1)有疑问话及其回答:在侦查讯问的诸多问话行为中,有疑问话是最为主要的问话行为,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索取信息的功能最强。在程序性问话阶段问话行为全部为有疑问话,在实体性问话阶段有疑问话也占绝对多数。在初讯中,有疑问话占问话总量的比例相对较低,问话人除选择有疑问话行为外,还选择使用无疑问话行为(详见后面关于无疑问话的讨论)。而在终讯中,当互动参与者之间的目的关系趋于一致,合作程度增强时,有疑问话几乎占据100%。对有疑问话的回答主要取决于答话人做出的答话行为选择,分为应答和应对。在程序性问话阶段有疑问话均获得应答,可见在这一阶段互动双方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在实体性问话阶段,初讯中的有疑问话所获得的应答数量和比例要比终讯中平均低19.25个百分点,相反对有疑问话的应对则相对于终讯中要高出16.28个百分点。

有疑问话及其回答具体表现为:(1)全疑问话及其应答:在有疑问话中,全疑问话的数量占绝对多数,是实现侦查讯问目的的最基本手段。其中全疑问话——全息式应答是侦查讯问得以实现机构任务的最理想问答互动类型。全疑问话获得全息式应答的比例在程序性问话阶段要高于实体性问话阶段,但是在初讯中的比例要低于终讯中的比例。可见,全疑问话——全息式应答是嫌疑人合作程度高低的指示器。全疑问话——缺息式应答,这种言语行为互动在程序性问话和实体性问话阶段以及初讯和终讯中都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并且没有显著差异。通过该问答互动类型,我们可以观察到侦查讯问话语与日常会话的不同: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会根据情景语境和共有知识等推断话语中的所指及含义,所以谈话者一般对所要表达的话语意义往往点到为止。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缺息式应答会被互动双方接受。但是在侦查讯问中,侦查员对嫌疑人提供信息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并且重要涉案信息必须由嫌疑人亲自陈述,最终固定为证据。所以侦查员作为受话人在经过推理能够理解嫌疑人的缺息式应答之后,依然会继续发问要求其亲口供述完整精确的信息。全疑问话——超息式应答,这种言语行为互动在程序性问话阶段没有出现,在初讯和终讯的实体性问话阶段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超息式应答表征嫌疑人愿意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该种应答就一定意味着合作和主动供述。因为超息式应答具有多种语用功能。研究显示:超息式应答分为解释性应答、补充性应答和附加性应答。可以被嫌疑人用来补充信息、主动供述,但是也可以用于解释开脱罪责或者干脆转移话题,扰乱侦查员的思路。因此面对嫌疑人的超息式应答,侦查员更应该提高警惕,在获得超出预期的信息以外,更要多思考和应对信息背后的策略。(2)半疑问话及其应答:半疑问话属于非典型的有疑问话,疑问度较低,一般是要求答话人针对前面所提供的信息给以确认或否认。它附属于全疑问话及其应答,所以在数量上要少于全疑问话。我们特意观察了侦查讯问的不同阶段(初讯和终讯),并且着重关注嫌疑人的合作程度等因素,结果发现侦查讯问中这种“对半疑问话的应答”几乎全部都是直接予以确认或者对已经做出的答话进行重复或进一步解释,否认的情况几乎没有。所以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半疑问话理解成“引发确认的问话”。Bunt(1981)曾经说过,“虽然信息的转换基本上是由问答手段实现的,但是对话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却主要是由贯穿在问答中的各种‘认可’、‘核实’、‘证实’等非主流的话语行为实现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警察想通过“半疑问话”来质疑答话人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或可信度,其效度是要打折扣的。所以“半疑问话”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为问话人争取思考的时间和向答话人表示“我对你所说的话有所怀疑”的间接意向。(3)填表式问话及其应答:填表式问话及其应答在司法语境下的机构性话语中较为突出,主要用于“个人资料调查”或“核查”。这种问答互动就如同在填写表格,要求针对每一个项目提供相关信息。统计结果显示,初讯中并未出现填表式问话(不排除语料范围扩大、数量增加以后,初讯中也会有填表式问话),终讯的程序性问话阶段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填表式问话。这说明,填表式问话更适合进行个人资料“核查”,如果在不掌握任何个人资料而需要“调查”时,相对于填表式问话也许全疑问话还是最适合的选择。对填表式问话的应答以全息式应答为主,但是也有缺息式应答的情况。在这种言语行为互动中,嫌疑人都很合作,即便是做出缺息式应答也主要是由对侦查讯问机构性话语活动框架以及具体相关信息掌握不够所致。(4)对有疑问话的应对:对有疑问话的应对是侦查讯问目的关系冲突的指示器,也是侦查员与嫌疑人博弈和较量的关键环节。应对意味着嫌疑人不想正面回答侦查员提出的问题,所以选择了“反驳”、“质疑”、“回避”等方式。统计结果显示,嫌疑人使用最多的是回避型应对,其次是反驳型应对,质疑型应对在数量上最少。这种言语行为互动在初讯中相对突出,毕竟初讯是侦查员和嫌疑人第一次交锋,嫌疑人很容易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所以针对侦查员的有疑问话选择应对而不是应答在所难免。到了终讯,侦查员主要对之前发生的讯问所获取的涉案信息进行确认并固定证据,这时应对的情况相对减少。对有疑问话的应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嫌疑人是如何应对的,才能更好的运用讯问策略,实现讯问目的。

(2)无疑问话及其回应:无疑问话是在侦查员提出的有疑问话没有得到预期的回答时而做出的间接言语行为选择,通常起到改变答话人当下的目的选择,变冲突的目的关系为一致,提高合作程度,促使答话人提供全息式应答的作用。无疑问话履行的间接言语行为包括做断言、下指令、发警告、表谴责等,都是交际者有意识的策略选择。统计结果显示,无疑问话在问话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其实现侦查讯问交际目的的语用功能不容忽视。程序性问话阶段没有无疑问话,无疑问话全部发生在实体性问话阶段,而且主要是在初讯的实体性问话阶段中。因为初讯中互动双方的目的关系多为冲突性,合作程度较低,侦查员在嫌疑人不合作时就会选择使用无疑问话等策略以促使其供述或辩解,利于有疑问话索取信息功能的实现。在无疑问话中,做断言和下指令的言语行为相对多一些,表责备的言语行为相对少见。

无疑问话的语用功能主要通过选择问话的形式来间接做出断言、指令、责备等言语行为。所以在言语互动中,无疑问话不旨在引发受话人的回答,但是也不排除受话人会选择做出相应的回应。统计结果显示,嫌疑人对侦查员的无疑问话会做出回应,但是占答话总量的比例非常小,最高占5个百分点。在对断言性、指令性、责备性问话做出的回应中,从数量上看辩解或解释相对多一些。

4 结束语

侦查讯问中的问话不仅是一种期待填补信息空缺的语用行为,更是一种推进和完成侦查讯问任务、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策略。侦查讯问中侦查员为了完成讯问任务有目的地选择提问或者断言、指令、警告、责备等言语行为,其分别表达为有疑问话和无疑问话。与问话相对应的就是答话。在言语互动中,问与答交替进行,互为基础和前提,关系十分紧密。我们根据问话来研究答话,答话主要包括对有疑问话的回答和对无疑问话的回应。答话人面对问话作何反应,是应答还是应对,如果应答,答多少,怎么答;如果应对,是直接对抗性应对,还是间接缓和性应对,这都是答话人要做出的言语行为选择。

侦查讯问的问答言语行为互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征:(1)全疑问话——全息式应答是实现侦查讯问任务“发现线索和搜集证据”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全的问答互动方式,是交际双方合作程度高的标志。(2)全疑问话——缺息式应答在侦查讯问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并且分布均衡,反映了信息传递在侦查讯问中和日常谈话中的差异。侦查讯问对信息的明确性和精准度要求更高。(3)全疑问话——超息式应答只出现在实体性问话阶段,嫌疑人利用超息式应答补充信息、主动供述或为自己辩解、试图转移话题。这种应答应该引起交际对方足够的关注。(4)半疑问话及其应答:侦查讯问中半疑问话疑问度低,数量明显少于全疑问话,分布均衡。其应答绝大多数是确认性的,因此原初语法功能被削弱,语用策略意义增强。(5)填表式问话及其应答:填表式问话只发生在程序性问话阶段,而且主要出现在终讯中,用于个人资料核查。(6)对有疑问话的应对:该应对主要发生在初讯的实体性问话阶段,是侦查讯问目的关系冲突的指示器,也是交际双方博弈的关键环节,必须引起侦查员以及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以便对其提出对策。(7)无疑问话及其回应:无疑问话数量不多,功能强大,主要发生在初讯的实体性问话阶段,间接履行断言、指令、责备等言语行为,为协商和扭转嫌疑人的交际目的、提高合作程度服务,具有重要的策略意义。无疑问话不旨在引发回答,但是受话人有时亦会做出回应,其数量少,比例小,以辩解或解释为主。

高 华. 刑事法庭调查中的填表式问句初探[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4).

李洪儒. 疑问句的目的意向——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九[J]. 外语教学, 2009(4).

廖美珍.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谭晓云. 从有疑而问到无疑而问——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分析[J]. 修辞学习, 2005(2).

谢佑平. 刑事诉讼法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朱晓亚. 否定型语调是非问的答句[J]. 语言科学, 2007(1).

Atkinson, J. & P. Drew.OrderinCourt:theOrganizationofVerbalInteractioninJudicialSetting[M]. London: Macmillan, 1979.

Bunt, H. Conversational Principles in Question-answer Dialogue[A]. In D. Krallmann & G. Stickel (eds.).ZurTheoriederFrage[C]. Tubingen: Narr, 1981.

Greatbatch, D. On the Management of Disagreement between News Interviewees[A]. In P. Drew. & J. Heritage.(eds.).Talkatwork:InteractioninInstitutionalSetting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Grice,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andSemanticsvol. 3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Shuy, R.TheLanguageofConfession,Interrogation,andDeception[M]. Sage Publications, 1998.

Searle, J.ExpressionandMeaning:StudiesintheTheoryofSpeechAct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79/2000.

Thomas,J.Meaningin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 1995.

【责任编辑谢 群】

ChoicesofSpeechActsinQuestion-AnswerInteraction— Pragmatic Study of Police-Suspect Interview Ⅳ

Huang P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Question-answer interaction sequences consist of serie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choices. Police-suspect interview, as a ritualized question-answer speech event, proceed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Policemen and suspects play the role of questioner and answerer by choosing direct speech acts of 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 and by choosing indirect speech acts of assertive, directive, expressive and rebutting, discrediting, evading, defending, promising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Questions and answers proceed in sequence independently. They are not only pragmatic speech acts to seek information, but essential strategy to fulfill institutional task and interactive goal as well.

question-answer interaction;speech acts;police-suspect interview

H0-05

A

1000-0100(2014)01-0069-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侦领域中汉语方言与语言规范化研究”(11CYY015)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侦查讯问话语语用研究”(10YJC740043)的阶段性成果。

2012-10-20

猜你喜欢

问话侦查员讯问
主办侦查员制度内涵探析
主办侦查员的侦查资源管理权配置研究
一支烟打开嘴
判定逃跑方向
怪鸟夺妻杀夫(下)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文本阅读中变“问话”为“对话”浅探
职务犯罪侦查五种高效讯问法(下)
解放思想,利用新律师法提升侦查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