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2014-12-03潘振武
潘振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文章从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恰当地运用元认知提示语,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73-01
笔者曾观摩很多数学课堂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在这些数学课堂上,很少能听到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很多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最后都是学生解决问题直至“没有问题”而“圆满结束”。其实,这种“没有问题”才是我们教学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成了“学答机器”,丧失质疑的能力,丧失了做“学问”能力。
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说的就是做学问先要会“疑”,这正是问题在头脑中的雏形;纵观人类改造自然征服世界的历史,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才促使社会不断地进步的!事实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或感觉困惑的问题,都会产生探索的心理欲望,这种欲望驱使个体积极思维,提出问题。思维的这种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甚至大于解决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复制所有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模式,让他们保留在同一水平。因为没有问题就意味着没有真正地思考,而失去了自由的思考就不会从不同角度提出新、奇、特的问题,从而这个人甚至一个民族就失去了创新的源泉!只有学生能提出问题,才预示着学生正在由“知”走向“识”,说明他们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了深刻领悟,形成了深刻的数学思维,这时才有可能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那么,怎样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要有意识的去渗透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思想,尽可能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即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也不可对其讽刺挖苦,打消他们的出错的顾虑;在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中,也尽可能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让他们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做到学生可以提出的问题教师不问,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教师不答。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激起学生疑问,设置解决问题的障碍、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分式》这一节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习题:
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分式:3x,2x , ?
有一位同学受到启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分式吗?这一问题一提出马上在班级中引起“轩然大波”,最后经过讨论确认。极大的鼓舞了学生争论勇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要你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识,只要你坚持还学生提问的权利,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学生才会有再次发问的意识和动力,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恰当地运用元认知提示语
在数学课堂上,当教师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思维“阻断”时,教师可以运用元认知提示语来“勾引”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是这样引入的:我们在小学时学完加法后应该学习减法,那么我们对比小学研究过的知识,我们本节课应该研究什么?
在教师的暗示下,多数学生会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在每次引入新课题时都作这样的思考,并考虑是否可以通过运用一些适当的提示语来促进学生提出问题,那么,无论对学生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养成,还是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会有较大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
我们或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怎样鼓励,学生就是提不出问题。无论怎样“启发”就是“启”而不“发”,他们始终不敢或不愿提。究其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思考,于是便不知道问哪些问题、怎么问。这时,教师要“因生制宜”、“因课制宜”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及教学内容灵活地教给学生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
1、因果联想法.遇到数学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2、比较分析法.比较相近事物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发现异同,从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扩大成果法.所得到的结论、公式定理能不能推广、引申,得到更为一般的规律和事实。
4、实验观察法.从动手操作、实验结果中分析、提出问题.
例如,将7张扑克牌,全部反面朝上放在桌子上.每次翻3张牌(包括已经翻过的牌),你能否经过若干次的翻牌将所有的扑克牌都变为正面朝上?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来类比、归纳、总结出规律。
四、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记》中这样写道:“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这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不能因为学生所提问题简单而不屑于解答,也不能因为学生所提问题过于深奥而不去解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应该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词语简单给予提点点拨,应摒弃越俎代庖式全面解答;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应该看目前的学习进度,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解答。我的意见是还是要鼓励学生多提问,教师多点拨,然后学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经验,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方法。这要求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因生制宜”、“因课制宜”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季素月 王力耕 尤善培.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曾小平 吕传汉 汪秉彝.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 2006.15(3):51-53
[4] 傅任敢学记》译注[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