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2014-12-03卢超
卢超
摘 要:在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多是“很难”、“不知道怎么学”等,还有的学生常出现“课上讲的内容听懂了,可是作业却不会做”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的这些练习那么的难吸引学生,那么的让学生为难呢?
关键词:变式教学;数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67-01
当下电脑游戏能让不少学生乐不思蜀,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是他们的积极参与游戏,在创设的虚拟情境中发现“类似”问题的的解决规律,体会乐趣。这就启发了我们:能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完成练习,在探究中发现并解决“类似”问题的规律,并体会乐趣?
一、概念教学中的变式“辨证”
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上,变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排除概念外在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这可以有效的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抓住事物的本质;实现有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直观或具体材料的“变换”引入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材料组织已有的感性经验,如何使学生理进一步解概念的具体含义呢?为突破难点,我们通过以下两类变式:
(1)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直观材料,如学生的课桌、尺、教室中的门窗等物体上存在的角,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教学中,老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折出来的角,像老师这样(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再用手指去摸一摸角的两边)感觉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生模仿),角的顶点给你怎样的感觉?(尖尖的)角的边呢?(直直的,平平的)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就是利用主题图中的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角,明白什么是角。什么是角的顶点。
(2)利用不同的图形变式,作为直观材料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过渡,使学生原有的感性经验从具体直观上升到抽象图形的水平,进而掌握概念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概念的外延空间。同样的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教学中,需要学生判断角的大小,教学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这两个角怎么样?为什么觉得它大?说出他自己的理由。你们有没有好办法知道到底是这两个角怎么样?(课件演示,在课件中将两个角重叠)。
2、通过数学概念的外延“变形”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作为概念一般都具有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数学概念也不例外,它具有自己的外延。这样的辨析、讨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数学素质,从而真正把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解决问题及练习设计中的变式“辨识”
1、变式教学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模式
复杂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基本思路是“将未知问题化归为已知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化归为简单的问题”(弗里德曼),例如抽丝剥茧,但如未知问题与已知问题之间没有明显联系,就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适当铺垫,作为化归的“平台”。
如:某工厂计划生产36500套轴承,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2100套,后来改进操作方法,平均每天可以生产2600套。这样完成这批轴承生产任务共需多少天?
变题:①某工厂前5天平均每天生产2100套轴承,5天一共生产了多少套轴承?
②某工厂计划生产36500套轴承,前5天生产了10500套,还有多少套轴承没有完成?
③某工厂后来改进操作方法,平均每天可以生产2600套轴承。计划生产余下26000套轴承需要多少天?
④某工厂计划生产36500套轴承,前5天生产了一批轴承,后来改进操作方法,又生产了10天完成任务。这样完成这批轴承生产任务共需多少天?
2、变式教学在练习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1)练习题的呈现形式的变化。传统的大量的数学练习,让学生觉得数学就是做题目,缺少了趣味,甚至枯燥乏味。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怎样才能让数学更有味道呢?只有靠教师在练习上进行设计,通过口答,赢分数,填空,自己出题 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从多个角度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如学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设计口答题:能被2、5、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填空题:“12□7□”,要使它能被2整除可怎么填?要使它能被3整除呢?能同时被2、5整除呢?
判断题: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
(2)能被6整除的数,一定能同时被2和3整除。( )
如此种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反馈不仅可以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而且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学习的课堂是有效的,教学是有效的。
3、练习设计中呈现情景的变化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变换情景,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后,学生会觉得很容易,但是在独立作业中常常错误百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新颖的题:
“一个长方形的菜地,一面靠墙……”学生便知道了要计算三个面的面积;“做一个长方体烟囱……”学生就会想到只有四个侧面要用材料;“把一个棱长1分米的立方体冰块,熔化倒入,底面积2平方分米的茶杯中……”学生明白了形状变了而体积没变……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形式上变化多端,但是其本质不变,都考察了学生对事物特征的理解程度。但是有了这样不断变换更新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新奇,并且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无疑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总之,在变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并和学生一起去研究“变式”,寻找“真”,和学生共同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