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前“再平衡”战略背景下的中美军事交流

2014-12-03蔺锐

企业导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建构主义

蔺锐

摘 要:本文强调在当前“再平衡”战略背景下,应在从互信认同的视角来看待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的中美军事交流,并从合作与协调、处理突发性事件中的互信与克制以及双方总体战略的长远角度为出发点,阐述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保证中美军事交流始终向前稳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实现最终的国家强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必要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互信认同;中美关系;军事交流

从冷战结束至今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随着双边经贸的空前发展、人员交往的频繁以及各个层次对话合作的广泛深入,使得当今的中美关系成为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而作为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间的军事交流可谓是两国间共同战略利益最为直接、最为客观的表现,同时也是反映中美两国关系走势的“风向标”。但是纵观两国自1979年正式建交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双方之间进行的军事交流并非顺利,而是时刻充满着“合作——摩擦——中断——再合作”与“遏制——反遏制”共存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我们从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以来在亚太地区开始实施的“再平衡”战略中不难看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没有改变,始终以“遏制”为主题的对华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也都没有改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保证中美军事交流始终向前稳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实现最终的国家强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呢?

一、新时期中美军事交流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解释,正是由于那些政策制定者们内心所特有的规范及存在因果关系的特殊信念,才构成了一个国家在交往政策中需要追求的目标及这个国家的自我认同感。中美两国之间之所以频繁的出现摩擦和冲突危机,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两国及两军之间的认同彼此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这就需要中美两国在构建彼此之间的集体认同的同时又要对双方已构成的敌对性认同进行解构,使得任何一方都要将对方的安全及利益考虑到,而不能以一种完全的自我行为来谋求实现自身国家利益。中美两国之间若能达到真正彼此间的谅解与合作,那么两国之间就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体认同;反之,若是两国都将对方设定为彼此的敌人,那么,双方在这一认同的限制下就有可能最终发展为真正的敌人,继而原有想象中的军事对抗也就可能成为现实中的军事冲突。

因此,要想对中美两国间已有的敌对观念以及敌对意识进行解构,进行双方间的军事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是因为:

一方面,由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国内尤其是美国军方内部占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市场,所以,我国旨在通过双边的军事交流进行合作和互动,能够使美国及美国军方及时的了解到发展自身军事实力的真实意图,希望美国方面能够了解到中国不是通过利用扩充自身军事力量的手段,而是通过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来使自己的综合实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且,我国还通过诸如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建立海上安全机制、核不扩散、裁军以及国际反恐怖主义等一系列积极的方式,旨在向世界各国宣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是通过积极融入并利用现有的国际体系,而不是通过挑战或是改变现有国际体系这一做法来谋求自身安全利益的,以此来改变或消除美国对中国实现国际及国家实力上升的担心与误解。另一方面,在中国看来,“发展双边的军事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是为了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只有通过交流与沟通,两个军事大国才能加深理解,建立信任。这也是要达成共识,扩大合作的原因。”不仅除此,美国还是中国在实现自身国际地位与国家实力上升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外部因素。这是因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武器装备,通过同美国进行军事交流,不仅可以促使美国放松对中国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技术出口限制这一重大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还可以影响到包括对美国对台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防务政策,使其朝着有利于两国关系的一面发展。

二、互信认同框架下的中美军事交流构建路径

由于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双边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军事交流在两国的共同战略利益中始终处在最为敏感、最为直接的前哨地位,中美军事交流进行的顺利与否反过来又对两国关系是否健康稳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是最能直接反映中美两国关系本质属性的“风向标”。通过对两国三十多年来进行军事交流曲折历程的回顾,不难看出,如若放任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总体大局。因而,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保证中美军事交流始终向前稳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实现最终的国家强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基于此,应从互信认同的视角来看待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的中美军事交流。通过两国间军事交流与高层战略对话的进行,可以使两国增加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并以这种相互间的了解与信任为基础,建构起一种在双方共有观念之下的集体安全认同,进而使双方既有的相互敌对观念与分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构。具体而言,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从合作与协调的角度来讲,通过中美两国在国际安全领域中进行的一系列对话、合作以及协调机制的建立,保证双方在诸如国际反恐、国际热点地区冲突、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核扩散以及跨国犯罪等方面进行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从处理突发性事件的互信、克制角度来看,应尽快建立并完善两国间的危机管理机制,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的建立便是其代表之一。由于美国在中国周边国家驻有相当数量的军事力量,并且还不时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情报搜集的间谍活动,使得双方依然存在爆发突然性军事冲突的可能,如果双方不加以控制,最终会出现因个别、低级的偶然性事件而导致出现双方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失控性局面,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避免这种局面发生,中美两国今后应积极有效地建立起更多类似于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这样的危机管理机制。最后,通过双方总体战略的长远角度来看,若要维持两国之间战略态势的总体稳定,就应建立起一整套相应的战略稳定机制,包括建立起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一系列互信、互惠措施。除此之外,还应首先将两国高层间的战略对话以一种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因为两国领导人定期举行的高级会晤对于促进和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有着深远意义,所以应努力使这一对话机制实现制度化与固定化。

三、总结与展望

反观中美建交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不仅多次挑起与中国的对抗与对立,而且也多次威胁和使用武力,加之当前美国对世界上的一些“热点”地区和国家的霸权、强权、威胁与讹诈从来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频繁的直接付诸于行动,所以,中国绝不能只是听听而已。2尤其要认识到,在海、空方面,美国仍有较大优势,这也是美国愿意使用军事力量的强大诱因之一。因此,在当今美国于亚太地区进行“再平衡”战略部署之际,中国也必须要大力加大海空以及战略力量的建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当然,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所谓的军备竞赛,但必须具备在家门口、在亚太地区应对威胁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需要的力量和能力,中国只有做好了准备、具备了相应的自卫能力,中美两国间的局部冲突才有可能不发展成为全面的冲突,两国才能真正有可能建立起平等的“新型大国关系”。

因此,对我国而言,在同美国进行军事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互信、共有观念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应对新军事变革、国际法、国家实力、国际制度与相互依赖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所提倡的观念与因素的合理性给予以一定程度上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秦亚青.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