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4-12-03彭贵海冯晓敏陈玲玲张雨馨王治校詹中群王崇全孙天敏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十堰442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循证心绞痛冠心病

彭贵海 冯晓敏 陈玲玲 张雨馨 王治校 詹中群 王崇全 孙天敏(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循证护理(EBN)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运用实证,将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1〕。它是受循证医学(EBM)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冠心病是危险因素与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疾病控制等有关。目前临床对冠心病治疗一般重视药物治疗而常常忽视护理干预和心理方面的治疗。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转变,也随着护理学科的巨大发展和现代护理观的建立,护理干预在冠心病的防治中越来越占有其独特的位置。本研究将EBN应用于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以探讨EBN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12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0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成EBN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0例。EBN 组男33 例,女27 例,年龄(66.98±8.97)岁;常规护理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67.66±9.32)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工具和观测指标 EBN组实行常规治疗和EBN,常规护理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2,3〕。观测指标:①患者满意度、护患沟通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及住院时间;②心理指标:SDS评分;③临床疗效指标:分为4级: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心电图均无改善。

1.3 EBN

1.3.1 收集资料,提出护理问题 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了患者对冠心病的认知情况,如预防知识、治疗手段、饮食及休息,每周监测心电图、血压情况等;根据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通过寻找实证提出问题,制定最佳护理方案。在查阅病历和询问基本情况后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心绞痛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心理压力大、精神状况欠佳、对药物治疗外的干预手段不了解或了解较少〔4〕;信息素养能力低下,不能通过网络了解冠心病的防治知识。

1.3.2 发作期护理〔5〕⑴心绞痛EBN。冠心病发作时,心肌急剧缺血缺氧,出现剧烈心绞痛,心绞痛可使患者出现恐惧与濒死感。护理干预:①心绞痛发作时,立即让患者卧床休息,宽解衣、裤。②常规给予吸氧。③持续心电监测,有无心律失常、ST段变化,严密观察血压。④观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是否伴有面色改变、大汗、恶心、呕吐,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⑤心理护理,疼痛发作时保持1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关心照顾患者,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⑵止痛药物EBN。硝酸酯类药物能降低心肌需氧,同时增加心肌供养,从而缓解心肌缺血。护理干预: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次0.5 mg,必要时每间隔5 min含服1次,连用3次。②必要时静脉注射硝酸酯类药物,以迅速缓解心肌缺血及相关症状。③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后症状不缓解可静脉注射盐酸吗啡3~5 mg,减轻症状。

1.3.3 缓解期健康教育 本研究制定了冠心病健康教育原则:提高患者信心,强化临床医嘱,控制危险因素,改良生活习惯,并由此确定其主要内容〔6〕。①提高患者信心:即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冠心病引起的身体疼痛、疲劳、焦虑、抑郁、各种症状,帮助患者制订行动计划,调解心态,主动控制、克服诸多不适,正常生活、工作。②强化临床医嘱:引导患者规范遵循医嘱,主要包括:定期测量血压,定期复诊、检查,按时、按量服药;当心绞痛发作时,会观察心绞痛发作时的情况(如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当疾病发生变化时会及时找医生处理,当急性发作时能采取正确的自我处理办法,能够做到随身携带并家中备有急救药物,能够了解自己所服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③控制危险因素:重点引导、教育患者主要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接受药物治疗,控制PCI术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随访间隔时间等。④改良生活习惯:患者要坚持清淡、低盐、低脂饮食,控制糖类、保证优质蛋白、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规律生活、适当运动、充分休息。⑤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让患者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冠心病的防治知识,并能使用QQ与医护人员交流。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独立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护患沟通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EBN组患者满意度、护患沟通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95%、90%、95%、(20.26±2.64)d,与常规护理组 80%、75%、80%、(25.43±5.33)d 比较,前 3 者有明显提高、后1 项有明显缩短(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EBN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明显(P<0.05)。EBN后与常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常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EBN组临床疗效(明显好转55%、好转30%、有效15%)与常规护理组(明显好转30%、好转30%、有效30%、无效10%)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的比较(分,s,n=60)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的比较(分,s,n=60)

与护理前比较:1)P<0.05;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比较:2)P<0.05

SAS SDS EBN 组 59.01±6.32 56.10±5.63 46.98±6.591) 43.98±4.872)组别 护理前SAS SDS 护理后常规护理组 59.56±6.45 56.55±5.74 55.66±5.49 51.22±6.35

3 讨论

EBN强调在临床实践中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患者需求相结合,促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本研究尝试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EBN,在实践过程中遵循EBN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资源,挑战常规和习惯性的护理活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积极寻找实证,运用实证,针对循证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

本研究,通过运用EBN对6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很快适应医院环境,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恐惧焦虑心理减轻,对自己的疾病有了基本认识,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和感谢。护士通过运用循证护理,增强了责任心,提高了护理质量,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成就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5~7〕。

总之,EBN改变了患者不良的知、信、行,建立了良好的遵医行为,减少了冠心病危险因素;EBN后,患者满意度、护患沟通率、健康教育覆盖率提升,住院时间缩短,焦虑、抑郁状态改善,临床疗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1,4,7〕。

1 李朝征,尹洪菊,张利梅,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283-4.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35-9.

3 徐江涛.睡眠相关量表评估技术〔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77-609.

4 王玉芳.循证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5):95-6.

5 高英华,伍 焱,吕唯宁.循证护理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3):252-3.

6 王梦玉,梁 艳.新疆住院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相关因素的研〔D〕.新疆医科大学,2011.

7 沙 媛,袁 军,高 洁.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3(2):151-3.

猜你喜欢

循证心绞痛冠心病
《循证护理》稿约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循证护理》稿约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