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学”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国际人才培养

2014-12-03谢丽惠赵恒伯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游学教育

■谢丽惠 赵恒伯

游学一词,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业已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学术界对于游学一词,也各有褒贬,颇有争议。游学一词最早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游学博闻”是谓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在人们的观念中,知识广博的学者往往被认为必是游历经验丰富之人。由此,游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游”这种手段来达到“学”这个目的,是书本学习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礼记》所云:“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一、游学始末及发展

游学之风盛起于春秋战国,范围不出华夏本土,如商衍鎏言:“游学之事甚古,春秋之时已盛,及至战国,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如苏秦、张仪之徒,见于史传者难于详数,然不过自齐适楚、自楚适秦之类,仍不出于中夏也。”[1]游学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起源期(即春秋战国)、发展期(即汉代到唐代)、兴盛期(即宋代到清前期)、深入发展(即近代)四个阶段[2]。古人游学目的,一为求学,二为求名。游学形式,是“周游讲学”或“外出求学”,即教师周游讲学和学生出外游学两种[3]。及至近代,游学的发展已从国内游学引申为国际游学,如张之洞《劝学篇》所称“明时势,长志气,扩见闻,增才智,非游历外国不为功”[4]。

对于游学的教育内涵,《庄子·刻意》篇中出现过“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所提游居学者包括游学和居学两个方面。居学,类指当今正规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游学,可理解为四种类型:第一种近似于居学;第二种是十分标准的游学,即游为辅,“读书”为主;第三种是在大自然中游学,即边游边学,强调在游中“学”;第四种则是在社会中游学,即游于人事,学有所得。由此,游学可定义为:游心,游自然,游社会,游人事,无为而为,无用而大用[5]。现代人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游学的核心精髓,行走天下,勇于实践。源自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游学是真正可以让“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6]。游学,介于游与学之间,是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

现代游学,虽已与古代士人离乡背井去往他地求学大有不同,其本质都大抵相同,指在旅游中开阔眼界,学习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当今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日趋重视的背景下,出国游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并日渐成熟。实践证明,游学的确有助于青年学生的文明素养、文化宽容、思想道德、人格养成、国际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并对现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很显然,游学从一开始就与教育分割不开,但其行为并不仅限于教育这一特定目的。[7]

二、游学的经济学效益

从游学产生的历史脉络看,它的出现绝非偶然,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来解释它的原因和结果。

(一)需求的市场力量

需求,这个经济学上的术语,决定了某种物品的产出。游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就体现在不同时代人们对游学的种种需求目的的差异上。

1.教育需求:游学是谓求学之游。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门下弟子达三千。游学成为时人追求学识的教育方式之一,士人们凭借其深邃的思想和激烈的辩论,传承、缔造着古代文明,促使学术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现如今,孔子的儒学思想在当今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亦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2.政治需求:游学是谓求官(名)之游。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厚招游学的政策下,游学也成为当时贵族士人阶层求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方式。士,处于贵族和庶民之间,面对的不是“上浮”就是“下沉”的特殊命运。为抗衡社会动荡失去的没落贵族生活,一些受过极高教育的士人分化出来,游走讲学、传播思想,成为官府招纳的游士,“仕宦之游”近乎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在游说各国、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士人们培养了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尤其东汉末年,游学更多表现出重在游不在学特征,士人为能出人头地,多以游学的名义结交名士、朝臣,以邀名利,游学成为干谒、清议、结党手段,使游学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3.军事需求:游学是谓经世致用、救亡图存,求救国之道。明清时期,中国教育进入封建社会末期,官学兴盛刺激了官学之游发展。至晚清,为解决军事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清政府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特别是日本学习陆军事务,也有少数留学欧美者。派遣方式根据1904年颁布的《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先由各省报送,中央练兵机构统一考选派出。游学成为清政府中央各部制定各种有关留学的制度、政策、规范对留学国外的专称[8]。

4.国际交流:游学是谓文化传播。而如今在现代教育意义上人们所认同的游学,自然是伴随着世界和平潮流以及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作为社会对教育的一种延伸和扩展,游学把治学与旅游相结合,开辟出集教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游学市场,目前主要表现形式有:1)夏(冬)令营,设计的项目包括顶尖名校夏令营、特色兴趣营、运动竞技营、预科学习夏令营等,时间2-6 周不等;2)短期游学团,游学路线涵盖亚欧、澳、英、美、加主要线路;3)亲子游,《2013 年出境亲子游调查报告》显示,99%的家长愿意通过亲子出境游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有62%的家长计划在孩子0-5 岁时就开始带孩子出国旅行,75%的家长表示愿意每年带孩子出国玩1-3 次,近50%的家长选择5-7 天的出境亲子游;4)学校组织的游学项目。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家长游学热的推动下,游学市场呈现出火爆态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1 和2012 年,每年约有25000 名18岁以下中国学生赴英国参加夏令营活动,这个数字与2009 年相比增长了3.8 倍[9]。

(二)游学的国际贸易实践

曼昆[10]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国家和家庭都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1.游学贸易市场经济形成。游学,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也以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给人们带来了经济福利。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作为服务性产业之一的教育,也将按照WTO 有关开放服务市场的规定,对WTO 成员国开放使中国教育国际服务贸易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教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国际服务贸易经济:游学市场经济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带来不小影响。

2.民间组团夏(冬)令营、亲子游。有海外旅游资质的教育机构联手旅行社开发的夏(冬)令营、亲子团游,或徘徊于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瞻仰大学人文气息,以期为己立志,正所谓“名校游学,树立志向,激励学子,体验文化”;或远赴海外,学习语言、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在体验多元文化的同时,为将来的出国留学铺好道路。游学者不仅可以领略异域风貌,游览古典遗迹,参观建筑、画廊、图书馆,熟悉不同地方的制度、习俗,开拓眼界;还可欣赏歌剧和音乐,提高文化和艺术素养;亦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学习礼仪,锻炼交际能力;还有可能接触各种各样的学者和名人,吸取他们的成就和思想,经历旅途艰辛,磨炼身体和性格。总之,游学可以实现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真正的人才,为年轻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充分的准备。

3.高校中外游学项目合作、学术交流。随着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强,高校之间的中外学术交流和游学活动也更加频繁、内容日趋丰富,高校之间跨学科研究的项目合作日益增多,加强中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已成为一种发展必然趋势。通过相互派遣游学生将有利于促进两校学术交流以及校园文化融合,点燃校园文化激情。学生利用在国外高校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在异国语言文化环境中,增加语感和领悟力,将课堂上学到的外语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弥补单靠课堂教学难以教会学生在不同场合如何得体地使用外语语言的不足,最终提高外语交际水平。而且,游学教育促使不同国家、地区的学校相互交流,有助于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启迪,从而产生新思想、新认识。另一方面,每个人未必能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通过游学教育,学生可以发挥更大的潜能,可以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

(三)游学的“市场失灵”

1.事件回放。(1)空难事故牵出“韩亚空难游学团调查,收费3 万中介层层转包”游学乱象;(2)内容变相——“海外实习变身扫厕所”诸如此类;(3)行程缩水——“赴美15 日高达8 万元海外游学‘水’很深”、“游多学少暑期游学有点‘坑爹’”等等,由此引发诸如“中国学生挤爆海外夏令营:镀金还是烧钱”“出国夏令营该不该‘叫停’”等类似讨论。

2.分析:追求生产者剩余导致供给问题。根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在一个完全市场经济运行社会中,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着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在各种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信号。

当前,暑期海外游学在中国家庭中已是蔚然成风,据统计,参加游学团赴美的中国学生人数,由2010年的968人上升至2012年的1785人,两年增长了84%。被海外夏令营吸引的中国家长,一是希望在中国应试教育中的孩子能利用假期感受一下西方的学习方式;二是希望较快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开阔视野,了解西方文化;三是为海外留学做前期准备,其中甚至不乏只为“镀金”,为成功申请国外名校增加“筹码”。这种海外夏令营被称为“浸泡式体验”。华裔教育家朱宝玲认为这一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孩子可以去名校体验学术氛围,去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这种体验往往比上一两堂知识课更有价值。另一方面,碍于“孩子在家没人看,送出去旅行,也能让自己安心工作”这种来自家长自身的苦衷,也增加了暑期长假对游学产品需求的市场份额。

三、相关建议

曼昆认为,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政府有时也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诚然市场是复杂的,不可能只受一个因素影响,价格当然是有平衡供求从而协调经济活动的关键作用,但它确确实实是衡量供求关系的一个杠杆,是消费者做出决策的很大一个因素,他们希望物有所值。本文从政府管理、旅游公司等承办方及家长三方利益角度来探讨对策。

(一)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完善监管

1.资质审批,严格准入,规范管理。早期中小学生出国夏(冬)令营项目需要经教育部审批,后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2004 年修学旅行不需审批,成为社会化活动。2012 年4 月24 日,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相关事项进行了规范和要求,明确了举办修学游机构的资质问题。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对外教育交流机构,共青团、少先队与妇联组织,这些主办单位可以委托国家旅游局许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承办。

针对游学活动中近期出现的问题,教育界、旅游界一些专家也提出不少建议,如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张辉认为,应该由旅游和教育部门协同制定一套规范修学旅游的质量标准。按照严格标准筛选国内组团社,对海外地接社可以统一指定,并定期进行资格审查。世界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建议,修学游应该出台国家标准,并认定一些企业来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现在这种经营混乱的局面,以给学生和家长更好的选择和服务。对于旅行社也应该提出具体要求,如要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标准,针对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较易发生意外事件的特殊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知》还特别明确了组织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2.借鉴“特别税收减免”或“特殊行业补贴”政策实行鼓励。游学,是将旅游与教育进行完美结合。而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除能带来私人利益之外,也因为受教育更多之人可以具备更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的开发与扩散,而为社会带来大于私人价值的社会价值。在存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政府纠正市场失灵所遵循的政策可以通过免税或补贴方式,使市场参与者把外部性内在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者在修学旅行的过程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了教育功能,为国际人才培养表现出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对于那些产生最大溢出效应的行业,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制定相应产业政策进行经济干预,旨在促进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公司:自我约束,规范行为,合理定价

1.模式多元化。游学者的目的可能各不相同,可能有需要探访国家公园、参观博物馆,从事文学、艺术、体育交流等活动;亦有想去某个学校进行舞蹈、音乐表演活动等更“个性化”内容;更有为考虑未来出国留学而参团“考察学校”,先行探路的。因此,旅游公司在组团时,对于行程内容应尽可能多设计几种方案,将初步的行程意见向家长或青年学生提出供参考选择,而非将游学项目仅在旅游产品基础上进行简单相加,形成固态化模式,应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2.行为规范化。《通知》规定,主办单位要全面做好组织工作,签署合作协议,细化活动安排,并指派专人随团负责团组工作;要与学生家长签定委托协议书,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细化安全保障和保险理赔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宜,承接出国夏(冬)令营等活动的旅行社应当具备国家旅游局许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资质。根据管理条例,以“游”为主的游学团,旅行社应杜绝再出现利用免费旅游景点,比如参观联合国总部、中央公园、洛克菲勒广场、时代广场等来作为旅游项目的惯常手段;以“学”为主类似参观常春藤名校交流营的游学项目,应杜绝行程描述含糊,须将活动各项内容透明公开化,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学生宿舍等真正的学习环境中感受体验,课程安排时间合理、内容周密翔实。借鉴国外举办方“一站式”服务模式取消外包,从组织人员到出入境再到游与学,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化体系。

3.价格合理化。《通知》规定,主办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旅行社游学项目宣传单中应明确、明晰学生所付包括学费、机票、医疗保险和住宿各项费用。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对于老师随行的费用不能由学生埋单,随团参与组织管理的教师费用应由学校和合作机构共同分摊,不得转嫁给学生个人;杜绝纯商业化行为,同时为学校提供足够的财政经费,建构更公开畅通的途径,满足老师和学生对外交流的需求。2013 年10 月新的《旅游法》正式实施,使旅行社在定价方面更公开、更透明,这对游学市场定价无疑也会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

(三)家长及游学者:合理规划,理智抉择

1.量力而为。虽说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家庭的支付能力跟前些年大有不同,出国旅行对普通家庭来说不再是奢侈消费,很多中等收入的家庭都负担得起。对于海外游学,家长仍应该善于识别,防止盲目追逐,应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择合适游学项目,不要因为跟风甚至是攀比前去报名参加。

2.性价比的权衡。在挑选游学产品时,首先应该考虑产品本身的品质和特点。其次,应该有很强的目的性。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和目的进行选择,比如说是为挑选将来留学学校的话,最好选择有心仪学校的游学产品。如果是小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增长见识,所以选一些比较特殊的线路,能让孩子多一些旅行的体验。

3.信息获得、合理规划。如果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暑假旅游,让孩子在游学中有所收获,家长也需事先“做足功课”,一定要做好出游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可以让孩子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历史文化等,为预期收获,提前做好规划。在选择出国游学时,一定要选择具备有效资质的中介机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刘集林.从“出洋”、“游学”到“留学”[J].广东社会科学,2007,(6).

[2]涂春容,粟斌.游学教育发展脉络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02)

[3]周林旺.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游学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农业考古,2010,(1).

[4]刘继强.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探析[J].文教资料,2009,(32)

[5]马周周.庄子“游学”的教育现实意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曹永刚.游学胜读万卷书开放人生迎大同[J].人力资源,2010,(5).

[7]魏善玲.留学生与国立中央研究院(1928—1949)[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8]潘家德.20世纪初留学运动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J].求索,2011,(5).

[9]http://www.chinanews.com/lxsh/2013/08-08/5140914.shtml.

[10](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4版)[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游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农村游学活动
靖边县武术协会到登封开展武术游学活动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