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心理一致感研究现状*
2014-12-03张仲明肖钟萍雷园媛
奚 桃 张仲明 肖钟萍 雷园媛
在过去的30 多年,研究者对健康、压力、应对等领域的研究焦点已从传统的病源学方向转至着重有益健康的研究方向。Antonovsky 于1979年提出了有益健康模型(salutogenic model)。该模型认为个体面对压力时,促进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能够激活和增强个体内的可用资源,从而使个体成功地保持心理健康。心理一致感(SOC)是有益健康模型的核心概念。它强调个体拥有的压力抗拒资源对心理健康的保护及促进作用,从而使心理健康的保护变得具有操作性。心理一致感在心理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其研究和重视程度与心理一致感在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作用极不相称。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考察诸多方面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如情绪、人格特征、应激水平及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幸福感等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目的是了解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或预测作用。问卷调查是研究的主要方法。也开展了一些特殊对象的心理一致感研究,如PTSD 患者群体、护士等等。因此,对先前心理一致感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1 心理一致感的探讨
心理一致感到底是什么?研究者对此开展了探讨。对心理一致感的内涵,Antonovsky 认为它是指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认知,是个体内部稳定的心理倾向,综合体现了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应激、自己应对压力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知,表达了个体拥有一种普遍、持久、动态的信心感[1]。他认为心理一致感就像人格特质一样在童年期不断发展,直到成年早期才定型并稳定下来。Eriksson 的研究发现,在整个发展期间,心理一致感会受到一般抗拒资源(GRRs)影响。一般抗拒资源,是指有助于个体满足社会需要的内外部应对资源,它为个体提供一系列条理清晰而有意义的生活经历[2],如物质生活条件、受教育程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价值观等等,从而有利于个体形成定型的、完整的世界观。相反,若个体在生活中遇到造成情绪情感混乱的各种事件和危机,则称之为一般性抗拒不足(generalized resistance deficits)。这种一般性抗拒不足会影响人的心理一致感的形成,从而最终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一致感主要受到一般抗拒资源和抗拒不足两个因素的影响。在理解心理一致感的本质上,探讨心理一致感的成分也许是个方便的途径。有研究者发现,心理一致感主要包括3个维度:可理解感(comprehensibility)、可控制感(manageability)和意义感(meaningfulness)。可理解感(comprehensibility)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应激源是有结构的、可预测的和可解释的。它是心理一致感的认知成分,强调个体对生活的逻辑理解。可控制感(manageability)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拥有的资源能够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它是心理一致感的工具成分,强调个体对生活的控制感知。意义感(meaningfulness)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生活具有意义,值得为来自外界环境的应激和挑战付出时间和精力。它是心理一致感的动机成分,强调个体对生活的情感性投入。
Gana和Garnier 认为作为动机性成分,意义感是心理一致感最重要的成分,因为它促使个体产生探究世界的动机,使个体去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并为解决一个新问题去寻求新的资源。而国内何玉梅和姚本先研究却进一步发现可理解感成分和可控制感成分与意义感是动态相关的[3]。三者得分都高的个体认为世界是高度一致的,若三者得分都低则表示个体认为世界是高度不一致的。
研究者们也发现心理一致感与其他一些概念具有正相关,如自尊(self-esteem),控制感(mastery),乐观主义(optimism),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以及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相反与一些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等具有负相关关系。
从对心理一致感内涵的研究不难发现,研究者对心理一致感具有较一致和稳定而清晰的看法。即心理一致感是可理解感、控制感和意义感等三者的一个综合体。也许未来的研究,对心理一致感内涵提出挑战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操纵心理一致感的某个成分,来考察心理一致水平的变化,这也许有助于检测这三个成分是否是组成心理一致感必不可少的成分。这需要未来设计精巧的实验加以验证。
2 心理一致感量表的开发与研究
基于心理一致感的内涵,如何评定被试的心理一致感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一些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不断地开发出一些心理一致感量表。现在在研究中运用较多的是心理一致感量表分SOC-13和SOC-29 两个版本。其中SOC-13是从Antonovsky 编制的SOC-29 中抽取出来的,主要包括3个维度。每个维度由4~5个项目组成。Antonovsky 认为3个维度不能单独作为量表测量人的心理特点,量表测量的结果反映的应该是个体独特的心理一致感,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总体倾向性,测量的是心理一致感总分的高低。该量表可应用于健康个体与生理或心理患病者。在应用中发现,该心理一致感通常在健康被试中显示出最高的得分。目前这两个量表已翻译成15 种语言,在二十多个国家得到广泛运用。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如Antonovsky 研究报告指出,SOC-29 量表在26 项研究中得出的Cronbachα 系数达到0.82~0.95,而SOC-13 量表在16 项研究中的Cronbach α 系数达到0.71~0.91;一项日本的研究报告指出SOC-13 日文版的Cronbach α 系数是0.83;另外,伊朗的研究者们对SOC-13 进行信效度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果,Cronbach α 系数是0.77,这一系列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心理一致感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国内的研究者对该量表也进行翻译和修订。国内一些学者证明心理一致感量表中文版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与国外研究基本保持一致。
同时,国内也开始使用该量表开展了一些研究,如周厚余和郑全全对SOC-13 在中国大陆的适用性进行探讨,并且对其修订,基本证实了心理一致感由可理解性、可控制感及意义感三成分组成的构思效度,修订后的量表重测信度达到0.748;包雷萍和刘俊升修订SOC-13 中文版,得出的Cronbach α 系数是0.76,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但是,研究在运用该量表的同时也发现,该量表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例如,项目采用的是7 点计分,点数较多,容易影响量表的信度;另外,文化的差异也可能影响量表的效度,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句话存在不同的理解,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关于心理一致感量表,国内的研究仍处于修订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开发出更好的量表,使其更适合中国文化。这是未来研究者值得努力的方向。
3 心理一致感与情绪的关系研究
心理一致感与情绪的关系是目前研究得最多,但是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一。主要特点是高心理一致感与负性情绪成负相关。Julkunen 等的研究发现,个体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愤怒情绪的体验越少,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住敌意与愤怒情绪[4]。有关心理一致感问卷(SOC-13)结构效度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心理一致感和消极情绪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蔡亮等利用“九洞仪”创设实验室压力情境,考察了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的情绪特点。研究发现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积极情绪的体验要多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且他们的情绪恢复更快。在压力情境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5]。Moksnes 等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与心理一致感进行了考察,结果证明在青少年群体中心理一致感与状态抑郁、状态焦虑均有显著负相关。我们能不能根据心理一致感来预测某些群体的抑郁情绪呢?日本有项研究通过调查20~70岁的1854名工人,从2005-2007年跟踪研究,考察心理一致感与抑郁情绪相关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心理一致感能够预测到他们的抑郁发作。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工厂车间内为防止低心理一致感个体抑郁发作采取相应的措施。青少年躯体抱怨症状与心理一致感存在显著相关,而低心理一致感青少年会出现更加严重的躯体抱怨症状。研究发现心理一致感可以帮助青少年在适当的情况下选择应对策略,从而阻止他们发展躯体抱怨[6]。Jellesma 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将参与调查的儿童分为三类,分别是无躯体抱怨组、多躯体抱怨组和功能性腹痛抱怨组,比较三组儿童在一般情绪(高兴、愤怒、恐惧和悲伤)、抑郁症状、情绪意识和心理一致感等四个方面的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儿童在以上4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情绪、抑郁和心理一致感都会对儿童躯体抱怨产生重要的影响。Puymbroeck,Hinojosa和Rittman 追踪研究了中风患者的非正式护理人员的心理一致感对护理压力及其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拥有高心理一致感的护理人员在患者中风12个月以后体验到更低的压力感,产生更少的抑郁症状[7]。
尽管心理一致感与情绪的关系比较确定,但是也有少数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Breslin 等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心理一致感问卷效度时发现,心理一致感和悲痛(distress)情绪的稳定成分(stable components)呈显著正相关,即心理一致感水平越低,悲痛体验越少[8],这与很多研究结论相反。这种相反是研究中的偶然,还是悲痛与其它负性情绪不同,与心理一致感存在更复杂的关系,这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但总的来看,心理一致感与诸多情绪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心理一致感的高低甚至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和正负性情况。因此,我们可以把心理一致感看成是负性情绪的“报警器”,若是SOC 太低则很可能意味着个体出现更多负性情绪或心理健康状态不佳,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并且,未来的研究需要考察更多的负性情绪与心理一致感的具体关系。
4 疾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特点研究
患疾病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都会出现变化,因此表现在心理一致感上,疾病患者又会表现出何种特点呢?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Kazimierz和Dorota 对患有心脏病后一年的男女患者施测心理一致感和生活质量,结果发现男性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和生活质量均普遍高于女性,心理一致感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在病人心脏病发作后一年,对他们的生活质量起着很重要的预测作用,并且这种预测价值对于女性来说更大,即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受到心理一致感的影响[9]。一般地,具有较高心理一致感的心脏病患者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生活质量更好、更高的自尊等,他们更不容易体验到抑郁与焦虑。而值得注意的是Bruscia等发现心脏病与癌症住院患者的心理一致感都较普通人的稍微要低一些,但并没有发现发病期和年龄能够直接地影响到心理一致感。这似乎暗示了心理一致感是个体身上存在的一种具有弹性的特点,即并不是疾病患者都会因为患病而变得消极,其实这也正好说明了心理一致感的稳定性特点。关于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研究,相关文献发现老年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与心理一致感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即高心理一致感的老年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要强于低心理一致感者[10]。心理一致感还与个体对疾病及疾病治疗的感知有着显著相关,周英凤在研究白血病住院患儿的人生取向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时,发现白血病患儿的心理一致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呈高度相关,即高的心理一致感可以促使个体更正确的评估和感受到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和更多的支持。
国内研究者在考察II 型糖尿病患者人生取向时发现:II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与客观血糖控制情形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显示一致感分值越高,血糖控制越好。可见患者培养、塑造和增强心理一致感水平,从而控制血糖水平,预防或延缓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林田等人的研究发现,II 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一致感对他们的自我护理行为影响很大,高心理一致感的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能力相应会升高[11]。国外也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进行了研究,发现低心理一致感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比普通人高46%。Ahola 等对Ⅰ型糖尿病型患者的心理一致感、血糖控制、微血管并发症和病人对疾病的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过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心理一致感能够改善患者的代谢控制,同时能够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12]。
从对病人心理一致感的研究似乎表明,心理一致在疾病的康复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心理一致感高的人更少患生理疾病,或者心理一致感的疾病患者更少体验到负性情绪。但这些研究结论还只是在少数的几类疾病中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更大的代表性,也许还需要更多的疾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研究结论作出进一步的诠释。因此,未来的研究是开展更多类型疾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研究。这对验证心理一致是有益于健康的观点具有重要价值。
5 一些特定群体的心理一致感特点研究
开展特定群体的心理一致感研究,能够有效地说明心理一致感的作用机制。日本研究者K Urakawa和K Yokoyama对工厂740名工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心理一致感(SOC)、工作内容(JCQ)和总体健康(GHQ-12)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心理一致感能够帮助工人应付工作需要(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心理一致感是人们成功处理工作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13]。该研究支持了Rothmann,Jackson和Kruger 在2003年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男性员工因为更多地拥有高心理一致感,所以更能够成功应对压力,从而保持心理健康。最近,国内有研究者考察了留守儿童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他们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信任、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可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说明可以通过调节他们的心理一致感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14]。
一些研究者对护士或者护理人员的心理一致感也开展了研究。例如,国内有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一致感、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三者相互影响,提升护士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将对缓解其职业倦怠起到积极作用。国外,Berg和Hallberg 等考察了临床精神科护士的心理一致感、工作疲劳及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一致感越高,护士产生的与工作有关的疲劳感就越少[15]。心理一致感对个体的主观满意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力。
瑞士的一项研究发现了职业与心理一致感显著相关,认为高社会阶层对高心理一致感有重要作用,其他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关于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心理一致感的差异研究目前还很少见,大多数都集中于研究相同的群体,如学生、社会工人、健康护理专职人员等。
对不同职业人群的心理一致感特点的研究说明,高心理一致感是各种职业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质,因为它与人们对工作带来的压力,倦怠以及消极情绪有显著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人们往往能够通过高的心理一致感有效地调节不良心理状态,这便是研究心理一致感的意义所在。然而,一般认为心理一致感具有较稳定的特点,具体通过什么措施来调节低心理一致感呢?客观而言,目前国内外还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可不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控制个体的心理一致感,这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6 心理一致感与心理障碍关系的研究
患有心理障碍的人们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计其数,Blom 等在对照临床与非临床组青少年女生的研究中,证明低心理一致感能够反映广泛性焦虑和持续抑郁症[16]。关于品行障碍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品行障碍患者的心理发展严重滞后于常人的发展水平。心理一致感相对于用来测量抑郁,无助,自尊等量表,能够更好地预测自杀想法和试图自杀的行为,其中的意义感成分似乎最能够反映自杀想法。Ewa和Zuzana 在考察孤独症儿童患者父母的压力应对和心理一致感的关系时发现,父母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他们应对压力的方式越积极,并且能够及时地调节情绪和行动[17]。Black和White 通过考察癌症幸存者的心理一致感和他们对创伤后应激症状再现的恐惧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PTSD 的认知模型,研究发现以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即心理一致感越低,恐惧感就越强[18]。
以上一些研究结果似乎表示,心理一致感在预测或者影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方面有显著的作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通过采取措施提高个体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就能够预防和避免某些心理障碍的发生。如果可以,研究如何调节和控制心理一致感将成为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7 对心理一致感未来研究的展望
从以上的研究现状来看,自有益健康模型提出以来,国外对心理一致感的研究起步要早于国内,于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迅速发展,而国内多数研究都在21 世纪开始发展,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国外要成熟得多。另外,心理一致感作为心理健康研究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外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来论述其重要性,各个国家均有涉及,并且在多个心理研究方面都有考察,横、纵向齐步,这说明它的跨文化性之强,涉及面之广。国内也在不断地开展心理一致感与其他心理研究之间关系的研究,如生活事件、压力应对,职业倦怠等,包括各个群体,如大学生、青少年、老年人,患病群体等,旨在论述心理一致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心理一致感量表在国内的运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仍然在修订之中。总的来说,国内大多数心理一致感研究水平还比较薄弱,涉及面需进一步扩大,并没有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从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心理一致感的研究目前都存在的一个缺陷就是,基本上只着眼于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都采用问卷形式,没有在因果关系方面进一步探索心理一致感的作用机制。比如,心理一致感的三个成分,可理解感、可控制感、意义感,它们具体是怎样产生作用的还有待研究。而这需要通过设置精巧的实验来探索验证。这也许是心理一致感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在心理一致感与情绪、疾病、心理障碍等方面,现有研究多数是调查所得。这削弱了心理一致感结果的解释力。也许未来的研究在这些课题上需要设计大量的实验研究,从而更清晰地探明心理一致感与它们的关系。另外,大量研究都认为通过调节个体心理一致感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却并没有提出有效的实施办法,因此,未来的研究是否可以建立某种模型对心理一致感进行操作控制,这也是心理一致感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点。
总之,关于心理一致感的研究目前已具有丰富的资料,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必定可以使我们获得更高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丰富有益健康模型理论。
[1]Antonovsky A.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993,36:725-733
[2]Eriksson M,Lindstrom B,John Lilja J.A sense of coherence and health.Salutogenesis in a societal context:A land,a special case?[J].Journal of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07,61:684-688
[3]何玉梅,姚本先.心理一致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研究,2008,1(6):14-17
[4]Jellesma F C,Rieffe C,Terwogt M M,et al.Somatic complaints and health care use in children:Mood,emotion awareness and sense of coherence[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6,63(10):2640-2648
[5]蔡亮,张仲明,李红.不同心理一致感的个体压力情境下的情绪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6]Simonsson B,Nilsson K W,Leppert J,et al.Psychosomatic complaints and sense of coherence among adolescents in a county in Sweden:A cross-sectional school survey[J].Bio-Psycho Social Medicine,2008,2:4-11
[7]Puymbroeck M V,Hinojosa M S,Rittman M R.Influence of sense of coherence on caregiver burde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t 12 months poststroke[J].Top Stroke Rehabil,2008,15(3):272-282
[8]Breslin F C,Hepburn C G,Ibrahim S,et al.Understanding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sense of coherence:A fouryear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36:1-21
[9]Kazimierz W,Dorota W.Sense of coherence as a personality predictor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 men and wome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Kardiologia Polska,2012,70(2):157-163
[10]Soderhamn O,Holmgren L.Testing Antonovsky's sense of coherence(soc)scale among Swedish physically active older peopl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5(2):15-221
[11]林田,林细吟,万丽红.II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与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22-24
[12]Ahola A J,Saraheimo M,Forsblom,C,et al.The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ense of coherence and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glycaemic control,and patients'conceptions of type 1 diabetes[J].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0,8:142-149
[13]Urakawa K,Yokoyama K.Sense of coherence(SOC)may reduce the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Japanese factory workers[J].Industrial Health,2009,47:503-508
[14]杨圆圆,胡朋利,郭晓伟,等.留守儿童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7):87-91
[15]Berg A,Hallberg I R.Effects of systematic clinical supervision on psychiatric nurses' sense of coherence,creativity,work-related strain,job satisfaction and view of the effects from clinical supervision:A pre-post test design[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01,6(5):371-381
[16]Blom E C H,Serlachius E,Larsson J O,et al.Low sense of coherence(SOC)is a mirror of general anxiety and persistent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girl-a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 clinical and a non-clinical Cohort[J].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0,8:58-70
[17]Ewa P,Zuzana K.Sense of coherence coping with stress among mothers and fa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J].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er,2010,40,1485-1494
[18]Black E K,White C A.Fear of recurrence,sense of coherence an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haematological cancer hehhhesurvivors[J].Psycho-Oncology,2005,14(6),5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