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4-11-28潘贵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冲动医学院

朱 千 潘贵书

自我控制是一种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促使或抑制特定的行为,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等[1]。自我控制具有相对的时间稳定性,它由个体的童年期发展而来,对于个体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2]。自我控制可能涉及工作表现/任务绩效、冲动行为、心理调节、人际关系等几方面[3]。研究认为,因为高自我控制的人更擅长于及时完成任务、排除干扰他们工作的休闲活动,能更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选择适当的课程,所以他们在长期的学业中可能会取得更好成绩。对饮食、饮酒、物质滥用等方面的冲动控制也是高自我控制者的一个重要特征[3]。

Gottfredson和Hirsichi 提出的不良行为一般理论认为,低自我控制是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高自我控制者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发生不良行为的可能性都比低自我控制者低[4]。有研究认为低自我控制与很多不良行为有关,如成人的吸烟、酗酒、开快车,儿童的逃学、成绩不良、学业期望低等[5]。自我控制的资源严重被消耗时会引发个体的自我衰竭,这将对个体的情绪、认知及行为等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和分心控制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其处于自我衰竭的状态,但通过睡眠、放松或积极情绪诱导等方式则可有效促进自我控制资源的恢复[6]。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不但应该能积极适应社会、独立自主学习、主动获取并掌握新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自我监控调节能力。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成瘾、不安全性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不良饮食行为等健康危险行为,这些健康危险行为都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并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7-9]。为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开展了本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对某五年制医学院2008—2012年的52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217(41.3%),女生309人(58.7%);根据每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不同,抽取各年级的样本人数有所不同,分别为2008 级145人(27.6%),2009 级 124人(23.6%),2010 级 129人(24.5%),2011 级83人(15.8%),2012 级45人(8.6%);医学专业学生390人(74.1%),非医学专业学生136人(25.9%);二本学生268人(51%),三本学生257(48.9%);来自城市的学生225人(42.8%),来自农村的301人(57.2%)。

1.2 方法 自我控制问卷由Grasmick 编制,张秋凌、屈智勇等人修订[10]。问卷包括冲动冒险性、自我情绪性和简单化倾向3个维度,Cronbach 信度系数在0.608~0.654 之间。问卷为5 点计分,得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差。症状自评量表(SCL-90)[11]是临床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的通用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等10个因子,按1~5 级评分。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3 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均值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层次、生源、专业及年级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得分情况 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层次、生源、专业及年级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均值检验(±s)

表1 不同性别、层次、生源、专业及年级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均值检验(±s)

注:* P<0.05,**P<0.01,下同

表1 显示,从自我控制总分来看,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医大学生(P<0.05),在性别、层次、生源等方面得分无显著差异。重复测量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控制总分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1),LSD 事后检验表明,2010 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2011 级(P<0.001)和2012 级(P<0.01),2009 级则高于2010 级,差异达到边际显著水平(P=0.064)。可见,2010 级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最高,然后依次为2008 级、2009 级、2012 级和2011 级。

从自我控制的3个维度来看,①冲动冒险性维度:男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P<0.05),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医大学生(P<0.01),三本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二本学生,均达到P<0.05 显著性水平;②自我情绪性维度: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医大学生(P<0.01),ANOVA 结果显示,在年级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组间交互作用(P<0.01),LSD 事后检验表明,2011 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2010 级(P<0.001)和2008 级(P=0.004<0.01);③简单化倾向在性别、专业、层次、生源、年级等方面得分无显著差异。

2.2 医学院大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常模的比较情况 见表2。

表2 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常模的比较(±s)

表2 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常模的比较(±s)

表3 自我控制各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矩阵(r)

与国内常模及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发现,医学院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因子(P<0.01)及焦虑(P<0.05)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见表2)。

2.3 医学院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见表3。医学院大学生的冲动冒险性维度与强迫症状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恐怖因子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情绪性维度与强迫症状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控制问卷总分与强迫症状得分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与恐怖因子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

3 讨论

3.1 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特点 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性别、层次、生源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方面具有显著差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差于医学专业医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医学院校中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与四年制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相比较,五年制的医学专业大学生能接受到系统严格的医学教育,他们不仅在医学理论得到一定知识素养的提升,而且在临床实践方面也同时得到良好的技能发展,这对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和强化都会起到促进作用。调查还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显著不同,2010 级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最高,然后依次为2008 级、2009 级、2012 级,2011 级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最低。有研究认为,人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连续的自我控制会消耗个体有限的自控资源[12]。自我调节困难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相反,与许多问题相联系的精神痛苦占有有限资源,进一步加重个体调节能力的负担,并导致了应激性结果,以至于损害自我控制[3]。有研究认为,五年制医学生心理控制源中内控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内控性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3]。由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外部社会环境等方面尚处于适应阶段,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理能量和资源来处理和应对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自我控制能力会由于自控资源的消耗而趋于减弱;随着年级的增加,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到大学三年级时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达到最强;到了大学四年级时,医学院大学生会经历半年到一年左右的临床实习,他们又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自我控制能力将会再度减弱,但这时他们已经能够通过已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巧来处理和应对面临的专业问题,所以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大学三年级的大学生弱,却又比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强;大学五年级的大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背负着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压力,但是在整个大学期间,此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以及对各方面问题的应对已经达到最好状态,因此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很强的。

本调查显示,医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两方面的差异。从冲动冒险性维度来看,男性大学生的冲动冒险性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这与多数研究的结果相一致[14-15]。另外,三本大学生比二本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冲动和冒险倾向。有研究表明,三本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16],他们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较差,与二本大学生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17]。这说明医学院的三本大学生更容易行事冲动,并更容易进行冒险行为。从自我情绪性维度来看,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情绪控制力明显比医学专业大学生更差,2011 级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控制力也显著低于2010 级和2008 级大学生。医学院大学生在简单化倾向维度没有性别、专业、层次、生源、年级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3.2 医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结果发现,医学院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显著高于全国正常成年人水平,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焦虑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水平。这与袁媛及孟小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18-19]。邹毅等人认为引起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包括医学专业特殊性、大学生人际交往需要、就业形势变化等方面[20]。

3.3 医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健康心理控制及自我效能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存在预测作用[21],他们的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22]。医学院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冲动冒险和自我情绪的控制对强迫和恐怖两个方面的影响上。医学院大学生对冲动冒险控制力越差,他们强迫症状越严重,但恐怖水平越低;同样,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越差,强迫症状水平也越高。自我控制的失败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个体的学习成绩落后、强迫性思维、毒瘾、攻击行为等[3]。因此,低自我控制能力的医学生具有高强迫症状及低恐怖感,他们的自控能力降低可能会增加诸如网络成瘾、吸烟、酗酒等强迫性思维或行为,同时降低他们对相关事物或情境的恐怖感。

总之,医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专业差异、层次差异和年级差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冲动冒险控制和自我情绪的控制方面;医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冲动冒险和自我情绪的控制对强迫和恐怖两个方面的影响上,低自我控制能力的医学生具有高强迫症状及低恐怖感。

[1]Kopp C B.Antecedents of self-regulation: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199-214

[2]Tangney J P,Baumeister R F,Boone A L.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g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271-324

[3]Alberts H J,Martijn G,Vries N K.Fighting self-control failure:Overcoming ego depletion by increasing self-awarenes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1,47:58-62

[4]Gottfredson M R,Tirschi T A.General theory of crim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145

[5]Chris Gibson,John Wright.Low self-control and coworker delinquency:A research note[J].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001,29:483-492

[6]詹鋆,任俊.自我控制与自我控制资源[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57-1466

[7]李秀敏.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72-75

[8]支愧云,陈永进.重庆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6):155-162

[9]蒋德勤,姚荣英,袁长江,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和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61-64

[10]屈智勇,邹泓,段晓英.自我控制、价值观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J].青年研究,2006(增刊):42-48

[1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3-35

[12]Baumeister R F,Heatherton T F,Tice D M.Losing control: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M].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94:6-12

[13]李佳媚,吴思思,李珊珊,等.五年制医学生心理控制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94-1895

[14]Michael G.Turnera,Alex R.Piquero.The stability of self-control[J].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002,30:457-471

[15]Brenda Sims Blackwella,Alex R.Piquerob.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der,power control,self-control,and crime[J].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005,33:1-17

[16]旭红.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9(中):230-231

[17]田家莉,赵慧芹,彭秀坤.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5(4):698-700

[18]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2):91-109

[19]袁媛.市属医学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712-1714

[20]邹毅,沈江.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218-2219

[21]闫瑞红,雷璇,张澜.大学生健康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174-176

[22]袁贵勇.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65-867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冲动医学院
结婚是需要一点冲动的
新乡医学院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