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党认同的构建及其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作用

2014-12-03刘亚琼

理论月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民主党共和党选民

刘亚琼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政党认同从青少年时期逐渐开始产生和发展,是政治心理中相对稳定的长期影响因素。从20 世纪中叶开始,美国选举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政党认同,对其概念、测量方法、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在政治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政党认同对选民的政治参与和投票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投票结果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一、美国政党认同的简述

(一)政党认同和中间选民的概述

政党认同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学者安古斯·坎贝尔等人在1960年《美国选民》一书中提出,认为政党认同是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政党忠诚。[1]因此,政党认同不要求选民具有党员身份或者是政党中的活跃分子,也不要求选民一直为同一个政党投票。后来,政党认同的范围更加广泛,达尔德尔在对20 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政党认同危机的讨论中,将政党认同分为三个层面:认同政党政治,认同某一政党制度,认同某一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政策取向。[2]有的学者将政党认同扩展到了行为的层面上,认为政党认同既是意识范畴,又是实践范畴。本文中的政党认同是狭义的,即对某一具体政党的心理层面的忠诚感和归属感。

在美国民主党、共和党和中间选民的选择中,很多人会把自己划分为中间选民,但是中间派并不一定表示没有政党偏好。中间选民有三种不同的来源:第一,政治冷漠者,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获得的政治信息较少,政治参与度低。比如,有的人教育程度低,认为政治太复杂,无法准确区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理念,并且觉得政治与自己的生活相差甚远,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参与政治,经常放弃投票。第二,对于两党均有不满的人,这类人对于政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认为两党都不能够代表自己的利益或者观念,或者对两党的执政都持有批评的态度。他们投票没有稳定性,有时候不参与投票,有时在两党候选人中游离,有时投票给其他党派的候选人或者独立参选人。第三,有政党倾向,但是认为中间选民是最好的公民的人。这类人希望自己可以经过独立思考,做出理性中立的分析,而不是完全按照政党的指示和偏好来投票,成为政党的投票机器。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政党中立来表示自己没有偏见,理性决策。政党认同对于第三类中间选民,依然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美国政党认同的测量方法

政党认同测量的方法是自我归类,回答“一般而言,你认为自己属于民主党、共和党、中立者还是其他?”对于回答中立的人追问是否对某党有一定的倾向,对于回答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人追问政党认同强烈还是较弱。类似的测量还有五分法和七分法,“你认为自己属于坚定的民主党、温和的民主党、中立者、温和的共和党还是坚定的共和党? ”“你认为自己属于坚定的民主党、温和的民主党、有民主党倾向、纯粹中立者、有共和党倾向、温和的共和党还是坚定的共和党?”密歇根学派的政党认同的测量方式在美国的政治民意调查中运用普遍。美国国家选举研究(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y)从20 世纪1948年至今,一直延续了这个问题的调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自我归类的方法属于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并非客观判断,调查中并没有给出各个选项之间的界限和判断的标准。

对于这个测量的方式,有学者批评说,它假设人们对于不同政党的态度是完全对立,此消彼长的。这排除了人们对于多个党派有认同的可能性,这在多党制的欧洲国家比较普遍。并且,它无法区别一个政治冷漠者(对于两个政党都没有特别的感觉)和对于两个政党均有强烈不满的人。因此,在延续这个问题的同时,美国国家选举研究增设了两个问题,让人们对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打分。这个测量方法被命名为“感觉温度计”,0 到100 分表示人们对于政党的态度,0 分表示非常不满,100 分表示非常满意。这个测量的方式也是主观的,不同的人给分的标准可能存在松紧的区别。但是,只要这种误差是随机的,而并非有党派偏好,对分析结果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二、政党认同的形成和变化

(一)政党认同形成的途径

首先,很多学者认为,政党忠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开始构建,而家庭政党认同的过程中起到最初的并且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党认同的代际传递不是自然而然的,父母有意的教育或者无意的评论会影响到孩子政治观点的形成。经常在家庭内讨论政治的家庭,政党认同在代际间的传递更为明显。根据美国国家选举研究1992年的数据,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政党认同一致的孩子,七成左右继承了父母的政党认同;父母政党认同不一致的孩子,政党认同相对平均,在政党认同的七种分类中,每种分类都不超过20%。父母都认同民主党的孩子,72%也建立了民主党认同(包括31%强烈和27%较弱的认同),28%是中间派(包括14%倾向民主党,7%纯粹中间派,7%倾向共和党),只有14%认同共和党(8%认同较弱,6%认同强烈)。而父母都认同共和党的孩子,69%认同共和党(27%强烈,32%较弱),29%成为中间派(16%倾向共和党,17%是纯粹中间派,18%倾向民主党,24%认同民主党(10%强烈认同,14%较弱认同)。[3]

其次,学校是政党认同产生的重要场所。第一,虽然美国大多数学生并不会系统学习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历史和理论体系,但是教育程度的提升,总体上会丰富人们的政治知识,提升对政治的兴趣,增加政治参与,减少政治冷漠,从而为政党认同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基础。第二,美国的很多中学开设美国政府、美国历史等选修课,让学生们了解美国政治制度和运作方式,让学生对于政党产生进一步的认识。第三,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美国高校中建立了自己的学生组织——高校民主党和高校共和党。这些组织类似于学生社团,组织相对比较松散,没有严格的组织规范和纪律。但是,它们可以在高校内凝聚政党认同相同的学生,建立志同道合的同辈群体,通过日常活动宣扬本党支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扩大支持者的范围,并且在大选中组织人员进行上门拜访等复选助选的工作。

另外,工作环境、媒体宣传和社会大环境都会对个人的政党认同产生相应的影响。

(二)政党认同变化的影响因素

政党认同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党认同的方向(民主党、共和党、中间派)和政党认同的强度(强烈、较弱、没有政党认同)都可能发生变化。政党认同的改变可以分为个人和政党两个层次来说。

首先,个人随着人生阶段、经济状况、所属群体和家庭朋友的变化,其个人利益和价值观念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影响政党认同。第一,从政党认同的方向上来说,个人处境的变化可能会使人接受新的思想,比如婚姻、新工作和新住所。以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为例,里根年轻时是一个认同民主党的演员。但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南希家境富裕,南希全家都是坚定的共和党支持者,对于里根转向共和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二,从政党认同的强度上来说,有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政党认同的强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给特定的党派投票越多,则政党忠诚感越强烈。[4]当然,这个理论描绘的是一种普遍趋势,不是针对每个人都适用。

其次,政党的意识形态、政策导向的改变可能引发政党认同变化,并使得政党的群众基础进行重组。在美国历史上,有三次群体性政党认同的大转变。第一次是由是否要废除奴隶制度引起的,美国北方为了发展工商业,希望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而南方为了维持种植园经济,反对废奴,从而引发了1861 到1865年的美国内战。战后,美国南方人普遍支持民主党,而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等主张废奴的地区普遍支持共和党。第二次是由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引发的。在经济危机之前,共和党人担任总统并掌握国会,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于大萧条无能为力。民主党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国家投资新建基础设施以促进就业,并规范银行业,建立社会保障,保护工会。这使得美国人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政党认同重新定位,工人阶级和穷人大量支持民主党,工商业主和大商人支持共和党。第三次是由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等社会议题引发的,因为民主党支持给予黑人平等投票权,在堕胎、同性恋等社会议题上持有相对宽容的观念,大量南部保守派的白人逐渐转向支持共和党。可见,政治态度对于政党认同的消长和改变有反作用。

三、政党认同在美国大选中的作用

(一)政党认同与政治态度具有辩证关系

1.政党在政治与公众之间发挥简化信息和引导评价的桥梁作用。因为政治的复杂性,不是所有的公民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了解一切政治经济问题,所以政党就充当了政治与公众之间的一个桥梁。政党可以帮助公众获得政治知识,了解问题“是怎么回事”;也可以通过政党和政党精英表达观点,影响公众对问题的看法。

首先,政党可以为公众提供简化的信息,帮助公众理解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很多政治问题和政策是复杂的,超出了普通公众的知识范围、理解能力和兴趣。而政党可以提供简单的信息,让公众花费相对较少的时间精力获得对问题大致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政党可能会根据本党利益“选择性呈现”部分真实的信息,从而影响公众的判断。比如,民主党在谈论奥巴马的医疗法案时,突出医保法案可以让过去无力购买医保的穷人参与进来,让保险公司无法因为投保人以前的健康状况而拒保,不能因为投保人是女性而加价,从而吸引穷人、病人和女性的支持。而共和党则强调,奥巴马医保法案是政府干预经济,侵犯个人选择的自由,普通公众可能会因此失去以前的医保,失去自己喜欢的医生,从而引起人们的不安和反感。

其次,政党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公众对某项政治议题的关注度和评价。人们关注的议题往往是政党策划发起,通过媒体报道的。报道越多,争论越激烈的问题,人们往往认为其越重要,对其越关注。公民面对有争议的话题时,可能产生两种推理方式:一是以求真求实为目的,运用理性推理来分析信息;二是以强化自己原本的观点为目的,采取动机性推理,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政党认同高的人比政党认同度低的人更倾向于进行动机性推理。在思维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三种模式:第一,选择性曝光,即选择观看倾向于自己政党的媒体,接触与自己原本观念相似的人和资料,减少或者避免接触与自己观念相悖的人和资料;第二,肯定性偏见,即在接触双方观点时,认为与自己原本观念一致的观点论证更加有力,而相反的观点论证较弱;第三,否定性偏见,即接触两种观点时,对于与自己观点矛盾看法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希望进行反驳,而对于与自己观念一致的推理,则较少进行怀疑和批判。[5]

2.政治态度对政党认同有反作用。人们通常喜欢生活在协调一致的环境之中。对于一个有政党认同的人来说,如果政党和政党领导人表达的观念与其政治态度是一致的,会加深他(她)的政党认同。但是,如果政党的某个意识形态或政策倾向与其是对立的,则有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不是所有的失调都会引起人的高度重视以及态度、行为的改变。通常事件对个人越重要,双方观念相差越大,则失调的程度越高,给人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就越大,人越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减少失调;相反,如果失调程度很低,可能会被无视。费斯汀格对于减少认知失调有两个基本的假设:第一,失调的产生,由于心理上的不舒服,会驱动人们努力减少失调,达到和谐。第二,有了失调后,除了努力减少它之外,人们会主动避免可能增加失调的情境和信息。[6]

矛盾的政治态度是否会改变政党认同,与政党认同的强度和政治态度的成熟度相关。政党认同强烈的人比政党认同较弱或者政党中立的人,更加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政党主流观点保持一致。而人们心中的某个政治态度越为成熟,对个人的重要程度越高,则越不容易改变。在核心价值观和核心利益上的矛盾可能会削弱人们的政党认同,甚至转变政党认同。

(二)政党认同会影响政治参与和投票选择

首先,有学者认为政党认同与政治参与是正相关的关系。这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不过政党认同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从调查数据中得出结论。一种观点认为,政党认同高的人,对政治的兴趣会比较高,对选举结果会比较关心,因此政治参与可能会增加。但是,另一种说法认为,本来政治兴趣和政治参与度较高的人,可能会在不断的实践之中对政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产生较为强烈的政党认同。

其次,政党认同对选民的投票选择会产生影响。政党认同度高的人,对本党的候选人常常有更高的评价,更加倾向于投票给本党的候选人。用美国国家选举研究针对2012年大选的2664 人的有效调查数据,用Stata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加权分析,民主党高度认同、民主党较弱认同、纯中间选民、共和党较弱认同、共和党高度认同的人给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投票比例分别约为98%、82%、46%、11%和2%,给共和党候选人的投票比例分别约为1%、16%、38%、86%和97%。可见,政党认同的方向和强度是投票选人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对于政党认同影响投票选择的机制,有四个可能的路径。第一,政党认同影响政治态度,而政治态度影响投票选择。有政党认同的人,会倾向于从本党精英和倾向于本党的媒体获得信息,喜欢和与自己观念相近的人交谈,进而强化与本党相近的观念,认为本党候选人更可以代表自己的观点。第二,政党认同会增加群体的归属感,从而直接影响投票选择。在美国,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晰的知道政党的意识形态和信念体系,很多人是根据群体利益来选择支持的政党。比如,黑人、拉丁裔美国人和工会成员倾向于支持民主党,大工商业者、大商人和白人男性新教徒更支持共和党。如果选民对某个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而该群体又是某政党的积极支持者,则该选民很可能会根据群体利益投票给本党的候选人。第三,政党认同会影响人们对于执政绩效的判断,而其是一些选民投票的标准。执政业绩既是一个客观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率),又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执政绩效可以分为经济、社会、外交等多个方面,不同人对于这些问题重要性的排序是不同的。另外,即便是同一问题,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对美国出兵伊拉克,有的人认为是共和党布什政府的成就,有的人认为是一个劳民伤财的错误,而分裂的观点中具有强烈的党派倾向。第四,政党认同会影响选民对候选人个人特点的判断。不同党派的选民不仅对候选人能力的看法迥异,甚至对于候选人品德的评价也可能出现对立的看法。这与政党极力塑造本党候选人良好的形象,并攻击对方的候选人有很大的关系。

[1]Angus Campbell,Philip Converse,Warren Miller,Donald Stokes.The American Voter[M].John Wiley&Sons,INC.1964:67.

[2]Hans Daalder.A crisis of party [J].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2001(4):269-270.

[3]Michael Lewis-Beck,William Jacoby,Helmut Norpoth.Herbert Weisberg.The American voter revisited [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8:139.

[4]Michael Lewis-Beck,William Jacoby,Helmut Norpoth.Herbert Weisberg.The American voter revisited [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8:145.

[5]Thomas Leeper,Rune Slothuus.Political parties,motivated reasoning,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J],Advance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vol35,2014(1):137.

[6]〔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M].郑全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

猜你喜欢

民主党共和党选民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
共和党
建立选民测评代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