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妇女几种日常服饰初探

2014-12-03王绍军

理论月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服饰妇女

王绍军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服饰是人类“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精神文明的成果。自产生的那一天起,服饰已不再是简单的御寒遮羞的实用功能,人类的知识经验、宗教信仰、时代价值、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以及社会角色等等也融入其中,凝聚成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唐朝妇女服饰是中国古代最异彩缤纷令人惊艳的,探讨唐代妇女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可以直观地了解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及特定人群的精神风貌,认识当时社会的流行现象及社会脉动,揭示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妇女的观念与政治、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影响,探寻深藏背后的丰富内涵。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业已积累一定基础。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日本学者原田淑人《中国服装史研究》[2]是两部具有较高水准的服饰史研究开创性著作,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3]详述妇女妆饰并搭配古物图片,此三者为研究唐代妇女服饰提供了重要借鉴。孙机《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4]结合文献与考古发现梳理唐代妇女服装上的若干问题。党焕英《唐代男女服饰及女妆概述》[5]得出唐代妇女服饰领式多样、女着男装和胡服盛行的结论。李怡、潘忠泉《唐人心态与唐代贵族女子服饰文化》[6]认为李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女权意识的崛起及社会审美情趣之变化导致产生贵族女子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白慧静《从诗词描写中看唐代女性的服饰和审美心态》[7]运用唐诗词资料阐述唐代女性服饰华美艳丽、胡化风尚、女著男装及以露为美的特点。王巧玲《唐代妇女日常服饰与对外文化交流》[8]揭示唐代妇女服饰独特的时代特色以及涉外文化交流对服饰变化的重大影响。从已有研究来看,相关成果大多偏重于泛泛而谈,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尚缺乏深入细致的探究。本文将着力探讨唐代妇女几种典型的日常服饰——襦、衫、裙和半臂,以期获得唐代妇女服饰某些清晰的认知。

一、抵御霜寒之服—襦

襦是一种上衣。《西京杂记》卷1 载:“织成上襦,织成下裳。”[9](P8)上衣可分为长上衣和短上衣,通常是以膝盖为界。《说文解字注》第八篇上“衣部”载:

襦,短衣也。……《释名》有“反闭襦”,有“单襦”,有“要襦”。颜注。《急就篇》曰:“短衣曰襦,自膝以上。”按襦若今袄之短者,袍若今袄之长者。[10]

襦是一种短上衣。唐代妇女穿襦的记载如虞世南《门有车马客》:“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襦。”[11](P473)卢照邻 《长安古意》:“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11](P518)

襦的颜色有红色,如权德舆《广陵诗》:“飘飘翠羽薄,掩映红襦明。”[11](P3670)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11](P4282)有翠色,如李商隐《景阳宫井双桐》:“翠襦不禁绽,留泪啼天眼。”[11](P6217)有青色,如杜牧《张好好诗》:“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11](P5940)还有紫色,如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11](P2058)

襦上装饰图案多禽鸟类,有凤凰、燕、雀鸟、鹦鹉、孔雀、黄莺、金鹧鸪、雉等。如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想象珠襦凤,追飞翠蕊莺。”[11](P7168)图案中有凤凰、翠鸟和黄莺,还有珍珠装饰。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十八》:“紫排襦上雉,黄帖鬓边花。”[11](P5065)装饰有雉的图案。

襦上图案是刺绣上去的,如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议婚》:“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11](P4674)《绣妇叹》:“连枝花样绣罗襦,本拟新年饷小姑。”[11](P5051)在罗襦上刺绣出连枝花样。温庭筠《菩萨蛮》:“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11](P10063)提到在罗襦上刺绣出鹧鸪图案。

襦较为厚重,为冬季之服,如张籍《吴楚歌词》:“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11](P4360)春季的妇女穿着有夹层的襦,显然用来御寒。吴彩鸾《歌》:“自有绣襦并甲帐,瑶台不怕雪霜寒。”[11](P9763)因为有绣襦,再也不惧冬日寒冷的霜雪。

二、春夏之着装—衫

衫是一种上衣,还有称衫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衫子”称:“自黄帝无衣裳,而女人有尊一之义,故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宫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12](P20)

唐代妇穿着罗衫,如顾非熊《采莲词》:“纤手折芙蕖,花洒罗衫湿。”[11](P5791)韦应物《白沙亭逢吴叟歌》:“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11](P2004)杜荀鹤《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11](P7958)记载了一位穿麻苎衫的寡妇。

衫的服色,有红、黄、绿、藕、紫等。红衫如戎昱《闺情》:“宝镜窥妆影,红衫裛泪痕。”[11](P3008)徐贤妃《赋得北方有佳人》:“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11](P60)黄衫如花蕊夫人《宫词》:“别色官司御辇家,黄衫束带脸如花。”[11](P8977)绿衫如温庭筠《禁火日》:“舞衫萱草绿,春鬓杏花红。”[11](P9763)藕衫如元稹《白衣裳二首》:“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11](P4641)紫衫如张祜《观杨瑗柘枝》:“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11](P5827)白居易《柘枝妓》:“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11](P5844)淡黄衫子,如崔涯《悼妓》:“淡黄衫子浑无色,肠断丁香画雀儿。”[11](P5741)和凝《麦秀两岐》:“胸雪宜新浴,淡黄衫子裁春谷,异香芬馥。”[11](P10092)何光远《鉴诫录》卷6“戏判作”提到妇女穿着淡红衫子:“神奇军背军官健李绍妻阿邓乞判改嫁。淡红衫子赤辉辉,不抹燕脂不画眉,夫婿背军缘甚事,女人别嫁欲何为。”[13](P39)又如敦煌诗歌《柳青娘》:“青丝髻绾脸边芳,淡红衫子掩酥胸。”[14](P190)深红衫子见于徐凝《玩花五首》:“忆得倡楼人送客,深红衫子影门时。”[11](P5381)

衫上主要装饰禽鸟类图案,如凤凰、黄莺、黄鹂等。凤凰如章孝标《少年行》:“画榼倒悬鹦鹉嘴,花衫对舞凤凰文。”[11](P5756)温庭筠《舞衣曲》:“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11](P6697)除了蝉之外,舞衣上还有金缕绣成的黄莺。孙光宪《定风波》:“帘拂疏香断碧丝,泪衫还滴绣黄鹂。”[11](P10133)衫上绣黄鹂。王建《宫词一百首》:“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11](P3440)罗衫上有叶、凤、鹅等图案。

轻薄是衫的特色,甚至可透肌肤。如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隐映罗衫薄,轻盈玉腕圆。”[11](P3673)花蕊夫人《宫词》之八十六:“薄罗衫子透肌肤,夏日初长板阁虚。”[11](P8976)

着衫在春季或夏季。如段成式《柔卿解籍戏呈飞卿三首》:“郁金种得花茸细,添入春衫领里香。”[11](P6769)陆龟蒙《洞房怨》:“春衫将别泪,一夜两难裁。”[11](P7200)鲍溶《采莲曲二首》:“夏衫短袖交斜红,艳歌笑斗新芙蓉,戏鱼往听莲叶东。”[11](P5526)这三位妇女两穿春衫,一穿夏衫。

三、雍容华贵的下裳—裙

裙属于下衣。《释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15](P621)唐代妇女喜好“短襦长裙”的穿着样式。以穿长裙为美,出现了高腰裙,如周濆《逢邻女》:“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11](P8755)甚至将长裙提束到胸前,如韩偓《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帝台春尽还东去,却系裙腰伴雪胸。”[11](P25)把原本在腰部的裙带提高到胸前腋下。

妇女的裙子通常是上窄下宽,裁剪裙子腰围时,崇尚细腰,如李商隐《又效江南曲》:“扫黛开宫额,裁裙约楚腰。”[11](P6205)尹鹗《江城子》提到纤腰:“裙拖碧,步飘香,纤腰束素长。”[11](P10110)孙棨《题妓王福娘墙》出现裙腰阔的描写:“东邻起样裙腰阔,剩蹙黄金线几条。”[11](P8328)

唐代妇女非常喜欢长裙,将裙腰提高到胸前,甚至裙长至拖地。如毛文锡《恋情深二》:“玉殿春浓花烂熳,簇神仙伴。罗裙窣地缕黄金,奏清音。”[11](P10085)妇女长裙甚至可以扫到地上,孟浩然《春情》:“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11](P1657)毛文锡《赞浦子》:“懒结芙蓉带,慵拖翡翠裙。”[11](P10086)尹鹗《江城子》:“裙拖碧,步飘香。”[11](P10110)孙光宪《思帝乡》:“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11](P10142)裙子下摆还是又宽又长,沈亚之《湘中怨》:“裙袖皆广尺。”[11](P5583)

唐代妇女喜好轻薄的裙子,如陈子良《新成安乐宫》:“衫薄偏憎日,裙轻更畏风。”[11](P496)张乔《杨花落》:“宝环纤手捧更飞,翠羽轻裙承不着。”[11](P7734)这种轻薄的裙子所使用的布料大部分都是丝织品,如绡、罗等。欧阳詹《汝川行》:“轻绡裙露红罗袜,半蹋金梯倚枝歇。”[11](P3903)张泌《江城子三》:“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晚妆新。”[11](P10148)毛熙震《浣溪沙五》:“云薄罗裙绶带长,满身新裛瑞龙香,翠细斜映艳梅妆。”[11](P10114)

笼裙是唐代妇女的常见着装,如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朱弦绿水喧洞房,新妍笼裙云母光。”[11](P2946)笼裙是一种用来罩在内裙之外的外裙。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裙衬裙”:

古之前制,衣裳相连。至周文王,令女人服裙,裙上加翟衣,皆以绢为之。始皇元年,宫人令服五色花罗裙,至今礼席有短裙焉。衬裙。隋大业中,炀帝制五色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又制单丝罗,以为花笼裙,常侍宴供奉宫人所服。后又于裙上剪丝凤缀于缝上,取象古之褕翟。至开元中犹有制焉。[12](P20)

笼裙是一种衬裙,通常使用细薄而半透明的丝织品。白居易《见紫薇花忆微之》:“一丛暗淡将何比?浅碧笼裙衬紫巾。”[11](P4882)浅色的笼裙衬出紫色。《旧唐书》卷37《五行志》记载安乐公主所穿着的笼裙是单丝罗所制成:“中宗女安乐公主……蜀川献单丝碧罗笼裙。”[16](P1377)笼裙也会用刺绣和印染的技术来装饰。于鹄《赠碧玉》:“新绣笼裙荳蔻花,路人笑上返金车。霓裳禁曲无人解,暗问梨园弟子家。”[11](P3505)在笼裙上刺绣上荳蔻花图案。薛涛《春郊游眺寄孙处士二首》:“今朝纵目玩芳菲,夹缬笼裙绣地衣。满袖满头兼手把,教人识是看花归。”[11](P9042)

幅裙是一种多片裙,将多片布帛缝集而成。《说文解字注》第七篇下“巾部”:“幅,布帛广也。”[10](P625)破裙也是一种多片裙,使用两种以上不同的颜色或布料缝制,又称为襉裙、间裙和间色裙。唐代妇女的幅裙有六幅、八幅和九幅的。六幅如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裙拖六幅湘江水,鬓挽巫山一段云。”[11](P6602)孙光宪《思帝乡》:“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11](P10142)八幅如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之二十七:“青苑红堂压瑞云,月明闲宴九阳君。不知昨夜谁先醉,书破明霞八幅裙。”[11](P7351)施肩吾《定情乐》:“敢嗟君不怜,自是命不谐。著破三条裙,却还双股钗。感郎双条脱,新破八幅绡。不惜榆荚钱,买人金步摇。”[11](P5590)九幅如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之八十八:“西汉夫人下太虚,九霞裙幅五云舆。欲将碧字相教示,自解盘囊出素书。”[11](P7348)

唐朝妇女裙色最流行红色。韩愈《醉赠张秘书》:“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11](P3774)红裙别称如石榴裙、绛裙、茜裙、蒨裙、血色裙等。

红裙称为石榴裙是因为红色染料提取于石榴花。罗虬《比红儿诗》:“青丝高绾石榴裙,肠断当筵酒半醺。”[11](P2625)石榴裙这种别称非常盛行,甚至后来成为女性的代称。武则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11](P58)刘章《咏蒲鞋》:“吴江浪浸白蒲春,越女初挑一样新。才自绣窗离玉指,便随罗袜上香尘。石榴裙下从容久,玳瑁筵前整顿频。”[11](P8658)石榴裙主人是平民女子。万楚《五日观妓》:“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11](P1468)穿着石榴裙的是妓女,可见从武后以至平民、妓女,都喜好石榴裙。

红裙称作茜裙(蒨裙),跟染料——茜草这种植物有关。茜草属于茜草科茜草属,使用其根部的色素,可染出红色色泽。[17](P29)杜牧《村行》:“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11](P5948)茜裙和蒨裙大都与少女有关。李远《黄陵庙词》:“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蒨裙新。轻舟短棹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11](P6610)这首诗又作李群玉《黄陵庙》诗,只不过将其中“蒨裙”作“茜裙”。”[11](P6610)吴融《个人三十韵》:“袅袅复盈盈……斗草茜裙盛。”[11](P3869)李中《溪边吟》:“鸂鶒双飞下碧流,蓼花苹穗正含秋。茜裙二八采莲去,笑冲微雨上兰舟。”[11](P8515)采莲少女穿着茜裙。李郢《自水口入茶山》:“蒨蒨红裙好女儿,相偎相倚看人时。使君马上应含笑,横把金鞭为咏诗。”[11](P6854)由茜草这种染料所染出的茜裙和蒨裙,为唐代少女所喜爱。

红裙也称绛裙。王涯《宫词三十首》之二十六:“内里松香满殿闻,四行阶下暖氤氲。春深欲取黄金粉,绕树宫娥著绛裙。”[11](P3897)杨衡《仙女词》:“玉京初侍紫皇君,金缕鸳鸯满绛裙。仙宫一闭无消息,遥结芳心向碧云。”[11](P5289)

绿裙也是唐代妇女喜好的裙色,别称翠裙、翠霞裙、翡翠裙、青裙和碧裙等。绿裙如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11](P10092)翠裙如戴叔伦《江干》:“杨柳牵愁思,和春上翠裙。”[11](P3083)翡翠裙如戎昱《送零陵妓》:“宝鈿香蛾翡翠裙,装成掩泣欲行云。”[11](P3022)温庭筠《南歌子》:“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11](P1060)碧裙如白居易《江岸梨花》:“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11](P4851)翠霞裙如皮日休《奉和鲁望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为说风标曾入梦,上仙初著翠霞裙。”[11](P7082)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东妃闲著翠霞裙,自领笙歌出五云。清思密谈谁第一,不过邀取小茅君。”[11](P7347)刘长卿《湘妃庙》:“苔痕断珠履,草色带罗裙。”[11](P1519)李贺《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谢贺复继四首》之一:“荷丝制机练,竹叶剪花裙。”[11](P4413)用草、竹叶来形容裙色。

荷裙可能是淡绿色的裙子。如王昌龄《采莲曲二首》:“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1](P1444)鲍溶《水殿采菱歌》:“美人荷裙芙蓉妆,柔荑萦雾棹龙航。”[11](P5503)何希尧《操莲曲》:“荷叶荷裙相映色,闻歌不见采莲人。”[11](P5746)

黄裙也是唐代妇女喜欢的着装,如花蕊夫人《宫词》:“鹿皮冠子淡黄裙。”[11](P8979)杨贵妃好服黄裙。《新唐书》卷34《五行志》:“天宝初……杨贵妃常以假鬢为首饰,而好服黄裙。近服妖也。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宇文士及《妆台记》也有相关记载:“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18](P259)黄裙又称为缃裙,《释名》:“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15](P615)《急就篇》也有说明缃就是黄色,而且是浅黄色。“白此已下,皆言染绘之色也。郁金,染黄也;湘,浅黄也。半见,言在黄白之间,其色半出不全成也。”[19](P119)李商隐《燕台四首·夏》:“安得薄雾起缃裙,手接云軿呼太君。”[11](P6233)另外一种黄裙就是郁金裙。杜牧《送容州唐中丞赴镇》:“烧香翠羽帐,看舞郁金裙。”[11](P5954)李商隐《牡丹》:“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11](P6171)

唐代妇女的裙色还有白色、月色、藕色、紫色、蓝色等。白裙又称为缟裙,如韩愈《李花二首》:“长姬香御四罗列,缟裙练帨无等差。”[11](P3084)白裙还包含练裙,如鲍溶《寄王璠侍御求蜀笺》:“蜀川笺纸彩云初,闻说王家最有馀。野客思将池上学,练裙红叶不堪书。”[11](P5537)陆龟蒙《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重思醉墨纵横甚,书破羊欣白练裙。”[11](P7187)陈端《以剡牋赠陈侍诏》:“从知醉里纵横墨,不到羊欣练白裙。”[20](P1583)月裙,如王建《霓裳词十首》:“武皇自送西王母,新换霓裳月色裙。”[11](P3425)紫裙,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11](P518)藕裙,如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11](P4399)蓝裙,如和凝《何满子一》:“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11](P10090)此外还有柳花裙,李余《临邛怨》:“藕花衫子柳花裙,多著沈香慢火熏。”[11](P5772)霞裙,如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之上真观》:“霄裙或霞粲,侍女忽玉姹。”[11](P7123)韦庄《天仙子四》:“霞裙月帔一群群。”[11](P10072)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之和送刘道士游天台》:“霞烂麻姑裙,烟霏子晋裾。”[11](P4982)

唐代妇女裙上多装饰有凤凰、鸳鸯和鹦鹉等禽鸟类图案。凤凰,如温庭筠《酒泉子三》:“玉钗斜簪云鬟重,裙上金缕凤。”[11](P10062)杜牧《偶呈郑先辈》:“不语亭亭俨薄妆,画裙双凤郁金香。”[11](P6014)另牛峤《菩萨蛮一》:“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11](P10081)金泥即为泥金,泥金就是将极细的金粉和黏金剂拌匀之后,一起绘上或印上织物,泥字可以与印泥的泥字同解。[17](P89)鸳鸯,如李珣《中兴乐》:“手寻裙带鸳鸯。”[11](P10120)章孝标《贻美人》:“宝髻巧梳金翡翠,罗裙宜著绣鸳鸯。”[11](P5754)施肩吾《代征妇怨》:“画裙多泪鸳鸯湿,云鬓慵梳玳瑁垂。”[11](P5586)朱逵《钗小志》和冯贄《云仙杂记》都有相同的描述,也有提到婢女穿着有鸳鸯图案的裙衫出现。朱揆《钗小志》“梅妆阁”:“郭元振落梅妆阁,有婢数十人,客至则拖鸳鸯襭裙衫。”[21](P253)鹦鹉,如张鷟《咏崔五嫂》:“织成锦绣骐驎儿,判绣裙腰鹦鹉子。”[11](P10218)其他图案还有蔓草、豆蔻花和蝴蝶。杜甫《琴台》:“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11](P2442)于鹄《赠碧玉》:“新绣笼裙豆蔻花,路人笑上返金车。”[11](P3505)蝴蝶如寒山《诗三百三首》:“缀裙金蛺蝶,插髻玉鸳鸯。”[12](P167)常建《古兴》:“石榴裙裾蛺蝶飞,见人不语颦蛾眉。”[11](P1458)蛺蝶即为蝴蝶。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0 虫之二“蛺蝶”可知:“蛺蝶。……故又名蝴蝶。……《酉阳杂俎》谓百合花化蝶。《北户录》谓树叶化蝶。如《丹青野史》为彩裙化蝶。”[23](P1512-1513)

四、华丽的“背心”——半臂

“半臂”,是一种穿在襦、衫外的短上衣,有点类似今日的背心。半臂的袖子由短袖演变为无袖,其襟口有对襟,在胸口结带的,也有套衫式的。可束在裙内,也可罩在裙外。《事物纪原》卷3“衣裘带服部”记载:“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高祖灭其袖,谓之半臂。”[24](P148)

半臂又称半袖。《释名疏证》卷5《释衣服》记载:“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证明半臂是一种短袖的上衣,穿着在襦外面。有关半袖记载,如张祜《五弦》:“小小月轮中,斜抽半袖红。”[11](P5812)在唐代妇女之中半袖极为流行。

因为半臂穿着在上衣之外,如同今日的背心,通常质料多采用织锦以起御寒作用。因此也有半臂锦或锦半臂的称呼。《新唐书》卷41《地理志》记载扬州即产有半臂锦:

扬州广陵郡,大都督府。……土贡:金、银、铜器、青铜镜、绵、蕃客袍锦、被锦、半臂锦、独窠绫、殿额莞席。

半臂被认为是较为厚重的衣服,里面所穿着的上衣,通常也是窄衣窄袖,如韩偓《后魏时相州人作李波小妹歌疑其未备因补之》:“李波小妹字雍容,窄衣短袖蛮锦红。”[11](P7838)因半臂穿着在外,所以装饰也较为华丽,韩偓诗中是锦半臂。李贺《唐儿歌》:“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11](P4396)半臂之上用银丝绣鸾鸟装饰。

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比较高。妇女不用受到缠足或是保守观念的压抑,身心方面有较多的舒展,她们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刻意地妆扮自己。在求新求奇的风潮中,唐代妇女服饰的变化日新月异,表现出丰盈、亮丽与豪放之美,其他朝代妇女无法比拟。中国妇女服饰以唐代的格调最美,更加丰富多彩,质料考究,装饰华丽,造型雍容华贵,是妇女服饰集大成的时代,影响远达日本。具体而言,唐代妇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服装有襦、衫、裙和半臂等。襦和衫为上衣。襦的服色有红、翠、青、紫等,其上绣有凤凰、燕、雀、鹦鹉、孔雀、黄莺、金鹧鸪、雉等禽鸟类图案。衫的服色有红、黄、绿、藕、紫等,其上也多绣有禽鸟类图案,如凤凰、黄莺、黄鹂等。襦比较厚重,为冬季抵御霜寒的衣物;衫较为轻薄,乃春夏常服。长裙是当时妇女喜好的着装,其他款式有笼裙、幅裙、破裙等。红裙最受欢迎,其次是绿裙,黄裙的追捧者也不少,其他服色有白、月、藕、紫、蓝等。裙上图案主要是禽鸟类,如凤凰、鸳鸯、燕、孔雀等,还有蔓草、豆蔻花和蝴蝶等植物昆虫类图案。半臂是穿在襦、衫外的短上衣,有点类似今日之背心。另有半袖、短袖等称呼。半臂的袖子由短袖演变为无袖,襟口有对襟,在胸口结带的,也有套衫式的。既能束在裙内,也可罩在裙外。因为穿在外面,半臂的装饰较为华丽,有锦半臂的称谓。总之,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昌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璀灿夺目的辉煌时代,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中外交通贸易发达。唐代文化继承魏晋南北朝中原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近两百年的交汇融合,兼容并蓄、广采博收。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开放的社会风尚促成唐代妇女服饰文化前所未有的绚丽面貌,成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最精彩也最丰富的篇章。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

[2]原田淑人.中国服装史研究[M].常任侠等译.合肥:黄山书社,1988.

[3]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

[4]孙机.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J].文物,1984,(4).

[5]党焕英.唐代男女服饰及女妆概述[J].文博,1996,(2).

[6]李怡,潘忠泉.唐人心态与唐代贵族女子服饰文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4).

[7]白慧静.从诗词描写中看唐代女性的服饰和审美心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1).

[8]王巧玲.唐代妇女日常服饰与对外文化交流[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1).

[9]〔晋〕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晋〕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A].丛书集成初编本[M].

[13]〔五代〕何光远.鉴诫录[A].丛书集初编本[M].

[14]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汉〕刘熙撰,〔清〕毕沅疏.释名疏证[A].续修四库全书本第0189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五代〕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8]〔唐〕宇文士及.妆台记[A].虫天子“香艳从书”本[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19]〔汉〕史游.急就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9.

[20]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1]〔唐〕朱揆.钗小志[A].虫天子“香艳从书”本[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2]〔唐〕寒山撰,项楚注.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4]〔宋〕高承撰,李果订.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猜你喜欢

服饰妇女
动物“闯”入服饰界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