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刻书家龙万育生平考述
2014-12-03颜世明
颜世明,高 健
(1.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新疆大学 图书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龙万育,字燮堂,四川成都人氏,清代嘉道之际知名刻书家,曾校刻《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西域释地》、《群经补义》、《李中允集》、《缉古算经》 等二十余种,勘刻书籍涉及历史、文学、数学诸领域,其中尤以印梓《读史方舆纪要》为后人熟稔:龙氏刻印《纪要》之前,肆坊之中流传五卷本、九卷本两种刻本,卷帙、内容与顾祖禹原撰一百三十卷不可同日而语,龙氏广为搜觅善本,以敷文阁之名将顾氏原书一百三十卷印行,同时附录《舆图要览》四卷,是为《纪要》刻本之中首部足本,后世翻刻《纪要》基本以敷文阁本为底本进行刻印。
关于龙万育生平,《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仅开列其字号、里籍。《四川省志》胪列道光年间两种龙万育敷文阁刻本,即《群经补义》(五卷二册)与《周易诂要》。[1]王晓波先生在统计清代蜀地文人著述之时,云:龙万育字燮堂,乾隆五十四年以教职赴廓尔喀军营任职,嘉庆间官至甘肃省监司,后调任军中前后达二十年,著有《诗经诂要》八卷(道光八年刻本),现存四川大学图书馆,另有文二篇收入《天下郡国利病书》卷首。[2]朱玉麒先生进一步考证:曾担任甘肃分巡西宁兵备道,后因事遣戍伊犁,在伊犁将军晋昌幕府与徐松同事,晋昌《西域虫鸣草》卷末附有龙氏《读<西域虫鸣草>》二首。[3]以上诸家之述过于简略,实则龙氏仕职经历散载于清代档案文书、地方志书之中,现据相关史料将其生平予以简要叙述,以补苴龙氏生平史料罅漏,亦可管窥清代蜀地印刷业盛况。
龙万育生平可划分三个阶段:仕宦川陕赣甘(1790—1817)、遣戍伊犁(1817—1821)、还归成都(1821—? )。龙氏出仕之时,正值白莲教起事初端,龙氏以镇压起义、筹措粮秣累功官至西宁道,在西宁道任内又以包庇属吏获罪,签发伊犁效力赎罪,三年期满之后返归成都以刻印书籍为业。
一、仕宦川陕赣甘(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二十二年)
按清制,官员在觐见皇帝之时,由军机处誊清一份囊括该官员姓名、籍贯、年龄、职务的履历片上呈皇帝御览,皇帝面核其材量为授官,事后由军机处属员在履历片之上记“某年某月授何官职”,并夹附皇帝考语。至此官员下次觐见时仍采用此履历片,军机处复记何时入见、授任官职、皇帝考语,直至革职、亡故。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存乾嘉时期龙氏履历片二份(按:现收录于《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粗略勾勒龙氏遣戍伊犁之前仕宦经历: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臣龙万育四川成都府成都县拔贡,年三十二岁,由现任南溪县训导,办理西藏军务,大功告蒇,经大学士、公福康安等奏请以知县即用,签掣陕西西安府高陵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
龙万育,四川人。年四十五岁,由拔贡生以教职用,选授四川南溪县训导,历升陕西高陵县知县。嘉庆元年十月内,调赴军营办理堵御(按:堵御,或为讹字,应作“督运”)粮运,议叙以应升之缺升用。三年三月内亲灭首逆,保奏以同知直隶州补用。四年五月内,奏补汉中府留坝厅同知。五年四月内,派随军营办理粮务出力,赏戴花翎。六年三月内,奏升兴安府知府。十二年五月内军务□□(按:原文二字漫漶不清,或为完结二字),本年七月内用陕西西安府知府。嘉庆十二年七月内引见,明白妥协。嘉庆十五年五月内引见,似可。嘉庆十六年二月内,用甘肃巩秦阶道。嘉庆十七年正月内,调西宁道。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内引见,似可。革职。[4]
乾隆、嘉庆年间履历片为研究龙氏生年、籍贯、官宦经历提供线索,如履历片之中乾隆五十九年(1794)龙氏三十二岁,嘉庆十二年(1807)龙氏四十五岁,故可推算龙氏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同时《清仁宗实录》、《东华续录》、《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那文毅公奏议》、《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甘肃新通志》实录体档案、陕甘方志之中具载细微末节,两者相互参证可将龙万育仕职经历补正如下。
龙万育(1763—? ),字燮堂,四川成都府成都县人氏,[5]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拔贡选用四川叙州府(今宜宾)南溪县训导,[6]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今尼泊尔地区)进犯西藏日喀则,盘踞后藏意图侵吞中国领地,清廷以福康安为将军督办西藏事务,分兵两路从四川、青海入藏进剿外敌,龙万育以文职之员兼办西藏军务得力,五十九年(1794)升用陕西西安府高陵县知县。
嘉庆元年(1796)湖北、四川、陕西地区爆发白莲教起义,十月复以高陵县知县龙万育督办军营粮运,十二月陕西兴安府境内两股教民占据汉江南岸洞河、汝河地区与北岸大小米溪、蒿坪河地带(按:均在今陕西紫阳县境内),两岸相距数十里,为防止两股教民控制范围接合,陕西巡抚秦承恩饬令知县龙万育南下紫阳招募乡勇,助紫阳县清军清剿蒿坪河教民,洞河、汝河教民强渡汉江救应北岸教众,清军绝断其外援之路,又凭借优良武器装备重创教民,擒获首领翁录玉、林开泰。[7]二年(1797)正月,以龙氏剿匪有功赏赐蓝翎顶戴,并以应升之缺升用。[8]
三年(1798)三月,襄阳起义首领姚之富、齐王氏(按:即王聪儿)转战陕西山阳县、湖北郧西地区,与清军激战数日弹尽粮绝,姚、王二人坠崖自戕,论功龙氏以同知直隶州补用。[9]四年(1799)五月,擢升汉中府留坝厅同知。五年(1800)闰四月,扈随军营办理粮务有功,赏戴花翎顶戴。[10]六年(1801)三月,调至兴安府知府(按:龙氏调任兴安府时间,《嘉庆续兴安府志》、《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 均作嘉庆九年二月任,[11][12]按《清仁宗实录》嘉庆六年六月、十二月曾嘉褒知府龙万育,[13][14]故当以履历片为准)九年(1804)八月,又以知府龙万育未按拟定章程撤遣乡勇,意存推诿,革去顶戴暂行留任以观后效。[15]十年(1805)三月,以龙氏安插乡勇,散遣游民得力,赏还花翎。[16]十二年(1807)五月,以丁忧卸任(按:履历片未记龙氏丁忧之事,《民国修续陕西通志稿》载嘉庆十二年五月以丁忧离任兴安府知府,《那文毅公奏议》 同载丁忧之事,此与履历片七月调任西安府知府相抵触,其中过程或为:龙氏丁忧卸任进京朝见,之后回籍守制,未尝赴任西安知府之职,履历片直抄中央档册而作。)七月,奏调西安府知府,第一次奉诏进京觐见。十五年(1810)五月,三年丁忧期满,补授赣州府知府,第二次入京召见。十六年(1811)二月,升任甘肃巩秦阶道。十七年(1812)正月,调授西宁道,九月署理兰州道。[17]二十年(1815),署理甘肃布政使,[18]二十一年(1816)十一月,第三次进京朝见。
龙万育以弹压白莲起义而发迹,历任四川、陕西、江西、甘肃地方官吏,官至西宁道,西宁道办理案件与蒙古相关,故道员专以满洲、蒙古显贵担任,陕甘总督那彦成奏称龙氏“才具干练,办事老成”,嘉庆帝违例以龙氏调任西宁,[19]至此龙氏官宦生涯臻于顶峰。
二、遣戍伊犁(嘉庆二十二年至道光元年)
二十二年(1817)二月,河州知州(原任西宁县知县)沈仁澍遣派家丁前赴西宁县私自开启官仓,时任西宁知县杨毓锦放纵沈仁澍妄为,使得沈氏搬运豌豆二千九百余石,嘉庆帝以西宁道龙万育徇庇下属、隐匿实情治罪,发往伊犁效力赎罪。[20]起自乾隆年间统一天山南北之后,伊犁将军之驻地伊犁、乌鲁木齐都统之治所乌鲁木齐即为清代遣发获罪官员重地,嘉庆四年、十年、十七年洪亮吉、祁韵士、徐松相继贬戍伊犁。按清制遣戍边疆之文职官员一般担任遣戍地官府文案工作,龙万育既以道员免职,或入伊犁将军晋昌(?—1828)幕府参赞政务,其谪戍伊犁事迹遗留线索有二。
其一,《西域水道记》龙万育序言之中提及:嘉庆丁丑岁(按:即嘉庆二十二年)谪戍伊犁,与旧友太史徐星伯先生比屋居。[21]徐松(1781—1848),字星伯,顺天大兴人,清代西北史地学开拓者,官至湖南学政,十七年(1812)因私自刻印书籍,令生员购买获利之事谪戍伊犁,二十四年(1819)赦还,著有《汉书西域传补注》、《西域水道记》。龙、徐二人初次相识始于此,缪荃孙《徐星伯先生事辑》云:嘉庆二十二年丁丑,三十七岁,与成都龙燮堂万育订交。[22]龙、徐同戍伊犁期间,龙氏曾将仕职陕西之时亲睹怪闻告知徐松,徐松又转述同年姚元之(1773—1852),姚氏收录在《竹叶亭杂记》之内。[23]
龙万育释回之后二年,徐松以《西域水道记》送赠龙氏,并向其问序,故有上文《西域水道记》道光三年龙序,徐又将《中兴礼书》委托龙氏付梓,因龙氏亡故未予付印。[24]龙氏刻印《奉天录》之底本即源自徐松,龙刊印《缉古算经》又向徐松邀序,显见二人交谊之深。
其二,晋昌(嘉庆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在任)《戎旃遣兴草》卷尾收录龙氏《读<西域虫鸣草>》,[25]诗文内容即颂赞晋昌之诗妙言佳句与治理伊犁其间政治昌明,故可忖度龙氏遣戍伊犁三年之中或为晋昌幕僚,主理伊犁将军府文书工作,间或吟诗作赋度日。
道光元年(1821)六月,龙万育谪遣伊犁三年期满,修浚伊犁河堤坝有功,准允释回。[26]
三、还归成都(道光元年—? )
龙氏赦回之后应归居成都,根据有二:其一,道光十一年(1831)敷文阁本《天下郡国利病书》龙万育序言之中落款作:锦里龙万育燮堂氏识于城南浣花溪东慎闲书屋,锦里即成都誉称,浣花溪位于今成都市内,慎闲书屋当为龙氏书斋名称;其二,道光十三年(1833),李兆洛委托任职四川友人钱廷玉向龙氏索要《绎志》,按清制奋勉有加赦还废员,一般授予主事、笔帖式类微末职衔回籍安置,龙氏或在川府之中仕职。
道光元年(1821)自伊犁释回之后,龙氏即以敷文阁之名专意校印书籍,敷文阁原为南宋皇宫收存宋徽宗墨宝之藏书机构,龙万育冠以敷文阁之名,或暗含搜聚珍品加以刊印之意。嘉庆十四年(1809),龙氏即有自行刻印书籍之念,道光十一年敷文阁本《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尾龙氏跋曰:嘉庆十四年用聚珍本排印,自揣无力,特就家居,重复排印。嘉庆十六年(1811),仕职甘肃巩秦阶道之际,终将《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付印。龙氏刻印书籍之中间有龙氏自撰之书,又不乏历代名家之籍,据余所知至少二十三种,因敷文阁本分藏众地,部分收藏地不明,拘囿现行条件,仅将清代以来书目题跋收录情况分述如下。
(一)龙氏自撰类三种
1.《周易诂要》。一函三册,不分卷,道光四年(1824)敷文阁刻本,现藏山东省图书馆。[27]
2.《尚书诂要》。四卷,道光五年(1825)敷文阁刻本,《贩书偶记续编》记其撰者、卷数、版本。[28]《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大辞典》 收录是目。[29]《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中伦明先生考证颇为精审,现迻录如下以飨读者:
清龙万育辑,万育字燮堂,四川成都人,是书首有自序及例言,逐句为注。义(按:即字义)遵《钦定传说汇纂》,其象数、名物则载之上方。论古文,不疑梅颐,而以安国传未见前后汉书,恐为郑冲以下所为,而托于安国,而亦不敢谓必无孔子相传旧义。论《禹贡》,谓蔡传(按:即蔡沈《书集传》)于中州水道,但据桑经郦注,致多缺谬,易以王氏《地理今释》(按:即王应麟《尚书地理今释》)及胡氏《锥指》(按:即胡渭《禹贡锥指》)。论《书序》谓虽为朱、蔡所斥(按:即朱熹、蔡沈),然相传已旧,实出孔壁。录之以便查考,全书意主简约,于初学亦殊便也。[30]
3.《诗经诂要》。六卷,道光八年(1828)成都龙氏刊本,框高二十二点一厘米,宽十三点七厘米,上下两栏,上栏十八行,行十三字,下栏九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排,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版心下题“敷文阁”,卷首有成都龙万育燮堂自序,现收藏四川大学图书馆(按:版本形态及收藏地据高校联合目录而知)。
(二)《敷文阁汇钞》十七种
道光五年(1825),龙氏将十七种经、史、子类书籍合刊,丛书定名《敷文阁汇钞》,[31][32]收录子目撰者生活年代上溯晋唐,下至龙氏同时代,部头较小而实用。
1.经部六种。《春秋长历》一卷,西晋杜预(222—285)编。《毛诗古音考》四卷,明代陈第(1541—1617)编,《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收录是书敷文阁汇钞本。[33][34]《群经补义》五卷,又名《读书随笔》,清江永(1681—1762)撰,《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收录是书敷文阁汇钞本。[33][35]《周礼疑义举要》六卷,清江永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收录是书敷文阁丛书本。[34]《春秋随笔》二卷,清顾奎光(1719—1764)撰,《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贩书偶记续编》(按:《贩书偶记续编》 记无刻书年月,约嘉庆间成都敷文阁刊)收录是书敷文阁汇钞本。[28][33][34]《邓批四书集注》七卷(《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三卷),清邓伦撰。
2.史部七种。《奉天录》一卷,唐赵元一撰,清孙尔准(1772-1832)校订,《郋园读书志》、《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收录是书敷文阁校刻本,[33][34][36]顾千里《重刻奉天录序》中云:秦敦夫(1760—1843,即秦恩复,字近光,号敦夫,江苏江都人氏,清代藏书家、校勘学家)先生在都中得《奉天录》一册于龙燮堂,云出自徐星伯(按:即徐松)太史家,携归定为四卷。[37]故知《奉天录》敷文阁底本出自徐松之赠,龙氏曾将《奉天录》转赠秦恩复,张澍(1781—1847,字寿谷,号介侯、介白,甘肃凉州府武威县人,清代辑佚学家)《养素堂文集》又有《奉天录跋》,云张氏《奉天录》亦出自龙万育之赠。[38]《读书录摘要》二卷,明薛瑄(1389—1464)撰,郑绪章录。《居业录摘要》二卷,明胡居仁(1434—1484)撰,郑绪章录。《读史论略》 一卷,清杜诏(1666—1736)撰。《读史管见》一卷,清龙为霖(1689—1756)撰。《西域释地》一卷,清祁韵士(1751-1815)撰。《弟子职选注》一卷,清任大鹏选注。
3.子部四种。《缉古算经》一卷,唐王孝通撰注,清陈杰校定,附《缉古算经细草》一卷,《图解》三卷,《音义》一卷,清陈杰撰,《郑堂读书记》、《书目答问补正》收录上述四种古籍敷文阁刻本,[39][40]《郑堂读书记》云前有道光癸未(1823)龙万育、钱仪吉(1783—1850,字蔼人,号衎石、新梧,浙江嘉兴人,清代训诂家、藏书家)及徐松三人序言;据《贩书偶记》、《万卷精华楼藏书记》著录,以上四种古籍又有道光三年敷文阁本,卷首有陈杰自序。[35][41]
(三)《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
《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清顾祖禹撰,敷文阁刊本有三:嘉庆十六年(1811)、道光三年(1823)、道光十一年(1831)敷文阁活字本。《万卷精华楼藏书记》、《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 收录嘉庆年间敷文阁本,[28][35][41]《梁氏饮冰室藏书目录》别载嘉庆敷文阁本八十一册,[42]《郑堂读书记》、《书目答问补正》收录道光年间敷文阁本,[39][40]《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收录上述嘉庆、道光两种敷文阁刻本。[33]康熙五年(1666),助理编纂《纪要》的华长发据顾氏早年七十二卷稿本,刊印其中州域形势五卷(按:后增订为九卷),定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嘉庆十年(1805),彭万程又将州域形势九卷付印,华、彭二刻本并非完璧,龙万育则将顾氏一百三十卷完全付梓,附录《舆图要览》四卷,推动《纪要》广泛流传与社会认知,至此行成九卷本、一百三十卷本两种版本系统,其后桐华书屋(1879)、三味书室(1899)、图书集成局(1901)、慎记书庄(1904)、广雅书局(1904)皆据敷文阁本刻印《纪要》,1937年商务印书馆又据敷文阁本排印(按:即万有文库本),1955年中华书局再次据敷文阁本影印,[43]贺次君、施和金先生点校《纪要》将嘉庆十六年敷文阁本作为三种参校本之一,故在2005年贺、施中华书局点校本出版之前,二百余年敷文阁本一直为《纪要》通行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清顾炎武撰,敷文阁版本有三:嘉庆十六年(1811)、道光三年(1823)、道光十一年(1830)敷文阁聚珍本,《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收录是书嘉庆年间敷文阁刻本,[33][34]《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收录是书道光三年敷文阁刻本,[35]《梁氏饮冰室藏书目录》收录是书道光十一年敷文阁刻本。[42]
(四)《李中允集》
《李中允集》六卷,清李骥元(1756—1798)撰,嘉庆十七年(1812)敷文阁刻本,卷首有嘉庆六年(1801)法式善(1753—1813)、嘉庆七年(1802)杨芳灿(1753—1815)、嘉庆十七年(1812)龙万育三人序言,现藏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44][45]现已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之中。
除却上述二十三种敷文阁本,徐松将《中兴礼书》委托龙氏付印,因龙氏亡故而未能付梓;道光三年(1823)龙氏途经扬州,暨阳书院主讲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浙江阳湖人,清代文学家、地理学家、训诂家)将胡承诺(1607—1681)《绎志》稿本托付龙氏刊印,十年之后尚未印行,不得已乃嘱托任职蜀中挚友钱廷玉(字绳祖,号朴斋、复斋,浙江长兴人,嘉庆十二年举人)索回,李兆洛《养一斋集》 之中《寄龙燮堂观察》、《寄钱复斋大令》、《又寄钱大令》三则书札记述此事本末,李氏与钱廷玉信中又言:与龙相见已逾十年,度其年今且八十(按:龙氏生于乾隆二十八年,道光十三年当为七十一岁),昨有友言其尚在,[46]据此而推龙万育卒年当在道光十三年(1833)之后。
龙万育生平可以遣戍伊犁为界划分两个时期,前期以仕进为主,积功官至西宁道,仕宦之余间有刻书;后期则以校刻书籍为生,社会身份完全转变为书商。同时龙氏擅长撰写书序,流传至今书序数篇(按:《光绪高陵县续志》另收存龙氏为吕柟(1479—1542)《高陵志》撰著序言),又有诗二首,自撰经部书籍三种,一生之中刊印书籍二十余种,以刻印《读史方舆纪要》显名后世。
[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出版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王晓波.清代蜀人著述总目[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朱玉麒.《西域水道记》刊刻年代再考[J],西域研究,2010,(3).
[4]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二十二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常明.嘉庆四川通志·选举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四川[Z].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庆桂.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正编:卷二十三[M].清代方略全书:第五十七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8]清仁宗实录: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庆桂.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正编:卷六十八[M].清代方略全书:第六十二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0]庆桂.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正编:卷一百七十三[M].清代方略全书:第七十三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1]叶世倬.嘉庆续兴安府志·职官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五十四[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2]杨虎城,邵力子.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职官四[A].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陕西[C].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3]清仁宗实录:卷八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清仁宗实录:卷九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庆桂.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续编:卷三十[M].清代方略全书:第九十三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6.
[16]庆桂.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续编:卷三十五[M].清代方略全书:第九十四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7]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卷二十四、二十六[M].道光十四年刻本.
[18]升允,长庚.甘肃新通志·职官表[A].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甘肃[C].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19]王先谦,朱寿朋.东华续录(嘉庆朝四十九)[M].东华录,东华续录:第七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清仁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1]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龙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2]缪荃孙.艺风堂文集:徐星伯先生事辑[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七百五十六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3]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竹叶亭杂记: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4]钱泰吉.甘泉乡人稿:曝书杂记下[A].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五百七十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5]晋昌.戎旃遣兴草[A].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四百五十六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6]清宣宗实录:卷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7]山东省图书馆.易学书目[M].济南:齐鲁书社,1993.
[28]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9]李学勤,吕文郁.四库大辞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30]王云五.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31]施廷镛.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2.
[32]施廷镛编著,施锐,施展整理.中国丛书知见录:第二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33]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4]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5]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6]叶德辉撰,杨洪升点校.郋园读书志: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7]顾千里.重刻奉天录序[A].赵元一.奉天录[M].道光十年享帚精舍刻本.
[38]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三十四[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五百三十六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9]周中孚撰,黄曙辉,印晓峰整理.郑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40]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1]孙殿起.贩书偶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2]梁启超.梁氏饮冰室藏书目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43]施和金.关于《读史方舆纪要》何本精审的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44]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45]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6]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八[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四百九十三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