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的研究
2014-12-02王蔚
王蔚
摘 要:人格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具有必要性,提高人格教育效果的具体方法:在教学目标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人格教育素材,在教学方法上构建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促进人格精神的内化。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物理 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85-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人”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培养社会这个大机器上的只懂技术没有灵魂的“零件”。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把学生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使学生形成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教育。[1]这种教育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意志品质、社会交际和公共关系教育、行为养成等方面。人格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无疑是人格教育的重点。
物理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通用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通常,学生在高职一年级接触这门课,这时的学生正处于高职学习的初步阶段,同时也是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将人格教育有机融入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是有利的。
现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物理教学的特点,对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作以下探讨。
1 明确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年制高职物理的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从课程总目标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明确要求。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取得的作用是最直接的。[2]物理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就是指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但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物理教师比较注重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解题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够重视。有些教师教学中会涉及到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但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美育教育等方面的培养普遍缺乏。
要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作为引领课堂教学的教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人格修养、知识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系统的物理知识,还要注重研究学习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论、创造学、美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注重通过广泛阅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在物理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格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与独创精神,去探索、发现将人格教育有机地融入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 更新观念,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教育素材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质、能量、空间、时间等各自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自然界“物”的规律是通过人类的研究探索总结发现的。人类的探索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物理学的教学内容中也就具有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每次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和推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作用是多方面的:[3]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如学习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坚持真理的勇气、敏锐的洞察力、求知的好奇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突破传统理论和观念的创新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挖掘物理学史的教育资源,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追述当年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和思考过程,把物理学家在重大发现中所显示的创造性的研究过程、独特的思维方法、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展示出来。
利用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万能的。人类今天认为是正确的理论,明天可能变成一个错误的命题。人类今天还有许多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存在。例如,人类对光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17世纪牛顿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之争,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波粒二象说。这种“从实践到发现,再实践,再发现”的过程,会使学生对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有更多成熟的思考,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如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危害等等,使科学技术成为一把“双刃剑”。例如在重核裂变一节中,讲课中介绍利用核裂变可以建造核电站,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制成原子弹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核污染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环境造成的毁坏是非常巨大的。通过这些介绍,涉及到物理科学造福于人类的事实,也涉及到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还涉及到物理与环境的问题,从而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从而塑造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 注重体验,构建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被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重视实际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通过积累各种“感受”逐渐形成的,它并不是通过说教、讲授等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有更多的“互动”。[4]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彼此敞开心扉,为学生人格建构营造良好的氛围。“互动”中无论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如果交往双方确立了各自的主体性,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从而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他人交往与合作。endprint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讲授,轻体验”的现象依然存在。大部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安排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但讨论后学生在进行发言的过程中,老师往往不能理解学生不同的意见。最终还是将学生的发言内容引向教师事先设置好的答案上来,这样的讨论完全失去了人格教育的意义。人们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也只是停留在理论,而没有得到真正实践。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概念、规律等都是建立在客观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学也是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人格起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探索,不仅有利于理解物理知识,收获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而且也能获得精神上的发展。通过物理实验体会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愉悦,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团结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情感满足。
4 实践内化,实现精神品格的升华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在日常生活及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这对开展人格教育也是有利的。人格的情感力量需要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才能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这一过程的转变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完成。
物理教学中可以找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在课内课外进行研究、调查和实践,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5]探究的对象重心放到学生现实的生活环境和本专业相关技术上,通过“研究性学习”、“做中学”或“发现学习”等形式,使学生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联性,体验科学内在的价值并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不仅理解了物理知识,同时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内生的精神资源就会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格和力量。
同时,五年制高职物理的习题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上,应该适当增加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先讲物理知识,然后再介绍技术应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改为把日常问题或技术应用作为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然后再讨论相关的物理原理、科学定律。这样,将物理教学与人的生存、生活以及生命的发展相联系,鼓励学生关注和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强调知识的应用,注重知识与实际的密切联系,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判断和决策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理论与实践表明,在五年制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人格教育素材,多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且重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人格教育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庆瑞,肖卓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路径提升[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129-131.
[2] 吴大江,呼中陶.物理概念与科学文化素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3] 王较过,何传杰,张梦琴.发挥物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5):93-96.
[4] 李艳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 赵晓春.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