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DI双重溢出效应对创新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

2014-12-02王玉荣刘晓辉

技术经济 2014年7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外资企业东道国

高 菲,王玉荣,刘晓辉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商学院,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1 研究背景

201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达到1211亿美元,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FDI接收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一般具有较高的贸易倾向,因此FDI不仅推高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而且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同时,FDI作为创新来源之一,被认为是后发国家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中国利用外资已不再是因为对外国资本的需求[2]。但是,随着FDI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外资企业进入数量的日渐增加,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竞争日趋复杂[3],本土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全面受到外资企业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激发了本土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强烈意愿;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促进了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从而推动了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整体提升。

关于FDI溢出效应与劳动生产率或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理论界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尤其是在FDI溢出效应对后发国家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统一。笔者通过梳理FDI溢出效应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第一,FDI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知识流动和技术溢出等渠道对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影响,但目前研究并未区分不同渠道的溢出效应影响本土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机制;第二,现有研究忽视了本土企业创新追赶绩效产生的不同机理,而将产品创新绩效和知识创新绩效都模糊地归为创新绩效。

鉴于此,本文对FDI溢出效应中的市场竞争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区分,分别研究两者对追赶绩效中的产品创新绩效和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将FDI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知识创新绩效作为内生变量,研究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2 理论回顾与假设提出

2.1 理论回顾

关于FDI溢出效应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于FDI流入对东道国劳动生产率的总体影响或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学者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FDI对东道国创新能力的影响,但是在“FDI流入是否有助于东道国实现追赶、提升创新绩效”这一问题上尚未得到统一结论[3-4]。关于FDI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目前理论界主要存在3种观点——“抑制论”“促进论”和“双刃剑”理论。持“促进论”的学者认为,东道国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前后关联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层次、丰富了自身的创新经验,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即FDI的流入促进了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提升[5]。持“抑制论”的学者认为:FDI流入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过大,一方面外资企业凭借技术和管理优势会快速占领东道国市场,短期内实现对东道国产业的市场掠夺,另一方面本土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合资或合作轻松获得所需的技术和设备,进而形成对外资技术的长期依赖,造成自身的创新能力后劲不足,从而抑制了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提升[6]。持“双刃剑”理论的学者认为:FDI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降低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本土企业的技术学习机会,但是外资企业进入导致的市场竞争加剧也会造成本土企业的产出水平下降、市场进入的技术门槛提高,因此FDI与东道国创新能力的关系要看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市场竞争效应的正负相抵效果[7]。整体而言,FDI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溢出等渠道对东道国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FDI流入对东道国本土市场竞争结构的影响远比技术溢出效应对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8]。外资企业会凭借优势产品对本土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进行强势挤压,同时通过控制终端产品的生产来限制技术溢出。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同质化产品市场中,外资企业有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致使本土企业获取技术的成本和难度相对较高。而在外资企业能够保持相对领先优势或技术受到较小威胁的领域,外资企业才会容忍部分技术溢出[8]。在新兴经济体中,资源受限或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使得后发企业一般首先掌握产品生产能力,或通过反向工程进行工艺创新以保证产品质量能达到可接受水平[9],然后才能进行产品创新。因此,在追赶过程中,后发企业在开始阶段一般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来进行知识创新,然后转向产品创新,即知识创新的经济价值嵌入在产品创新中。

目前针对FDI溢出效应与后发企业追赶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考察的创新绩效指标不尽统一,通常采用的指标有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量及综合考虑后两者的自主创新效率。例如:Hu、Jefferson和Qian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发现FDI对中国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10];Cheung和Lin 运用1995—200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得出FDI对国内的专利申请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研究结论[11];Lee利用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国家的面板数据得出FDI是影响东道国企业创新效率主要方式的研究结论[12]。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的相关实证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将FDI溢出效应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未区分市场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对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机理;二是将新产品销售收入或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创新绩效的单一代理变量,忽视了后发国家追赶过程中产品创新绩效和知识创新绩效两种不同性质的创新绩效的形成机理以及知识创新绩效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而对产品创新绩效和知识创新绩效进行细化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探究新兴经济体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13]。FDI双重溢出效应中的市场竞争效应直接体现在产品创新中,而技术溢出效应则体现在知识溢出中,同时知识溢出又促进了产品创新。因此,本文将知识创新绩效既作为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结果变量,又作为衡量FDI的市场竞争效应产生的产品创新绩效的中间变量,研究FDI溢出效应中的市场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企业创新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

2.2 假设提出

2.2.1 市场竞争效应与创新追赶绩效

市场竞争与创新的关系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Tang认为,竞争与创新的关系会受到竞争环境和创新活动类型的影响[14]。从市场竞争的视角研究FDI的溢出效应,可以发现存在两种现象:第一,如果本土市场被外资企业控制,本土企业无力与外资企业进行竞争,则外资企业可以轻松保持竞争优势,就会缺少将先进技术转移到东道国市场的动力,此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第二,当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的差距不是十分明显时,本土企业为了保住自身市场份额、避免受到外资企业进入市场的冲击,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外资企业在东道国引入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即本土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

无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大是小,本土企业都面临进行产品创新的压力。这是因为: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这意味着FDI的市场竞争效应直接体现在产品创新上。面对外资企业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本土企业会加大新产品开发投入,利用现有知识存量进行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产品创新及时推出新产品以应对市场竞争,从而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可见,竞争是本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FDI的市场竞争效应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的促进作用(H1a);

新产品开发投入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的促进作用(H1b);

FDI的市场竞争效应对本土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投入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H1c)。

2.2.2 技术溢出效应与创新追赶绩效

本土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和技术模仿、人员流动和产业关联等获得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外资企业的进入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可供模仿和学习的新技术、新产品等;人员流动则增加了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渠道,这些都有助于技术能力的累积和创新效率的提升;FDI技术溢出发生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技术溢出效率受到技术特征、产业前后关联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一定机制影响产品创新绩效。

在开放环境中,后发国家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程度取决于一国本身的知识存量和吸收能力。技术吸收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过程,吸收能力强度和吸收效率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绩效。有研究表明:如果本土企业仅仅处于外部先进技术环境下并不会直接产出创新成果,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在外部技术内生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5],即本土企业只有在拥有大量知识存量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知识,进而形成知识创新产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有正向的促进作用(H2a);

吸收能力对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有正向的促进作用(H2b);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H2c)。

2.2.3 知识创新绩效与产品创新绩效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信息共享、知识流动和新技术会直接体现在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产出上,知识创新的产品是无形的,但会通过生产工艺或是技术诀窍最终转化为产品输出。一般来说,作为后发国家,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大,本土企业往往要先通过技术引进或反向工程进行模仿和消化[9],在产生知识溢出后,才能够进行产品创新。而且本土企业产品创新需要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支持来解决生产瓶颈,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改进竞争优势和获利情况[16-18]。知识溢出对创新的作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知识创新绩效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的促进作用(H3)。

图1 本文的研究框架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5—2012年中国5大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对FDI双重溢出效应与创新追赶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中,5大高技术行业是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3)。由于年鉴中没有直接提供中国内资企业的相关数据,因此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第一,鉴于统计年鉴中外资企业的相关数据的统计口径在2010年发生了变化——将三资企业细分为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本文将2010—2012年的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加总作为外资企业的数据;第二,本文使用的内资企业数据是用产业整体数据减去外资企业数据得到的,与统计年鉴中内资企业的数据有所不同①统计年鉴中的内资企业数据不包括国有企业数据。。

3.2 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测量方法如表1所示。

3.2.1 被解释变量

在研究创新追赶的相关文献中,有2个使用较为广泛的衡量追赶绩效的指标:一是新产品销售收入;二是专利申请量。新产品销售收入较客观地体现了创新活动的市场价值,但由于缺乏严格而统一的标准,因此现有新产品销售收入计量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新产品的技术含量。专利申请量作为唯一可以观察的知识产出测量指标,能够客观反映企业或行业的技术水平。但是,在某些条件下,企业出于保密考虑不申请专利,因此专利申请量也不能完全反映创新活动的最终绩效。可见,单独使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或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创新绩效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最大程度地克服以上指标选取的局限性,结合研究目的,本文将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量都纳入分析模型,分别作为衡量创新追赶绩效中的产品创新绩效(inpro)和知识创新绩效(patent)的指标。

3.2.2 解释变量

1)市场竞争效应(FC)。市场竞争效应直接体现在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上,因此可用市场竞争程度衡量FDI的市场竞争效应。在现有文献中,市场竞争程度的测量并没有统一标准,学者们一般采用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比、雇员占比和产值占比或产业整体利润率来衡量外资企业进入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程度[3]。本文选择产业利润率作为衡量外资企业进入后的市场竞争程度的描述指标。虽然产业利润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同产业的利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一般来说市场垄断力量高则利润水平也就偏高、市场竞争激烈则利润水平就偏低,因此产业利润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2)技术溢出效应(FR)。本文用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来衡量技术溢出。外资企业在东道国投入的研发资金越多,产出的研发成果相应也会越多,本土企业通过合作或人员流动等正式或非正式渠道获得的技术溢出就越明显。

3)新产品开发投入(NR)。新产品开发投入也是影响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本文用内资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投入来衡量。

4)吸收能力(AB)。目前学术界在吸收能力内涵的界定和测量指标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有学者从人力资本、东道国自身研发水平等角度说明吸收能力的内涵及影响机制。本文使用人均研发人员当量衡量吸收能力。人均研发人员当量越大,意味着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知识溢出水平也就越高。

3.2.3 控制变量

1)资本投入(CI)。本文用年末固定资产价值表示资本投入。

2)产业集中度(IS)。本文用内资企业数量表示产业集中度。内资企业数量少,表明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3)行业类别(IN)。行业类别为哑变量。其中,医药制造业作为基准行业(0,0,0,0),航天航空业为(0,0,0,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0,0,1,0)、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0,1,0,0)、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1,0,0,0)。

表1 变量及其测量方法

3.3 模型构建

本文从产品创新绩效与知识创新绩效两个方面衡量FDI的市场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对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关注市场竞争效应对新产品开发投入与产品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技术溢出效应对吸收能力与知识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计量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行业,t表示时间(t=1995,1996,…,2012);controlit为控制变量,εit和μit为随机干扰项。

本文使用产品创新绩效和知识创新绩效两个指标衡量创新追赶绩效,且知识创新绩效是衡量产品创新绩效的内生变量,故选择使用联立方程组的系统估计方法。同时,由于模型中存在调节效应分析,因此在估计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平减(中心化)处理。各指标的描述统计结果及相关系数详见表2。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4 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1主要考察FDI的溢出效应、本土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投入和吸收能力对追赶绩效的直接效应,模型2主要考察FDI的双重溢出效应对本土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投入和吸收能力与追赶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具体估计结果见表3。

4.1 市场竞争效应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

由表3可知,模型1和模型2中市场竞争效应变量的系数为正值且分别在0.1和0.001的水平下显著。本文使用产业利润率作为市场竞争效应的代理变量,市场竞争效应变量的系数为正值,表示产业利润率越低则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越高,也即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则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越低。该结果否定了假设H1a,即市场竞争程度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不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当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时,外资企业对终端产品的控制较为严格,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水平上的差距较大,这导致本土企业不能快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最终导致其产品创新绩效较低;另一方面,当市场竞争较为平缓时,外资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终端产品的控制不是很严格,本土企业可获得较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和吸收外来技术能快速向市场中推出新产品,从而应对外资企业的竞争挑战,最终获得较高的产品创新绩效。还存在一种情况:外资企业在本土市场中拥有绝对竞争优势、处于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具有较高的产业整体利润水平,因此从表面看来其产业利润水平较高、市场竞争程度较弱,但是实际上市场被外资企业垄断,产品定价权被外资企业掌握,而本土企业在市场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与外资企业差距较大。这种差距成为本土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产品创新突破,从而使得其创新绩效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时,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反而较高。当然,如果考虑FDI的市场竞争效应存在的长短期时间效应,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可能是FDI的市场竞争效应的短期效应对东道国市场的冲击较大,使得本土企业在外资企业进入后未能适应竞争挑战,导致其当期产品创新绩效没有明显提升。

模型1和模型2中新产品开发投入变量的系数为正值且分别在0.1和0.0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本土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投入越大,其产品创新绩效越高。该结果支持假设H1b,即新产品开发投入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模型2中市场竞争效应与新产品开发投入的乘积项的系数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同样,产业利润率是市场竞争程度的代理变量,产业利润率越高说明市场竞争程度越低,乘积项的系数为正值则说明,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它对本土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投入与产品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越大。该结果否定了假设H1c,即市场竞争效应对本土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投入与产品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不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4.2 技术溢出效应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

模型1和模型2中技术溢出效应的系数为正值且均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越高。该结果支持假设H2a,即技术溢出效应对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模型1和模型2中吸收能力的系数值为正且分别在0.05和0.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其产品创新绩效越高。该结果支持假设H2b,即吸收能力对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模型2中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乘积项的系数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改进了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该结果支持假设H2c,即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和知识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4.3 知识创新绩效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

模型1中知识创新绩效变量的系数为正值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2中知识创新绩效变量的系数为正值且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知识创新绩效作为产品创新过程中的输入变量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该结果部分支持假设H3。

4.4 分行业的实证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FDI的双重溢出效应对不同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分别对5大高技术行业进行回归分析,具体估计结果见表4。

表4 联立方程组的估计结果——分行业

续 表

从表4可以看出:

首先,在产品创新绩效的回归方程中,5大高技术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的系数均为正值且至少在0.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假设H3 得到支持,即知识创新绩效作为产品创新过程中的输入变量对5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创新绩效都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受到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受到的影响最小。

其次,假设H2a、H2b和H2c也得到了分行业回归结果的支持,即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对5大高技术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技术溢出效应对吸收能力和知识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受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最大的行业是航空航天制造业,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受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最小;吸收能力最强的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医药制造业。

最后,与整体模型的估计结果不同的是,在产品创新绩效方程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估计结果支持假设H1a和H1c,即市场竞争效应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市场竞争效应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投入与产品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在5大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外资开放较早,市场竞争程度也最为激烈,本土企业受到的竞争压力最大,这些使得该行业的本土企业具有强烈的产品创新意愿,希望通过产品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1995—2012年中国5大高技术产业的数据,对FDI的双重溢出效应与创新追赶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整体而言,FDI的市场竞争效应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不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即外资企业进入产生的市场竞争效应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没有直接作用;相反,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由于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土企业缺乏快速推出新产品与外资企业进行正面竞争的实力。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减弱了本土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动力,从而影响其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

第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本土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通过作用于吸收能力而间接促进其知识创新绩效的提升。

第三,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知识创新绩效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知识创新是本土企业创新活动的中间环节,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影响知识创新绩效而间接促进本土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即知识创新绩效的经济价值嵌入在产品创新绩效中。

第四,分行业来看,FDI的双重溢出效应对创新追赶绩效的影响机制存在产业差异,受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最大的行业是航空航天制造业,而市场竞争效应仅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具有正向影响。

5.2 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鉴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知识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外资企业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规模,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带入中国,实现研发和生产的本土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对中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第二,中国企业要强化吸收能力,通过学习和消化外部环境中的新信息、新知识和新技术,尽快缩小与外资企业的差距,放大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知识创新绩效和产品创新绩效,最终实现中国对经济发达国家的创新追赶。

[1]高敏雪,许晓娟.将外国商业存在引入国际贸易统计——针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统计的研究与数据重估[J].统计研究,2010(7):18-24.

[2]许晓娟,智冬晓.中国本土企业获得FDI垂直技术溢出了吗?——基于1999—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8):43-54.

[3]沈坤荣,孙文杰.市场竞争、技术溢出与内资企业R&D效率——基于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1):38-48.

[4]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44-55.

[5]魏彦丽.FDI后向关联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吕世生,张诚.当地企业吸收能力与FDI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以天津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04(6):66-78.

[7]AITKEN B J,HARRISON A E.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3):605-618.

[8]GUO B,GAO J,CHEN X.Technology strategy,technological context and technological catch-up in emerging economies:industry level findings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2013(2):219-234.

[9]XIE W,WU G.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ing processes in small tigers and large dragons:learning processes of two color TV(CTV)firms within China[J].Research Policy,2003(32):1463-1479.

[10]HU A G Z,JEFFERSON G H,QIAN J C.R&D and technology transfer: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4):780-786.

[11]CHEUNG K Y,LIN P.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dat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25-44.

[12]LEE G.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channel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8):2075-2088.

[13]LEE K,LIM C.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1(30):459-483.

[14]TANG J.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behavior[J].Research Policy,2006(1):68-82.

[15]FOSFURI A,TRIBO J A.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Omega,2008(2):173-187.

[16]COHEN W M,KLEPPER S.Firm size and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within industries:the case of process and product R&D[J].Review of Economics &Statistics,1996(78):232-243.

[17]BONANNO G,HAWORTH B.Intensity of competition and the choice betwee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8(16):495-510.

[18]BOONE J.Competitive pressure:the effects on investments i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2000(31):49-69.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外资企业东道国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