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能源领域创业和产业形成机制探析
2014-12-02张帏
张 帏
(1.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1 研究背景
许多国家已意识到通过发展新兴能源①新兴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含义有一些差别但总体差别不大,本文统一称为“新兴能源”。技术和产业来提供清洁、环境友好且人们有能力支付的能源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性[1]。人们高度寄望于通过可持续性创业(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实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双重目标[2-4]——而这常常可能被视为一对矛盾。
创业是创业者识别、评价和开发机会的过程[5]。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具有一般创业的特点,但又与传统创业存在一些明显不同。一方面,化石燃料的枯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新兴能源领域中的创业机会往往蕴含于对新兴能源的(潜在)需求中——这是新兴能源领域中创业机会形成的源动力;另一方面,新兴能源的发展通常具有很多正的社会“外部性”,但总体上说,新兴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成本高于或大大高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尤其是在新兴能源发展的早期阶段,并且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重建,如风能和光伏发电的上网和传输就是如此。
技术突破是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而更主要的驱动力通常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破坏引发社会运动,迫使或促使政府改变相关法规和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兴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二是政府“未雨绸缪”地主动制定政策和措施,支持新兴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因此,相对于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制度及其演变在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现有研究主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研究新兴能源产业以及政府的政策、执行及其效果。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常常与新技术的商业化密切相关,而新技术的商业化通常伴随着创业行动。然而,从创业视角出发开展相关研究的文献非常匮乏[6-7],这使得我们难以从技术/产品、组织和制度等不同层次来充分理解其创业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的。本文将从创业的视角系统梳理评述现有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和产业形成机制框架模型。
2 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机会来源
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机会有两个最重要来源——制度变化和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突破)。本文着重讨论制度变化的影响。
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化石燃料燃烧的副产品——CO2导致的温室效应等会直接对政府政策产生作用,进而引发制度变化。Sine和David[8]追踪了1935—1978年美国电力行业的制度变化情况,发现:外部环境变化会使参与者重新制定制度,从而导致该行业领域的创业机会增加;当外部制度环境很稳定时,已有的组织形式和固有的逻辑就会对创业行动形成阻碍,尤其是对于电力行业而言,产业环境中充满了规制,这也导致相关组织结构和企业战略同质化,因此,该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少出现创业行动;外部能源危机发生和自然环境破坏等重大变化触发了人们对现有制度逻辑的重新评估和探索,并直接关系到政府制定制度和政策的行为,原有的电力行业制度安排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先前习以为常的观念也发生改变,这导致创业机会和创业行动增加。
外部能源供需关系变化和环境破坏会引发人们的担忧,进而可能引发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特别是一些重大环境变化——如出现经常性的严重雾霾天气——常常成为重要的导火索。一方面,社会运动可对政府产生作用,使政策制定者重新考虑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一过程刺激了政府改进制度,政府的态度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运动,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制度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社会运动可能直接改变人们的认知、增强老百姓节能减排和开发利用新兴能源的意识,并可能激发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机会。例如,20 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相继出现了“地球的朋友”“担忧的科学家联盟”等社会运动组织,他们通过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传统能源的使用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全球问题,并向社会民众推广有效利用能源和使用新能源等节能纲领,这些纲领向现有的能源政策提出了挑战。同时,社会运动还传达出这样的信息——虽然新兴能源技术还不发达,但是新兴能源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能源。这些努力最终促成美国《国家能源法》于1978年正式颁布。该法案使得独立发电厂可以进行商业化运营,此后风能发电企业(相当多为创业企业)在美国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9]。
据此可得:能源危机、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等会导致制度变化,而制度变化又会产生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机会。
基于DiMaggio和Powell[10]、North[11]的研究,Scott[12]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分为3类——规制、规范和认知。本文对这3类制度进行具体阐述。
1)规制。
规制包括正式的法律、许可等。Delmas、Russo和Montes-Sancho[13]针对美国电力行业探索了撤销规制会对该行业企业战略的影响,发现撤销规制会促进企业差异化。企业差异化更可能出现在消费者关注的地方。例如,如果发电系统服务的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很敏感,则发电机构更倾向于生产绿色能源;反之,企业会更倾向于使用发电效率更高的传统碳化石燃料。基于这一点,企业(包括创业企业)会选择自己采用的战略——差异化战略或低成本战略。
2004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固定上网电价(feed-intariff)的政策,这促使德国光伏市场实现了高速成长、提供了光伏领域的大量创业机会,这也是此时期中国光伏领域出现大量创业行动的主要外部原因。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德国对相关的固定上网电价进行了较大调整——包括多次下调上网电价价格,这使得该领域市场的成长速度预期大幅降低、创业机会明显减少。
2)规范。
规范的约束力不及“规制”,前者更侧重于专家或权威机构制定的惯例、结构和形式,具有约束性和权威性,其中一种重要手段便是资质认证。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监管部门的正式资格认证增加了从创业计划到业务开办的可能性,且产业的合法性越低,则许可的作用就越强[14]。
Krueger、Reilly和Carsrud[15]基于创业动机模型研究了社会规范(social norm)对创业动机的影响,但是没有发现两者间存在显著关系。而Giannetti和Simonov[16]则发现社会规范的确对瑞典的创业进入有影响。Meek、Pacheco和York[17]通过研究美国的太阳能产业发现社会规范对环保型创业企业的成立率有影响:在环境保护意识较高的地区,此类创业企业的成立比例较高;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与家人联系更紧密的地区,会更希望成立这类创业企业,为人们提供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
3)认知。
认知是人们关于组织惯例或形式的约定俗成的假设、效用和合理性的认识。社会运动在改变社会认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运动中,文化、价值和规范的变革推动了新市场及创业机会的产生。例如,Woma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WCTU)是美国的一个重要妇女组织,该组织积极推动禁酒运动,转变了公众对饮酒的态度,促进了禁酒法令的颁布,进而创造了生产新型饮料的创业机会,促进了美国软饮产业的兴起[18]。社会运动还通过调动资源和创造市场来影响企业家在新兴产业中的创业行动。以1978—1992年美国出现的风能产业为例,当时环保运动组织数量的增加及其影响力的提高打破了原油能源市场的制度安排、影响了资源配置、增加了美国的创业活动,并将新兴能源的价值观念植入监管机构,营造出有利于新创企业活动的法规环境[9]。
2014年7月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她表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德国发展的主导理念,且该认知已深入人心并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目前可再生能源约占德国电力供应的1/4。可见,社会认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巨大影响,而这一因素常常没有得到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
学者们对具体新能源领域中的具体政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包括需求侧、供给侧的政策改进[19]、技术奖项激励[20]和上网电价政策[21]等。
3 新兴能源领域创业过程的要素分析
新兴能源领域中的创业者、风险投资者和政府三类参与者在企业创业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三者相互作用、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的一些因素——融资、技术创新和组织——来决定创业机会演变为创业企业的过程。由于新兴能源创业领域的文献中有关创业者、技术和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对丰富,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讨论新兴能源创业领域的研究情况。
1)创业者。
通过研究创业者自身的一些因素可以了解创业者的态度对可持续创业过程的影响。Kuckertz和Wagner[22]发现:具有可持续发展导向的人更具有创业意图;个人的可持续导向与创业动机正相关,同时这种相关关系在个人的商业经历较少时会更强;个人对可持续创业的探索可通过创业类教育得到鼓励。该发现对政策制定具有启示——政策制定者不能仅仅考虑如何支持技术创新,还应该支持可持续创业。
创业者的个人气魄与其所追求的企业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创业精神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领导者的企业家气魄造就了他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追求[23]。
Choi和Gray[24]指出可持续创业者在实现其商业目标的同时可以服务于社会和环境,并发现大多数可持续创业者因商业背景非常有限而多采取非传统的创业融资方式,常实施非正统的、不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可以很好地制定营销策略,实施有效的、环境友好的运营行为,应用创新方法来平衡财务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可持续创业者解决环境问题是对政府、非政府组织、现有企业实现环境可持续目标的一种补充,甚至是超越[25]。
2)技术。
新兴能源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对该产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模型来研究技术的渗透和应用。利用投入-回报的S曲线探讨不同的新兴能源技术类型和不同国家的技术R&D 投资状况,可得出如下结论:风能和地热能正逐渐变得比化石燃料更加经济;相较于对光伏技术的投入,对风能的投入是不足的[26]。Balachandra,Nathan和Reddy[27]利用S曲线模型对印度新兴能源行业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分析。Hoppmann、Peters和Schenider等[28]研究了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在2000年先后推出的可再生能源政策——这些政策直接导致了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整体上促进了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也导致很多企业更愿意采用相对成熟的技术,而那些采用新技术的创业企业可能面临困境,从而出现技术“锁定”问题。Kaplan和Tripsas[29]利用技术框架和技术协同进化模型对技术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研究,发现生产者、消费者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新技术的演进。
3)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的早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新兴能源产业创业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创业过程中价值创造和回报的角度看,由于大企业有维持利润的压力,通常不愿意进行大幅度的技术创新,而新入企业更愿意进行技术创新,因此风险投资对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有助于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新途径[30]。
一些学者对新兴能源领域的风险投资回报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Wüstenhagen和Teppo[6]研究了欧洲能源技术方面的风险投资,讨论了影响风险投资在一个新兴市场中出现的因素,发现尽管新兴市场中存在很多投资机会,但是只有2%~5%的风险资本投资于能源。他们认为,有三方面因素解释能源领域与其他受风险投资青睐的领域的区别,包括“对能源技术投资的认知风险”(市场接受风险、退出风险、技术风险、人的风险和监管风险)、“可接受的能源领域风险投资回报”和“能源领域风险投资的成熟度”。
2011年,《Energy Policy》杂志专门针对新兴能源行业的投资决策问题出版了专刊,从风险回报、组合效应和路径依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31]。
4 创业企业和成熟企业在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行动及其互动
Hockerts和Wüstenhagen[4]分析了成熟企业①主要指大企业,有的学者则称之为“在位企业”(incumbent firm)。与创业企业的相互作用,认为创业企业作为新进入者刺激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成熟企业被创业企业的早期成功所吸引,采取公司创业的方式参与可持续创业。由于成熟企业通常更具有广阔的视野,因此成熟企业的加入可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另一个层次。最终可能形成的局面是,成熟企业和新进入的创业企业共同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绩效研究
对于新兴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和战略能更满足市场需要、更利于自身发展?Garud和Karnøe[32]通过对比发现丹麦与美国的风机产业发展路径是不同的:丹麦的风机行业中有很多参与者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方式是小步快跑、在过程中不断积累;美国风机企业的创新比较独立,在进步过程中更可能采用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呈“蛙跳”式发展。由于高技术企业的技术突破过程中可能存在内在的不利因素,企业试图采取技术突破行为可能会扼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共同产生新的技术路径——他们以此来解释此前丹麦的风机产业发展优于美国的原因。
Jacobsson和Bergek[33]用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德国、瑞典和荷兰的新能源产业,解释产业从形成到被正向反馈塑造的演进过程。研究者们利用一些较为成功和不够成功的案例,结合促进和阻碍新兴能源扩散的机制②包括技术、市场、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缺少正当性,技术体系中各参与者较弱的联系和学习关系,已成立的能源供应企业不明朗或反向行为,以及一些政府政策等。,指出对政策的一些挑战。研究者们指出,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考虑到每种技术体系的复杂结构和动因,应将政策制定的眼光放得长远些,充分考虑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遇到激烈的政治斗争。
目前有许多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新兴能源行业的具体研究,涉及欧洲光伏产业[34]、中国光伏产业[35]、中国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机制[36]。这些研究提供了翔实而充分的数据,分析了产业发展的现状、施行政策、存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等。
6 小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新兴能源领域创业和产业形成机制模型。
能源紧缺和环境破坏导致制度变化,从而催生新兴能源领域的创业机会;创业者通过整合技术和资金来建立新组织;在此过程中,创业企业和大公司相互作用,形成新兴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而促进新兴能源产业的出现和演变。
图1 新兴能源领域创业和产业形成机制模型
新兴能源产业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创业机会和创业行为。例如,2001—2010年间中国的光伏和风机领域中就存在大量的创业行动,出现了大量的新创企业和公司创业行为。同样,在新兴能源领域,美国和欧洲也存在大量的创业行动。
目前中国在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方面已居世界前列,巨大的能源和环境压力使得中国政府有很大的压力和动力来发展新兴能源,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广大地区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这已经并将进一步促使相关制度变化,进而会带来包括新兴能源领域在内的创业机会。将创业与制度理论有机结合来研究中国新兴能源行业的创业和产业发展演变并进行国际比较,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值得学者们关注。
[1]MOWERY D C,NELSON R R,MARTIN B R.Technology policy and global warming:why new policy models are needed[J].Research Policy,2010,39(8):1011-1023.
[2]COHEN B,WINN M.Market Imperfections,opportunity and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2(1):29-49.
[3]DEAN T J,MCMULLEN J S.Toward a theory of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reduc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ac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2(1):50-76.
[4]HOCKERTS K,WÜSTENHAGEN R.Greening goliaths versus emerging Davids—Theorizing about the role of incumbents and new entrants in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481-492.
[5]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6(1):217-226.
[6]WÜSTENHAGEN R,TEPPO T.Do venture capitalists really invest in good industries?Risk-return perceptio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merging European energy VC mark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34:63-87.
[7]WÜSTENHAGEN R,BURER M J.Which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is a venture capitalist′s best friend?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cleantech investors[J].Energy Policy,2009,37(12):4997-5006.
[8]SINE W D,DAVID R J.Environmental jolt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the cre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n the US electric power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3,32:185-207.
[9]SINE W D,LEE B H,PARK R.Tilting at windmills?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US wind energy sector[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9,54(1):123-155.
[10]DIMAGGIO P J,POWELL W 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al Review,1983,48:147-160.
[11]NORTH D.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ess,1990.
[12]SCOTT W 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5.
[13]DELMAS M,RUSSO M V,MONTES-SANCHO M J.Dereg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electric utility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89-209.
[14]SINE W D,ROBERT J D,HITOSHI M.From plan to plant:effects of certification on operational start-up in the emergent independent power sector[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4):578-594.
[15]KRUEGER N F,REILLY M D,CARSRUD A L.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6):411-432.
[16]GIANNETTI M,SIMONOV A.On the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social norms,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J].Swedish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4,11:269-313.
[17]MEEK W R,PACHECO D F,YORK J G.The impact of social norms on entrepreneurial action:evidence from the environmental entrepreneurship contex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493-509.
[18]HIATT S R,SINE W D,TOLBERT P S.From Pabst to Pepsi: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ocial practices and the cre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9,54(4):635-667.
[19]FERNANDO H S,FULVIO M.Technology policy and global warming:why new policy models are needed,or why putting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won′t work[J].Energy Policy,2011,39(8):3582-3590.
[20]ADLER J H.Eyes on a climate prize:rewarding energy innovation to achieve climate stabilization[J].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2011,35(1):1-45.
[21]BüRER M J,WÜSTENHAGEN R.Which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is a venture capitalist's best friend?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cleantech investors[J].Energy Policy,2009,37(12):4997-5006.
[22]KUCKERTZ A,WAGNER M.The influence of sustainability orient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business experi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524-539.
[23]DIXON S,CLIFFORD A.Ecopreneurship—a new approach to managing the triple bottom lin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07,20:326-345.
[24]CHOI D Y,GRAY E R.The ventur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sustainable"entrepreneurs[J].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8,31:558-569.
[25]YORK J G,VENKATARAMAN S.The entrepreneur—environment nexus:uncertainty,innovation,and allo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449-463.
[26]SCHILLING M A,ESMUNDO M.Technology S-curves in renewable energy alternatives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dustry and government[J].Energy Policy,2009,37(5):1767-1781.
[27]BALACHANDRA P,NATHAN H S K,REDDY B S.Commerci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J].Renewable Energy,2010,35(8):1842-1851.
[28]HOPPMANN J,PETERS M,SCHENIDER M,et al.The two faces of market support—How deployment policies affect techn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solar photovoltaic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13,42:989-1003.
[29]KAPLAN S,TRIPSAS M.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applying a cognitive lens to techn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2008,37(5):790-805.
[30]GARNSEY E,DEE N,FORD S.Clean technology ventures and innovation[Z].Centre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6/01,2006
[31]WÜSTENHAGEN R,MENICHETTI E.Strategic choices for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research[J].Energy Policy,2012,40(1):1-10.
[32]GARUD R,KARNØE P.Bricolage versus breakthrough:distributed and embedded agency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Research policy,2003,32:277-300.
[33]JACOBSSON S,BERGEK A.Transforming the energy sector: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in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4,13(5):815-849.
[34]JAGER-WALDAU A.Photovoltaics and renewable ener-gies in Europe[J].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2007,11(7):1414-1437.
[35]TOUR A,GLACHANT M,MéNIèRE Y.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the case of the Chinese photovoltaic industry[J].Energy Policy,2011,39(2):761-770.
[36]WANG Q,CHEN Y.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of using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to advanc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0,14(7):1989-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