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探究
2014-12-02河南省睢县中医院河南睢县476900
王 迪 (河南省睢县中医院,河南 睢县 476900)
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疾病是由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受到炎性反应粘连、纤维化、钙质沉着等因素影响而导致心脏瓣膜功能损坏,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致使心力衰竭。一直以来,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疾病的治疗都是选用相关药物来为患者减轻疼痛,而近年来,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因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显著而得以广泛应用,以下将对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探究选取自2010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3~57岁,平均(41.3 ± 5.1)岁,体重44~72 kg,单纯的二尖瓣狭窄者16例,持续性房颤20例,阵发性房颤18例,窦性心律6例;心功能Ⅱ级24例,Ⅲ级36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4~56岁,平均(42.6 ±4.9)岁,体重45~73 kg,单纯的二尖瓣狭窄者14例,持续性房颤18例,阵发性房颤18例,窦性心律10例;心功能Ⅱ级26例,Ⅲ级34例。两组患者均无瓣膜的血栓形成、风湿活动等症状。
1.2 方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吸氧、服用利尿剂、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心律失常等基础治疗,再采用多巴胺40~80 mg、速尿10~20 mg、硝酸甘油合剂5~10 mg加500 ml的5%葡萄糖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1次/d,持续1周,在静脉滴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速度在10~15滴/min左右并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吸氧、服用利尿剂、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心律失常等基础治疗[1]。
1.3 疗效标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室早数等病情变化情况,并总结两组质量方法的总体有效率。显效为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明显,有效为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否则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探究效果分析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实践探究数据得出,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为56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14例,有效32例,无效14例,总有效位46例。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室早数等病情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室早数等病情变化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室早数等病情变化情况(±s)
组别 例数 左室舒张末容积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室早数观察组 6073.6±8. 344.4±4.7 2764±415对照组 6061.6±7. 153.4±6.1 3765±610
3 讨论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疾病治疗的关键,早期有效地诊断治疗可以缓解患者心衰竭引发的时间。本次试验探究观察组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疾病患者选用吸氧、服用利尿剂、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心律失常等基础治疗,再采用多巴胺40~80 mg、速尿10~20 mg、硝酸甘油合剂5~10 mg加500 ml的5%葡萄糖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的治疗方法,相关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效维持了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性[2]。本次实践探究中,观察组首先为患者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疾病使用小剂量的多巴胺,增加患者的心、肾、脑的血流量,使尿量得到明显增加,有效地纠正患者的心衰竭症状,如果患者血压降低则可适量增加多巴胺的剂量。其次,利用硝酸甘油的扩血管功能,并放慢输液速度,减少硝酸甘油剂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头部不适[3]。
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疾病病情恶化速度较快,由此必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来控制病情的发展,基础治疗结合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治疗方法是目前为止最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减轻疼痛,帮助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具有效果显著,疗效快,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1] 罗西川.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4(11):67.
[2] 刘巨华,刘 俊,丁波东.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8(21):134.
[3] 李存芳.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2,13(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