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OOC现象与高校课程教学创新*

2014-12-02周堇言吴东醒付志文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年24期
关键词:学习者课程教师

周堇言,吴东醒,付志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510225)

一、引言

MOOC是2011年底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经过2012年在世界一流大学校园酝酿绽放,2013年各学科课程被大规模的创建出来,并吸引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同时在我国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的改革风暴。MOOC来势汹涌,各大高校的领导者、教学科研工作者以及教育技术人员等一时间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这场没有硝烟的挑战。当前国内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研究:2013年10月,国家开放大学召开了“MOOCs智库研讨会”。2013年10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青年教师参加MOOCs时代下高校教学创新和改革研讨会。2013年12月,“2013年高校MOOCs时代的教学创新模式研讨会”在上海举行。2013年12月,第十二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MOOC与教育信息化科技创新”作为论坛的重要主题之一。2014年3月,河南30多所高校联合首开“慕课(MOOCs)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题研讨会,等等。

诸如此类的MOOC研讨会在全国各省、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召开,对于国内外MOOC的发展形势、MOOC时代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MOOC研究进展以及MOOC下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等展开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二、MOOC的创新性特征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根据国内外主要MOOC平台的特征及应用分析,从教学组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评价和互动方式等多个视角审视MOOC,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特征。

(1)课程理念:面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学习者通过邮箱账号注册,即可享受课程内容。MOOC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高效优质的课程与学习机会,课程受众规模大。

(2)课程内容:名校名师引领MOOC。由世界名牌大学参与建设,优秀教师领衔授课,在教学内容、教师资质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能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和保障。

(3)课程形式:课程以周为单位,多数课程在4-10周,每周课时数在2-3小时之间,每门课程总时数为15-35小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大体保持一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自主调控学习进度,完成在线学习、视频中间小测试,参与课堂考核、通过在线考试/传统考试,获取学分。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听取自己想学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4)课程互动: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MOOC中师生互动的两大工具是邮件和BBS,教师或系统通过邮件对学习者进行个性化的通知;BBS能够实现对讨论主题的分类及排序,教师或助教针对主题进行答疑。此外,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社会化公共平台(如Facebook、Twitter、Google+、Wiki、QQ等)与教师和学伴开展交流,分享学习体验,共建学习内容。

(5)课程考核:测试与评价形式多样。视频内嵌简单测验来检测所讲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每周提供作业与测验,课程末提供考试测试。评价反馈分为系统自动批改与同伴互评,大幅减轻教师负担,还能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1]

三、慕课的发展状况

1.慕课在全球

由于各平台的在线课程陆续在上线更新,其数据统计结果截至2014年7月1日。下面主要介绍国际三大MOOC平台的基本情况:

(1)Coursera

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安德鲁·恩格(Andrew 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于2012年4月创办,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目前已创建683门课程,涵盖14个语种,25个学科门类,包括全球110所合作院校。以人文学科、健康与社会科学、教育学类、信息与计算机、生命科学、商业金融与管理等居多。[2]

(2)edX

edX是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4月联手创建的MOOC非盈利性组织,目标是与世界一流的顶尖名校合作,建设全球范围的含金量最高、最为知名的在线课程。目前共有207门课程,包括30个学科类别,参与的知名大学有41所,其中包含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提供计算机科学、电子学、化学、公共健康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在线学习者达到及格,将获得证书。[3]

(3)Udacity

联合创始人为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大卫·史蒂文斯(David Stavens)和迈克·索科尔斯基(Mike Sokolsky)创建的MOOC盈利性组织,由顶级VC(venture capital)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基金领投。它将自己的发展方向限定在特定领域内,提供基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STEM)的问题解决型课程,目前已有36门课程。包括免费和收费两种(收费的可参加认证考试)。[4]

此外,日本的Schoo、巴西的Veduca、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纷纷涌现,世界MOOC在线教育领域呈现群雄逐鹿的壮观。澳洲开放大学CEO PaulWappett表示:“这些课程不会替代高等教育。课程设计让学生没有任何压力地去尝试,逐渐熟悉高层次的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够建立信心去进一步的学习。”[5]

2.慕课在中国

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美国edX合作,成为我国第一批开启MOOC模式的高校;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Couresra合作;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也纷纷加入国外的MOOC平台。2014年4月2日,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在北京成立。 2014年4月8日,由上海交大发起的沪版“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全新上线。此外,各种商业教育机构也借此契机与高校、名师联合推出各种在线教育课程平台。在此主要介绍三个相对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MOOC平台。[6]

(1)清华大学“学堂在线”

2013年10月推出,其目的是改进学校教育,为公众提供优秀的学习机会。现已开设课程26门。在“学堂在线”修完课程并通过考核之后,可以得到证书。[7]

(2)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

被称为中国特色慕课,2013年4月成立,现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73所国内高校加盟,实现优质课程在线共享。2014年春夏学期,已认证共享课程23门。通过考核后学生可获得相应学分。[8]

(3)尔雅通识课

于2011年底推出在线课程,目前包括通识课、核心能力课和专业技能课等400多门课程,国内名师名家3000多位参与讲学,已有150多所学校使用,具有强大的评价体系和督学功能,学生可通过在线课程选修学分。[9]

四、慕课下的高校课程教学创新

慕课的大规模创建,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MOOC平台技术的日臻完善,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慕课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成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炙手可热的话题。根据目前MOOC平台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一个分类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全慕课教学

全慕课教学以“尔雅通识课”平台为例,其修学分的模式为: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在线课程视频观看,并通过在线作业和考试,总分达到学校教务处设定标准后获得学分。其考核标准以学校教务处设置的课程考核标准为准。下图是某学校在线教学课程考核标准:

图1某学校在线教学课程考核标准

2.翻转课堂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引导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10]其教学要素和环节变化: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和学习的主动研究者,在实际的参与学习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教学内容的展示转移到课后,在课堂上增强师生的交互性,以拓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教学评价采用多角度、多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式。

图2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采取在线自主进阶式学习与见面课互动答疑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平台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包括40学时,其中在线学习26学时,见面课12学时。在线进阶式学习是按照教师设定的学习大纲进度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参与网络互动,进阶闯关;见面课是在指定教学点或本校内组织的大课堂直播互动课,名师答疑释惑,小组讨论课。其考核方式及分值比例如下图所示:

图3共享课考核方式及分值比例

学习者选课成功后,成绩评定合格后所获学分转入本校培养方案,计入学校的成绩档案;成绩不通过,同样计入学校的成绩档案。

4.其他形式

将MOOC当作学习资源库(类似于图书馆),作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程资源获取途径,以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促进知识内化。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职业发展、兴趣爱好、升学需求、知识需要等学习目的,自主选择课程、获取所需内容,选择自己惯用的交互方式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如在校大学生通过MOOC课程学习辅助现有传统教学;教师通过MOOC课程学习促进其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与职业发展。

五、思考与建议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于MOOC下课程体系的构建、MOOC的建设以及MOOC时代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正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在这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值得相关研究者们进行慎重的审视和深入的研究。为此,根据慕课相关研究文献分析、研讨会情况以及当前慕课建设和教学的运用现状,提出以下拙见,以抛砖引玉。

第一,从国家宏观层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高校慕课课程体系。我国目前的精品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已达到了相当规模,覆盖面广,集聚了大量的师资和财力,在建设慕课时,应根据高校课程体系按学科门类以及课程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组织编排,在已有的丰富的视频资源基础上建设慕课平台。

第二,从高校自身层面,在创建和引入MOOC时需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需根据自身目的进行选择。如为了提升学校声誉,扩大影响,可选择自建特色专业的MOOC。如学校因某课程的师资缺乏,需弥补学生选课的不足,可选择自建或购买稀缺课程,以缓解教师和课室压力。购买的慕课可能因本校无专任教师指导、监管学习流程,评估学习效果,在教学质量上难以保障,需学校酌情考虑或采取有效措施。其次,需考虑与数字校园的集成和整合问题。如教务管理系统、已有精品课程平台、质量工程平台等,支持教师教学资源的“一处建设、多处应用”,避免大量重复性工作。[11]再次,需充分利用已有或在建资源开展教改和研讨工作,从上到下逐步推进实施。

第三,从教师层面,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迎接挑战。慕课的大规模涌现对于目前高等教育确实是一个强大的冲击,慕课是在线学习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并没有充分的依据表明慕课可以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投身慕课的创建和教改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在线参与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多利用在线课程资源,扩展课程学习途径,将开放教学资源引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根据现有主要MOOC平台普遍存在的课程展示及设计问题,建议参与慕课创建的教师,明确课程定位,注重课程的结构化设计并突出展示学前要求,对学习者提出要求。在课程组织上选择适合课程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教学模式,并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及时的学习支持。

第四,从学习者层面,需明确自身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慕课学习。前期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以及目前MOOC的发展,使得各课程资源唾手可得,然而,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途径或者并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此,需要学习者了解在线课程资源的获取途径;树立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动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清楚MOOC课程的定位和特点,掌握在线学习技能,养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培养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12]

[1][6]王迎,刘惊铎,韩艳辉.MOOCs在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4.1:54-56.

[2]Coursera官网[DB/OL].https://www.coursera.org,2014-04-07.

[3]edX官网[DB/OL].https://www.edx.org/,2014-04-07.

[4]Udacity官网[DB/OL].https://www.udacity.com/,2014-04-07.

[5]焦建利.MOOC全球大行动[J].中国教育网络.2013.9:32.

[7]学堂在线[DB/OL].http://www.xuetangx.com.

[8]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DB/OL].http://www.wemooc.edu.cn.

[9]尔雅通识课[DB/OL].http://tsk.erya100.com.

[10]张金磊,王颖,张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46.

[11]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7.

[12]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23.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