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语文教育的道德价值
2014-12-02王志刚
王志刚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书中求得真道理。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同时指出了此次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使之成为自觉的意识行动。
语文的道德价值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可见,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必然的关联。道德教育可通过语文教育得以更好地实施,语文教育一旦离开了道德,而单纯进行“语用”训练便成为了没有灵魂的躯体,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可取的。语文在道德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与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学科的道德价值是由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它没有思想品德课那样明确和直接的教育,而是巧妙地结合文本,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古今中外典型的著名文学作品,是作者真实感情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色彩和感情倾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引领和教育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这样理解: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授母语的重要任务,同时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渗透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门艺术,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不断研究和思考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知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消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语文教学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修身养性的广阔空间。
教道德的语文
一、语文教学担负着道德教育的使命
说语文是道德的,是因为语文本身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存在的价值。杜威说:“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的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可见,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是道德的,是能够直抵人的灵魂深处的。它承载着道德教育的重任,对人的教育可以很好地通过语文这一途径抵达。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个强大的德育载体。而且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没有哪一门可以像语文教育那样,跨度时间如此之长、教育内容如此之丰富。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为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和生长,这是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会如何用健康的心态去生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从这点来说,语文教育担负着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不容忽视的。
语文教材在编排时都有其特定的用意,有的是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进而培养一定的审美情操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如《泉城》《九寨沟》;有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詹天佑》《虎门销烟》;有的是通过阅读,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努力,为精彩人生勤奋不辍,如《诺贝尔》《第八次》……如果我们能领悟这些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去教学,将其灵魂的道德价值渗透给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获得丰硕的精神大餐,不断生长。
二、语文教学要开发教学的道德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并非都是道德的或者说是不纯粹的。不要以为现在的教学都是道德的,有些就是不道德的方式,甚至是反道德的方式。比如说,《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对于谭千秋老师在地震之前到底在干什么无法证实,既然我们不知道,就不能给学生错误的认识。难道谭千秋老师遇难之前就非得在给学生上课,而且讲的内容就正好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吗?诸如此类的文本本身就值得我们教育者去思考其道德的真实性。给学生最真实的价值观,这是作为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点。如果说,这个世界不再真实,那么,作为人的我们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因此,语文教学要开发教学的道德内容,选择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去深究的、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影响的内容进行教学。
选择教材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共同生活的本质就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体系。教材先由供给学生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价值所构成,它“把需要传递的当前社会生活的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和详细的术语”。选择教学内容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保证将来比过去更美好。此外,还必须把社会最基本的事物放在第一位。
三、语文教学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光辉历程,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经典——语文。它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文这门学科。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文明教化,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雨。所以,即使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我们也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发扬光大。我们要倡导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基础,做大写的“人”。
道德地教语文
一、道德语文要以道德的方式进行
道德的方式应该是尊重儿童的方式。必须把儿童当儿童来看,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和要求去看待儿童。儿童因发育不成熟,思维不成熟,因此,对正在成长的儿童必须以儿童独有的方式来面对。其次,必须真正关注儿童的快乐和幸福。对儿童而言,他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源于他的自由选择和自由生活。教育者就是要让儿童保持自由的生长状态,让儿童在无拘无束中展现自由意志。第三,必须将儿童看成是发展变化中的人。由于人类的天性使然,儿童处于不断更新和变化之中。我们要了解儿童的这种变化,寻找其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和渴望,希望自己是探索者和发现者。为此,我们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保护其好奇心,挖掘其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会给儿童带去沉重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压力,对学习,甚至对生活丧失兴趣。今天的儿童仍处于“不自由”之中,这种不自由是受应试教育、社会的浮躁等因素影响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选择道德的方式进行教学。
道德的方式应该是尊重规律的方式。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好高骛远,拔苗助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段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无非就是学会吸收和表达、阅读和积累。“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多读、多积累、多写、多感悟才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规律。如果我们教语文不是根据这样的规律,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得到真正提高。
二、道德语文需要有道德的教师实施教学
教道德的语文是需要有道德的教师实施教学。有道德的教师心中要有大写的“人”。教学必须建立在尊重教学的对象——“人”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那种教学只会培养学生的急功近利。如今,我们的教学正逐渐被“物化”,形式大于内容,丢掉了语文教学最本真的真学、真思、真练。语文教学心中有人,就要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认知、能力等规律,正确认识文本,寻找到文本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任何教学如果脱离了儿童,脱离了儿童的实际生活,就远离了真语文。儿童生命的独特性决定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出类拔萃。如果教师对成才的观念狭隘为考试成绩分数的高低,那么我们的学生个性差异将会被贴上统一的标签。很多学习能力稍差的孩子将会感到痛苦和无助。
有道德的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会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如果教师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对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这样的教师就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教师实施教学势必会用不道德的手段去面对学生,比如惩罚和变相体罚,比如绕开过程直奔结果等。
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发现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这是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陌生的知识领域、自然世界必备的心理素质。
三、道德语文要帮助儿童在语文教学中获得道德生长
没有道德生长,语文教学就不完整。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我们应该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道德的生长。
1.敢于质疑的精神。
敢于质疑,讲真话,是判断学生是否真正获得道德生长的依据。如今,我们的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没有怀疑精神。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表达内心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对权威挑战的精神品质。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在充分阅读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妈妈不直接将雨衣给萨沙,而是要先给哥哥托利亚?”这样的质疑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如今,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的学生也面临着种种是非曲直的挑战,具有很好的质疑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在物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最真实的自己。
2.养成传统伦理观。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知道向人索取,而不知奉献;他们心中只装着自己,没有别人。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养成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如学习《游子吟》时,要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会父母对自己独特的爱,还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作业来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关爱;学习《诚实与信任》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促进成长等。
3.关注生活和自然。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应该树立“大教育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进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如通过《珍珠鸟》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是平等的,只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变得和谐美好;通过《九寨沟》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亲近大自然,用自然的力量来净化学生内心的道德不自然。
4.感悟生命的智慧。
生命是充满智慧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去阅读的,用心感受生命的温度才能生活得更加有意义,人生才更加美好。人只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如《轮椅上的霍金》让学生体悟到在脆弱的生命面前,应该如何面对挫折;《船长》让学生明白,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比生命更可贵的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扫路人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总之,开发语文教育的道德价值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探讨更好的方式方法,履行育人的神圣职责,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