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建构——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2014-12-02陈培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诗情生字儿童

陈培娟

何谓“路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是道路;二是门路。那么“路”又是什么呢?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语文学习同样如此。学生是有思维、有灵性的,我们完全可以,也十分有必要在语文课堂的“迪斯尼乐园”里给他们充分的尊重、信任、自由,让他们按着自己的喜好和方式,建构出一条条适合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最佳路径”。在找寻语文学习“最佳路径”的过程中,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最佳路径》给了我很多启示。该文介绍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先后历经50多次修改,仍不满意,后来从葡萄园主那里得到启发,采取“把选择的主动权交还给游客,让游客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东西,然后按游客足迹铺设道路”的奇妙设计方法。意想不到的是,格罗培斯的这种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

一、找寻“最佳路径”需要遵循儿童的生长规律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定的程序,它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顺应儿童的生长规律,静静等待花开。可惜,有的时候我们教师走得太快了,习惯以自己的思维和“一口吃出胖子”的要求来“膨胀”儿童,常常是居高临下按成人的标准对儿童的行为指手画脚,继而成为至高无上的行为“评判者”,还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然而这样的语文课堂只能让儿童“想说爱你不容易”,又怎能满怀激情地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呢?

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会走路的树》,第一课时出示生字新词后说:“下面咱们来比赛,看看两分钟之内谁能将这些生字的读音全部记住。”本来用比赛的方式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挺好的方法,可接下来的做法显得有些急促。时间到,教师满怀希望,期盼“踊跃回答”的大好局面,可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执教者有些着急了:“来,精力集中,跟着老师读三遍,一定要把它们记住。”学生们一个个诚惶诚恐,跟在老师后面齐声念着。“好了,现在都记住了吧?”“记住了!”孩子们机械地答道。“那这些生字新词的意思你们都知道吗?同桌讨论讨论。”在老师的驱使下,学生蜂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也许在这位教师看来,识记这9个生字一点不难,通过用基础字加一加、相似字变一变、形声字换偏旁等方法很快就能记住,但他忽略了他所教孩子的认知基点。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八九岁的儿童,他们的识字库中储存的字的数量还不够多,思维还未能像成人那样扩散、链接、比对、整合,他们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想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在两分钟之内不借助任何手段,简单机械地记住9个生字,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试想,即便我们成人要想记住9个从未见过的生字,还得看了又看,冷僻字再回头看呢。所以,当这位教师遭遇“冷场”的局面时,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偏差。我们的教学不应让学生跟着老师奔跑,而是应提供宽广的操场让学生自由驰骋。后来,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放缓脚步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自由读读,看看哪些字在生活中见过,将这类字链接生活先行识记;剩下的字则让学生们相互讨论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然后在全班交流,选择自己认为最好记的方法进行识记。最后通过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火眼金睛的游戏(看看少了哪个字)等方法巩固识记。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记得清楚牢固。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面对的是7~12 岁的儿童,切记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去要求儿童,而是应该顺应儿童的年龄特点、生长规律、认知方式,设身处地地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遵从儿童的认知基点展开教学,像龙应台一样坐在台阶上慢慢等那个5岁的小男孩把花束束好,哪怕等上半天时间,也会微笑着说:“孩子,你慢慢来。”只有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双方眼中的世界才能同样精彩!

二、找寻“最佳路径”需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所以,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既不能把学生当成“零起点”,也不能低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否则,即使教学手段再新颖,也难以将学生引向应有的高度,只能徒劳而浪费时间,学生将得不到任何提升和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凭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挖掘,无限制拓展、拔高,超出儿童的理解,教那些学生跳一跳还够不着的东西,这样的话,学生学得一头雾水,也必然不会有任何收获。

例如,三位教师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做了同课异构:

一位教师设计了诵读诗句、理解诗意、品味诗情三个环节。教学中,他过低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在诵读古诗环节就足足花了18分钟。其实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诵读这样一首没有生字的古诗,困难并不是很大,在以往的古诗词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这样的技能,无节奏线也能读出古诗应有的停顿。这里教师花费不少时间讨论如何画节奏线纯属画蛇添足,因为在这个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在品味诗情环节,学生说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教师已没有时间来引导学生研读课题中的一个“送”字,诗文解读仅仅停留在“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就戛然而止了。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收获了什么,又提升了什么?我们心存疑虑。

另一位教师呢,却是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他的教学设计有检查预习、解读背景、品味诗情三个环节。课堂伊始,他采取指名学生一读而过、一说而过的方式,完成了对诗词的诵读和诗意的理解。当然,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尊重他们的课前预习本无可非议,但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是建立在交流检测的基础上的,应对教学预设做出适时调整,而不是这种无视学情的过高估计。学生们在预习中的困惑、对诗词中关键字词的理解,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一下交流,怎能仅凭一两个学生举手一读、一说就证明所有学生都会诵读、都已经理解了呢?尤其是这位执教者在后面花大量时间深抠背景,以及品味诗情环节的补充,如“天”和“日”都指皇帝,“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等等,都是为了将教师所谓的“深刻、独特”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如此“催熟”,学生昏昏然不知所以。这样的教学,诵读诗句、理解诗意的基本目标没有达成,品味诗情的过度解读又将学生引向了“深不可测的高空”,有拔苗助长之嫌。

第三位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自学质疑,交流解惑。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学生有疑惑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位教师及时点拨、提升。他的教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这样教学的:

1.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弄清诗意,适当批注,有疑惑的地方小组内互相交流。

(2)选择一位学生,从作者、背景、字意、诗意、朗读等方面进行挑战。

2.补充拓展,品味诗情。

(1)看看诗的题目,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题目中有“送林子方”,为什么诗中却没有一个“送”字呢?)

(2)其实,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两首,大家自由读读,想想刚才的问题,你有新的收获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出得西湖月尚残,

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

行了南山却北山。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3)如果你就是杨万里,此时此刻,你又想对林子方说些什么呢?

这位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点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了提升的平台。无论是“自学古诗,理解诗意”环节的质疑、交流、挑战,还是“补充拓展,品味诗情”环节,适时补充杨万里的另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他都让学生通过思考,跳一跳自己摘到“桃子”,都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建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思维被激活,学得兴趣盎然。

从上面列举的这三个课例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应考虑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如果让学生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哪些地方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是可以暂时不用去深究的,然后再采用薛法根老师的“三不教”法进行教学。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顺学而教,搭建提升台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自主的发展,潜力得到全面的挖掘,情感得到最大的丰富,语文素养获得明显的提升。

三、找寻“最佳路径”需要认可儿童创造的可能性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在这点上,草原的牧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你看,他们从不到草原割草回来喂养羊群,而是将它们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由觅食,这意味着既管理了羊群,又尊重了羊群的独立生命活动。其实我们的教学又未尝不是如此呢?儿童的学习主要还得依靠其自身的内驱力,我们的作用仅仅在于激发和引导。所以,我们要像牧民一样,成为引导、协助学生学习的“生命的牧者”,要学会“示弱”,学会“隐退”,甚至学会“隐身”,将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交流,收获成长的同时也收获学习的快乐。

教一年级的看图说话课,以前我总害怕学生编不出故事,会进行引导:“你们看,小蚂蚁划着小船要去哪儿?要去干什么呢?”学生顺着思路回答:“小蚂蚁划着小船要去外婆家看望外婆。”“小蚂蚁划着小船要去奶奶家送东西。”“小蚂蚁划着小船要去好朋友家找好朋友玩儿。”……这次,我不再牵着学生的思维走,而是给予学生更多时空,让他们天马行空展开想象,结果让我无比欣慰,一个个富有童心、童趣的想象将我深深吸引:

“小蚂蚁从电视上看到漂流很有意思,它就来到小河边找到一片树叶当筏子,然后顺着河水玩起了漂流。它玩得多开心呀!”

“小蚂蚁在小河边拍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小河里。小蚂蚁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忽然它想到一个好主意,找来一片树叶当小船,很快就划到河中间,捞起了皮球。”

“小蚂蚁和小田螺比赛跑步,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蚂蚁不会游泳,它急中生智,将河面上的一片树叶当成小船,又找了一根树枝当船桨,不一会儿就过了河。爱动脑筋的小蚂蚁最后取得了胜利。”

……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动手操作的空间、探究发现的机会。所以,再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我让他们自己带上苹果拦腰切一切,去发现苹果里的秘密;再读《水浒传》时,我让孩子们自己演一演课本剧,去亲身体验人物的性格特点;再议“如何交往”时,我让孩子们一头扎进“跳蚤市场”,在实践中收获着各种交往的

可能。

语文课上,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梦想,让他们自由地驰骋,于是这一条条路径,有宽有窄、有弯有直,每一条都是那么优雅自然、赏心悦目。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自由、尊重、信任的民主氛围中,悠然踏上了一条通往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当然,“最适合儿童”只是“最佳路径”所关注的一个方面,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不是唯一的,但语文的本质、儿童的发展是构成它灵魂的经度和纬度,在这样的几何框架下,我们便能够自由创造属于儿童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诗情生字儿童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斯诗私塾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生字变身
“六·一”——我们过年啦!
包袱
诗情空间的创造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