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乡贤》:一杯沉郁的苦艾酒

2014-12-01孙书文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乡贤细节人生

孙书文

李登建的《最后的乡贤》,是一本有着浓厚文化韵味的长篇散文体人物传记。《麓山寺碑》、《张猛龙碑》、《石门颂》、《张玄墓志》、《史晨碑》、《郑文公碑》、《二爨》……《左传》、《史记》、《阅微草堂笔记》……传主郭连贻所用心揣摩的字帖,他在不同时期所精读的书目,张列开来,便可以构成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经典的系列读本。这一文化传统,因传主所处的乡村背景,而变得更加氤氲淳厚。这部传记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深蕴于这文化传统之中的、浓郁“苦”味。有一种苦艾酒,是一种茴香味的烈酒,从植物中萃取,据说它是许多艺术大师的灵感源泉,海明威、毕加索、梵高、王尔德、德加等都是苦艾酒忠实的追求者,并为其创作过多幅知名作品。《最后的乡贤》正像是一杯浓郁的苦艾酒,饮之沉醉“上瘾”。李登建的文学作品中,充盈着这种醉人的苦味。沉郁的苦味,成为他作品的基调。

《最后的乡贤》“苦”得浓烈。这本长篇人物传记,写得大开大阖,曲折跌荡。“可惜这个孩子大半生郁郁不得志”(2页),郭连贻降生时碑楼村街上一位粗通占星术的老先生的话,成了他一生的谶语。少年的学徒工,青年的士兵,中年的乡村边缘人,老年的文化聚合者,生于1930年的郭连贻,几十年的经历与中国历史的起伏、更是与中国文化的命运紧密勾连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百年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缩影。读其传记,印象最深者,是作者精心叙写的传主身边的几次死亡:父亲郭念鑫,一个乡村的文化人,一个忠厚严谨的账房先生,在27岁上去世;强悍的祖母赵氏,因儿子的去世伤心、愧悔而亡;二弟郭铸贻当了军医,24岁患伊氏恶性脊椎瘤离开人世;1988年8月,女儿郭霞如她的祖父一样又是在27岁时去世;仅仅隔了两个月,三弟生病住院,英年早逝;又过了几个月,1989年秋天,是母亲去世。父亲的去世,给郭连贻留下一个多难、敏感的少年时光;二弟去世时,他正赶上“审干”这一命运的大转折,让他感受到人生的“诡谲莫测”(73页)。女儿“郭霞去世好长一段时间,郭连贻每天晚上都给她写一封信,拿到二门门口去烧。那信上写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166页)。才华横溢的三弟郭在贻的去世,从精神上彻底击垮了他。造化弄人,让人怀疑郭连贻家族是否有这样的早夭的基因?为何命运却又唯独放过了郭连贻。但受折磨的,却又是这长寿之人。多寿者必多苦,命运自有它的定数。“那些年,郭连贻生命里有多少不能承受的重!且不说肉体的不堪其苦,一大团一大团的雾霭塞满胸腔。郁闷、悲愤、忧愁、凄楚,酸、苦、辣、咸掺在一块儿,说不出是啥滋味,堵在心头,让人咽不下,吐不出。”命苦、心苦,写字“根本就是他能够活下去的支撑”(116页)。 梁邹平原,是李登建创造的一个精神故乡。《最后的乡贤》的意义不仅止于在铁匠、木匠之外,在工、农、商之外,再增添一个“士”,而是他在这一平原上创设了一个小庙,而这个小庙里供奉的箴言,便是“苦”字决。李登建所写的乡土,是“苦”味的乡土。他曾提及,自己的散文写的多是亲人、身边人、村里人,但这些作品他是不拿给他们看的,因为他把他们写得太苦。在《小时候我崇拜的一个人》中,他写的是自己的哥哥,一个乡村里的才子,因家庭贫穷被“骗”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离开乡村的机会一个个擦肩而过。哥哥“苦”在心里,哥哥头上的白发“灼痛”了作者。

《最后的乡贤》“苦”得细切。细节是作品的血肉。文学的力量往往从作品的骨缝里渗透出来。母亲托大伯给正在学徒的郭连贻带来了精心制作的柿饼:“阳光把柿肉‘烤成了牛肉的色泽,底部裹了一层白面一样的东西,那是夜霜的痕迹吗?郭连贻想,它吸取了日月的精华,才这样香甜。”(24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正在于吸收的天地精华,郭连贻的精气神也正在于这种滋养。在南京舅舅田纯玉家的经历,改变了郭连贻的一生。少年无知,他加入了国民党句容县突击队,这一经历带有双向性的影响:从近处说,他随着队伍起义,成为解放军的一员,开启了他生命中远离乡村、张扬的、光彩的一段经历;从远处看,这一段经历又成为他屈辱、多难人生的最终的根由。作品中有两个细节突显了这段经历的复杂性:一是舅舅田纯玉发现郭连贻要用中统的信封发家信,大光其火;二是他用蝇头小楷在起义登记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郭连贻“苦”味人生就在这些细节中突显出来。还有中年的郭连贻卖地瓜的细节。作者曾言细节对写作的重要性:“我不想把这部作品写成那种只是记述人物大体经历的所谓传记,而要竭力突出其思想性、文学性。我明白,这首先需要大量典型细节,仅凭道听途说远远不够。为此我做了半年多深入细致的采访,搜集了丰富的资料,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物的经历、内心、习好、个性,人物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造就这个人物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土壤。”(296页)李登建文学创作的魅力,也正体现在细节的创造上,人生的苦味,从这些细节中流溢出来。他的散文《握住父亲的手》,是一篇动人的书写父亲之作。原先是权威的、不能有丝毫撼动、一声吼便把儿子吓跑的家长,后来变成了苍凉的、整日枯坐的老人。其中的一个细节:“有一天我正在书房里写作,父亲颤颤巍巍走进来,在书架前撑住双拐,说:‘你写的书呢?给我本看。我从来没在老家讲过我写作的事,就连从事什么职业我也没正面对父亲说过,他是怎么了解我是作家的?我的书都是散文,写的多是真人真事,其中有几篇就写我父母,袒露了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可我不愿意父亲知道我对他们的这种感情,迟疑了一下”,我回答他:“你看不懂,休息去吧。”父亲没有坚持,但却立在我身后不肯离去。我开始发慌,我整个儿要崩溃,我急忙逃了出来。这是父亲住在我这里六七个冬天提出的唯一的要求,竟被我拒绝了!”散文的“眼”是父亲的手:“我离开座位从他身边走过的当儿,父亲干枯如柴的胳膊猛地扬起,在空中划了个弧,又缓缓落下”,这里写往昔与儿子“疏远”的父亲,临终前想攥一攥儿子的手,儿子却因没意识到而错过,当明白过来,已是阴阳两隔。“苦”意苦到作品的骨缝之中。

《最后的乡贤》“苦”得真诚。始终有一个“我”在作品里面,作者时不时要跳出来,揣摩传主的心思,与传主对话,与自己对话。《最后的乡贤》是一本散文体传记,它不同于一般的传记之处也在于其中有一个“我”在里面。写到郭的性格,李登建引用了谢肇淛《五杂俎》中一段描写凄清孤寂的陋室读书进入佳境的名句:“凄风苦雨之夜,拥寒灯读书,时闻纸窗外芭蕉淅沥作声,亦殊有致。此处理会得过,更无不堪情景。”这种幸福感,只有清心寡欲、平和内敛的人才享受得到(第197页)。这是写传主,也是在写自己。2013年的一本题为《叫一声老乡好沉重》的散文集收录了李登建的《千年乡路》,书名很能显出李登建对乡土的情思。他是在用心体验老乡们的“苦”。他曾为画家乍启典作传, “一生苦学,终成大器”,也突出了其“苦”的一面。李登建写梁邹平原,写其“苦”,正应了艾青的名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对乡亲的苦,不是观望,不是调侃,更不是高高在上、突显自己高士情怀的故作怜悯,而是把自己当作他们中间的一员。作者不是一个狂者,也不是一个狷者,而是一个仁者。仁者爱人,人恒爱之。写作者对每一个能进入自己眼中、透入心中、融入手中的人物,都是有感激之心的。作者对自己的传主,也能体会其心灵相通之处。郭连贻的丰富的、苦味深重的人生,为作者的“苦”的哲学提供了一个丰富、厚重的文本。《最后的乡贤》,“最后”二字,颇有挽歌的特色。韩少功的小说《青龙偃月刀》,是为剃头匠写下的一篇挽歌,也是中国传统中那份从容写下的一篇挽歌。李登建也曾写下了类似的一系列的手艺人。《最后的乡贤》不同之处,是从手艺中脱身出来,直接跃进于精神层面,把个人的思考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紧密结合。文末以省略号结尾,思考还在延续。“六十多年后,郭连贻回忆起这些时,是这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看得出他十分珍视这段记忆,因为这是他生命中一个天性自由张扬的阶段,至少是本真的他一个侧面。那么,后來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侧面慢慢不见了,是什么彻底磨掉了他身上的棱角?棱角被磨掉的过程是不是沾着血、和着泪,非常疼痛、痛苦?”(18页)李登建思考文人(书生)在乱世的命运,思考艺术与民间的关系,这些思考使得他的“苦”格外有嚼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并非悲观,亦非乐观,而是“实观”。

李登建写“苦”,是有其“苦”的哲学在里面的。世间造化,依的便是“苦”字决。佛家讲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于是这个世界才变成了“忍土”。佛家讲苦,基督教讲苦,中国民间的智慧也讲“苦”。 “苦”是人生的真味,人要悲剧性、命定性地走着“苦”的道路。他笔下的郭连贻不愿意学“聪明”人,而“宁肯默默无闻,宁肯用埋头苦读苦练的笨法子”(197页)。“是什么原因使得郭连贻如此这般?使这个大半生风刀霜剑,时乖命蹇,长期处于困厄逆境中,心理压抑久了,不敢对未来产生过高的憧憬,对世间人人向往的‘名利 没有多大的争逐的欲望,并不以错失结交上流人物的机缘而遗憾?还是被他视为高于一切的自尊,骨子里那从没缺失过的孤傲?”(197页)认“苦”,对艺术家的成长有着格外的力量。姜亮夫评价变革之前的郭连贻的字为“俗”:太像赵孟頫。书法的进境,即人人生的进境。由对“苦”的体认,改变了郭连贻的书法,也体认了他的人生境界。“苦”才能“涩”,“苦”营造不同的艺术境界。柳永与苏轼是同时代的词人,一个周游于歌舞场沉浸于烟花脂粉之中,一个一生跌宕、一路被贬到天涯海角的儋耳,于是一个写得音律谐婉,另一个则写尽了人生八苦、写出天高海阔,乐人生与苦人生,于是两人的境界自也有了不同。

李登建的文学创作充满了沉重感,充溢的是沉郁的“苦”味,这是他作品的基调,作品的特色,也是他作品的价值。而仅有从容的、轻快的文学,会是一个时代的遗憾。

(作者单位:山东师大文学院)

猜你喜欢

乡贤细节人生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人生中的某一天
细节取胜
南安乡贤再发力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