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2014-12-01杨龄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病机

杨龄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病机;中西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88-0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衰老显著相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AD 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以近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常为首发最明显症状,其情绪不稳,思维缓慢,对周围人较冷淡。到达重度时,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和失用及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阶段与年龄有着一定的联系,在65岁及以上的AD患者占人群中的54%,值得注意的是,在8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超过了50%[1]。而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已经成为一种对人民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2]。有调查显示,目前AD已经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2010年全球由AD造成的经济支出为6040亿美元,远高于人们治疗癌症和心脏病的经济支出[3]。

1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11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普遍认为AD为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征,已有研究提示[4-8],AD 可能由以下病因引起:①年龄增长;②家族史;③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与社会交流少;④低教育水平;⑤脑血管疾病史、头部创伤史、糖尿病、冠心病、愤怒情志。AD 通常起病隐匿,为进行性病程,逐渐加重,起病到死亡病程约 6~10 年,但也有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持续约 15 年以上。患者的年龄和家族史为最大致病危险因素。

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可能在AD的发生和进程中起一定作用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活动/代谢低下、神经元应激和损伤、炎症以及遗传等几方面的因素。其中大部分研究都着围绕着Aβ展开,Aβ是构成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目前已有大量证据显示该蛋白可能是AD重要的发病因子。1992年Hardy提出“淀粉蛋白级联假说(amyloid β-protein,Aβ)”,将Aβ正式定位在AD发病过程的中心和关键位置上。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与神经生物学系蔡艳研究认为:(1)AD时过量产生的Aβ最初可能来源于失营养神经突起中的轴突成分;(2)β-位点APP剪切酶-1(β-siteAPP cleavage enzyme-1,BACE-1)可能参与调节失营养性轴突产生过量Aβ;(3)神经元的代谢功能降低可能是引起BACE-1上调进而形成老年斑的上游机制之一[9]。此外,转基因技术已证实脑内Aβ的沉积能够诱导以磷酸化的tau蛋白为主要成分的NFT的形成[10]。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目前较多学者认为Aβ沉积是AD发病的中心环节。

12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121古代医家对AD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如《素问·王常政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忘。”《灵枢·大惑论》阐述了健忘的病因病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盖心肺虚而胃肠实,营卫留于下,则肾中之精气,不能时时上交于心,故健忘。隋代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代表,认为健忘属虚劳范畴,五劳六极均可出现健忘,在脏为心肾虚衰,在气血精津液为精血亏虚。唐·孙思邀认为虚劳可致健忘,“六极”之血极和精极,以及七伤为健忘发病之因,后者为其首倡。两宋时期对健忘病因病机的认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以《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为代表,认为心虚、肾虚、心劳、精极、血极、脉极皆令人健忘,而心虚(心阳虚及心气血亏虚)为最主要因素,且详细阐明健忘归因于心的机理。金元时期对健忘论述较少,承隋唐之说,多认为健忘常由精血亏耗所致。然该时期创痰浊致忘新说,对健忘病因病机进行了补充。危亦林认为痰迷心包,清窍被蒙,可致健忘,加味猪苓汤专为“痰迷心包,健忘失事,言语如凝”设,开健忘从痰论治之先河。朱丹溪亦云:“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明清时期对健忘病因病机的认识出现了2种不同的趋势:一为对历代认识的阐发、丰富和总结,如认为健忘与遗传因素有关,智慧生于心肾之交,对心肾之交的进一步分析等。一为接受西方医学脑主记忆的观点,结合中医对肾精和脑髓、心和神明、心和肾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发病学说—肾精髓脑学说。此学说再经后世发展,成为现代医家论述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的主要学说之一。

122现代中医对AD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家参照古人对健忘等病证的认识,结合自身经验,发展了老年性痴呆病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因虚致呆;②因痰致呆;③七情致呆;④其它:如禀赋不足、中毒、外伤、酗酒等。本病病机错综复杂,许多学者对此各抒己见,以颜德馨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痰癖阻窍是发病的关键,西医之“淀粉样蛋白沉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是痰癖的微观体现;周超凡、陈桂铭等学者则从中医理论出发,发展对健忘的认识,认为肾精亏虚是健忘发生的根本原因。更多学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认识。

2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21西医治疗由于 AD 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不同的神经递质系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活动,减轻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延缓痴呆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①增加脑内乙酰胆碱(Ach)浓度的药物,如他克林,安理申,艾斯能,加兰他敏等;②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代谢的药物(脑复康、都可喜、喜得镇);③抗氧化剂,如司来吉兰、维生素 E、褪黑素、银杏提取物;④免疫治疗[11],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通过延缓和清除脑组织中的 Aβ沉积,改善 AD 的临床症状;⑤雌激素替代治疗[12~13],研究显示其对绝经期女性治疗更为有效;⑥防止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药物;⑦其他治疗,包括针灸治疗[14]、心理治疗、社会干预等。但这些方法对 AD 的治疗非常有限,均不能阻止和逆转疾病的发展。因此,找出新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endprint

22中医治疗

221单味中药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周霞从中医经典古籍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有关健忘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经统计学处理,共得方剂296首,涉及药物217味,其中隋唐前32首,两宋时期121首,金元时期25首,明清时期118首。药物出现总频次为3767味次。分析高频药类分布规律及高频药物选用规律得:总3767味次中,补益药为2595味次,为6889%,非补益药1172味次,为3111%。补益药中补阴药为1298味次,为5008%,超过半数,益气药紧随其后。提示补益阴精是其重中之重,兼以益气温阳补血。非补益药中安神、清热、开窍药位居前三,且累积频率为5444%,其中清热药主要为清虚热之品。故补益之外,安神、清虚热、开窍为主要治疗手段。活血药和理气药居第四第五。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总排列,高频药物为远志、人参、茯苓、石菖蒲、山药、茯神、熟地、肉桂、炙甘草、麦门冬、五味子、牛膝、白术、生地、柏子仁、肉从蓉、天门冬。

222中药复方研究日本对古代名方如黄连解毒汤、当归芍药散、钩藤散、抑肝散、八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等古方均有研究,其中当归芍药散、钩藤散研究最多。国内对开心散进行研究者较多,主要集中在开心散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目前临床上分上。黑龙江张博、黄树明总结了开心散的主要作用机制:①改善行为学表现,提高记忆力;②影响 Aβ产生和分解;③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④保护神经元;⑤抗氧化;⑥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⑦调节脑内 NO 含量。中国医学科学院尚伟芬等用药理研究指导植化分离,寻找中药复方开心散有效部位(KXS),并说明KXS是开心散方剂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其益智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学习记忆的生理过程。

223针灸治疗研究针灸治疗AD具有肯定的疗效[15~16],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朱晶,国海东,邵水金对针灸治疗AD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主要为以下方面:①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②保护神经元;③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④调节海马蛋白激酶活性,改善细胞内信号通路;⑤抑制脑组织炎性反应;⑥调节异常蛋白质的水平;⑦上调自噬活性水平。但是针灸治疗AD中取穴不一,治疗方法多样,在临床治疗中针灸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一些生化指标差异并不能与动物实验疗效一样显著,需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选取更为特异的生化指标。

3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展望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AD已是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老年人死亡的第三大病因。由于AD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所以目前仍缺乏理想的药物。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大多是针对AD某一特定病理环节进行干预,只能尽量减轻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延缓痴呆的进一步发展,对AD的治疗很难取得满意效果,且有不良反应大、费用昂贵、社会经济负担大等不足。

中医药治疗AD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整体调理、综合施治的优点,且毒副作用少,适宜长期服用,同时在保健预防及调畅情志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中医药通过提高记忆力、影响 Aβ产生和分解、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保护神经元、抗氧化等多途径达到治疗AD的作用,相信随着对中医药治疗AD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医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A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的机制将会更加清晰,并能为临床治疗AD等神经退行性变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但目前中医药治疗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辨证分型还不够全面,不能客观地反映本病的证治规律,并且剂型种类较单一,阻碍了临床广泛应用等。在这些方面,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另外由于AD病理机制复杂,目前AD模型的设计尚不能完全模拟其症状和病理改变,且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药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一些生化指标差异并不显著,需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选取更为特异的生化指标。参考文献:

[1]闫国立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03

[2]刘爽,张玉莲,周震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0(30):1455-1457

[3]高丽霞,卢丽萍,汤亚男,等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6-18

[4]汪春运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治疗机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9,30(3):128-131

[5]陈会然,马立志,陈琛,等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特点及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2011,33(17):2665-2666

[6]闫国立,詹向红,李伟,等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03-1904

[7]曾凡,易旭,王鑫,等血管危险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6):335-339

[8]崔宇,吴群红,郝艳华,等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6):3000-3002

[9]蔡艳阿尔茨海默病脑内老年斑形成及机制探讨[D].中南大学,2010

[10]盛树力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79,290-309

[11]官志忠,齐晓岚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1):11-14

[12]Miller MM,Monjan AA,Buckholtz NS,et al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the potential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J].Ann N Y Acad Sci,2001,949(77):223-230

[13]刘睿婷,吕秋军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靶向药物研究进展[J].药学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报,2009,44(3):258-263

[14]包永欣,吕冠华针刺对痴呆小鼠记忆障碍和胆碱神经递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7):23-29

[15]郭小溪,金红姝,霍丽,等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08,28(2):140-144

[16]邓元江,梁伟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59-60

(收稿日期:2014-08-0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西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病机
脓毒血症的中医辨证及中西医结合治法
中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家照护概念的解析
琐琐葡萄多糖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
HSP70敲低对AD转基因果蝇的神经保护作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8例疗效观察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西医治疗及护理
燥邪致泻说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