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教学法

2014-12-01陈敏

文学教育 2014年12期

陈敏

内容摘要:语感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语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美读感染法 咬文嚼字法 语境品读法 切己体察法 媒体直觉法

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它在语文素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任务。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最多,教学分量最大,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最重,它在语文教育中居于重心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发智力的主要渠道。在语文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任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落实。阅读教学要完成培养阅读能力并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任务,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其中语感教学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语感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的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这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训练学生的语感,既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又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质,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一级生活实际技能等因素,都能通过语感表现出来,语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培养语感也是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感教学的具体方法有:

1.美读感染法。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样。所读的若是文言文,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一定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写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感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尤其是经典的文章,像朱自清的《绿》、《春》、《背影》,季羡林的《幽径悲剧》,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优美的散文,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语言的意蕴,读出作者的情感。

2.咬文嚼字法。对课文的特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品一品、评一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如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因为“敲”字以动衬静,更能突出夜之深、境之静。这段典故由此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可见一字之变不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更动了思想情感。再比如我们的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字斟句酌,力求每个用词都能达到明显的表达效果,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小草人格化,富有情感;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在一经意之间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惊喜的感觉。”“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这样的实例是举不完的,我只希望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逐渐的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品读出语言的妙处,品出作者的情感。

3.语境品读法。根据教学需要,结合上下文,从作者的身份、 地位、职业、思想、处境、心情及表达目的和写作背景,理解言语作品的具体含义、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我想这一点是每个教师都会做的一个教学流程,尤其分析到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如鲁迅的《故乡》,我们在学习它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明白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

只有明白了这已背景资料才能理解本篇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像这类的文章我们教者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查找资料和阅读相关作品的习惯,把相关知识链接起来,在动态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感,感悟内涵。

4.切己体察法。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人生经历,尤其是现代的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敏捷、兴趣广泛、对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学习课文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胆地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5.媒体直觉法。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被运用,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刺激学生反复地听、看与言语相关的录音、图片、视频、 电影等直观性的内容,以增强阅读理解的形象性,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感。比如在讲授舒乙的《都市精灵》,我们可以通过两组对比性很强的的图片展示:一幅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美好画面,另一幅则反映颠沛流离、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凄惨景象。这样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他们跟人类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我们必须保护他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社会。

这样直观的教学既让学生不觉得厌倦,又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更能强化他们的语感。

王尚文老师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余应源老师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作用方式。培养语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那么培养语感就是语文教学目的之所在。能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语感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无助于或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而且是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语感问题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学的每一时刻都要抓住语感,整个语文课都要围绕语感来运作。”总之,语感就象一束阳光,只有对学生的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才能增强它的光芒;只有进行了正确的导引才能让它有了方向,从而影响它的穿透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