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作品的创造历程及其特点
2014-12-01缪菁
缪菁
内容摘要:张翎是北美华文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作,自199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至今已有多部优秀作品诞生,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其作品细腻温婉,行文犹如涓涓细流,作品中总是洋溢着希望,不激昂不愤怒,不批判不控诉,总是温情收场,但却在字里行间透出沉重的思考。本文主要综述了张翎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总结了其作品的两大特点,即创作上的“越界”与语言上的“平衡美”。
关键词:华文文学 张翎 创作历程与特点
一.张翎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
我国的华文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华文文学作家因为所处年代的不同,作品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风格模式。张翎是北美华文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作,自199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至今已有多部优秀作品诞生,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搜索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期刊论文、报纸评论约有90余篇,硕士论文7篇。2010年她的小说《余震》被改编为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国内反响强烈,她也被更多的人们所熟知,引起了媒体的大量报导。相比于其他华文文学作家,张翎的作品在内容层面上,对于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予以自然流畅的跨越式书写,而在外部表现形式上,对于语言、修辞、叙事视角等方面亦将东、西方表达融合运用,这是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张翎的人生经历对于她后期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被诊断出患有恶性黑色素瘤而与病痛抗争的经历,让她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张翎系加拿大籍华裔女作家,祖籍浙江温州。1973年任温州郊区一所小学的代课教师,1976年在温州一座小工厂做车床工,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分配至北京煤炭部任翻译。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1988年获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英国文学硕士,1993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听力康复学硕士。现定居于加拿大多伦多,在一家医院的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张翎曾任加拿大中国笔会副会长。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最早发表于国内的作品是1991年载于《清明》的《梦里不知身是客》。自1998年1月,第一部长篇小说《望月——一个关于上海和多伦多的故事》(又名上海小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张翎开始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张翎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金山》,中短篇小说集有《尘世》、《盲约》、《雁过藻溪》、《余震》。其小说曾发表在《收获》、《十月》、《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江南》等各大文学期刊上。《交错的彼岸》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3)之后,中篇小说《羊》首次登上文学杂志《收获》的头条位置,引起文学界的普遍注目,并荣登中国小说家学会2003年度排行榜。同年,其散文《杂忆洗澡》获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5年4月,她凭借《望月》、《交错的彼岸》和《邮购新娘》三部小说,荣获首届加拿大“袁惠松”文学奖。同年下半年,张翎的中篇《雁过藻溪》登上文学杂志《十月》的头条,被《中篇小说月报》列为中国中篇小说榜首,并于2007年获第八届“十月文学奖”,其间2006年,小说《空巢》获得人民文学奖,张翎成为第一个获奖的海外华人。而2007年,张翎再次凭小说荣登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2008年获得《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度优秀小说奖。2009年,张翎新作《金山》,获得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并且成为唯一的评委会特别奖作品。同年,该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小说五佳”,并入选《中华读书报》“2009年度十佳图书”。张翎本人则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9年的年度作家”。随后,《金山》亮相于法兰克福书展,迅速进入各国最顶尖文学出版机构视野,荷兰AWbuna出版集团、企鹅集团的加拿大分公司、意大利著名出版机构Piemme、英国的大西洋出版社(Atlantic Books)以及法国的出版社Belfond等一线出版机构纷纷买下《金山》版权。2010年,《余震》被冯小刚导演改编为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国内反响强烈,她也被更多的人们所关注和熟知。
二.张翎作品的特点
张翎区别于众多华文作家的显著特点在于避开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峙,而是寻求跨越边界的对话与融合,这一点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焦点。饶芃子先生称张翎是“超越种族,超越原乡与异乡的藩篱,关注人类普遍生存状况的‘世界主义者。”[1]安徽大学的研究生李蓉在其毕业论文中亦指出“张翎超越了移民文学原有的狭小天地,进而上升为对生命价值和生存真义进行反思的高度。”[2]吴奕锜、陈涵平则通过对张翎作品《交错的彼岸》的结构分析,指出叙事结构对称性所体现的作者对平等文化取向的追求。张翎对“人类共性”的思考,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寻求”和“在路上”两种抽象定名。沈欢在分析《邮购新娘》时指出:“说到底,小说叙述的其实是一个接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寻找个人的归宿,寻找事业的成功,寻找精神的家园……”[3]刘云也指出“在路上”集中体现了张翎对于人生的认识,认为“虽然《望月》和《交错的彼岸》都是关于寻求的故事,但前者偏重的是对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形而下追求,而后者则更为注重对精神家园的形而上探索。”[4]
1.创作特点:越界
学界对张翎的创作特点概括为“越界”,最早见于饶芃子先生《新移民文学的崭新突破》一文,她用“越界”来概括张翎对新移民文学的开拓。此概念可以理解为:华文文学作家的作品频繁涉及故国与新土、原乡与异乡、历史与现实,彼此不断冲突、融合、交织。而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思想、情感描写和内在精神、文化的展示亦不断地穿越国界,表现出对共同人性的探寻与追求。此种“越界”,不仅在地域上跨越了中西的界限,同时在文化上表现出多向度的融合。饶芃子先生在此方面给予了张翎很高的评价,称“这种越界,标志着海外新移民文学已经告别了‘倾诉文学或‘控诉文学阶段,走向了一种‘心平气和的叙事,体现了海外华人作家的世界视野和开放心态,体现了他们在文学想象中建构新的文化身份的努力”。[1]徐学清在《论张翎小说》中也用“错位”与 “对话”来概括张翎混合交错的文化视角,并指出这一视角在艺术结构上表现为“空间变位”和“时间交错”,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以“民族性”来体现 “世界性”。同时,张翎自己也表示:“我努力寻找跨越文化、种族、地域的人类共性,在此前提下,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小说的场景是发生在中国还是海外,甚至小说的作者是居住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不重要了。但笔者认为“越界”这一概念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易产生误区,其运用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界限”这一概念可以是地理界限、时空界限,也可以是心理界限,甚至是道德界限。因此本文强调了“跨越”与“融合”这两个概念。endprint
目前学界有关张翎的研究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历史的书写方面,陈瑞琳在《风雨故人,交错彼岸》一文中充满诗情画意地评价道,“张翎写史,总有些不同寻常的心平气和,她从不控诉,更无显山露水的批判,至多是些怜惜,少许无奈,淡笔写来,却是丝丝震撼,把个时代的‘风云录纳在绣枕之上,看上去玲珑,囊里却惊涛骇浪,堪为女作家春秋史笔的奇韵”。作为女性作家,张翎也引起了研究者对于其女性书写和女性意识的关注。赵稀方在《历史、性别与海派美学》一文中专述了张翎的“性别立场”,称张翎有着充分的女性自觉,一直致力于女性命运的书写。徐学清则从女性意识角度指出了《雁过藻溪》中张翎对女性命运的关怀渗透着宗教式的慈悲,女性的剧烈和悲惨的牺牲从某种程度上被因果报应而化解。但是目前张翎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关注,这一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拓展。
2.语言特点:平衡美
对于张翎的语言特点的研究也是值得一提的,徐素萍对《尘世》语言的美有精妙的论述,统称之为“平衡美”,并从“平衡美”的独特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张翎与张爱玲的“行近神异”之处。她指出,“张翎和张爱玲都懂得平凡生命的乐趣,不同的是张爱玲在享受的瞬间领悟到生命的荒凉和不可理喻,而张翎却在平常生活里看到爱的光辉。如果张爱玲寻求的是冷酷和惊世骇俗,给人不平衡美的话,那么张翎追求的是半明半暗的调子,给人一种从容的平衡美。”2008年10月21~23日,“北美新移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会上惠州学院的颜敏博士将关注点置于了张翎小说的叙事策略,以“第三种空间”的美学建构与诗学定位,阐述其作品的新境界和新动向。新近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张翎作品中的婚恋现象,暨南大学姜平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张翎作品中的残缺的婚恋、温情的结局两大主题给予了诠释,他说:“张翎的特殊之处在于将感情的分分合合写得很淡定,隐隐的透出一种命运不可违的宿命感,宿命中又潜伏着生存的坚强。”[8]这与张翎坎坷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而这篇论文也体现出对于张翎作品的研究已经进入文本本身,对于其华文文学作家的身份予以了淡化。
三.结语
总之,张翎其作品细腻温婉,行文犹如涓涓细流,作品中总是洋溢着希望,不激昂不愤怒,不批判不控诉,总是温情收场,但却在字里行间透出沉重的思考。张翎的创作倾向于对人类共性的表达,文章风格很好地代表了90年代后华文文学创作较之以往的变化——关注的重心落在了传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融合上,呈现出不同国家之间对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表现出对于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她区别于众多华文作家的显著特点在于避开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峙,而是寻求跨越边界的对话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饶芃子、蒲若茜.新移民文学的崭新突破——评华人作家张翎“跨越边界”的小说创作[J].暨南大学学报,2004,(4).
[2]李蓉.张翎小说论[D].合肥:安徽大学文学院,2004.
[3]沈欢.丰富人性的日常书写——读张翎长篇《邮购新娘》[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4]刘云.爱的协奏曲——评张翎的《望月》[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3).
(作者介绍:兰州大学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在读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华人文学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