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氏女科传承脉络梳理及学术思想创新*

2014-12-01沈绍功韩学杰杨金生刘兴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沈氏中医药冠心病

沈绍功,沈 宁,韩学杰△,杨金生,刘兴方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北京10070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北京100027)

沈氏女科全称“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始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传承至今有20代逾600余年,其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于196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经国家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从此沈氏女科迁居京城,翻开新的篇章。沈氏女科讲究医德,崇尚疗效,沉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成为中医学界的一颗明珠。同时,沈氏女科的传承发展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2年,沈氏女科学术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3年,沈氏女科传承保护被列为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继续传承并保护沈氏女科必将对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学术特征

1.1 源远流长

沈氏女科一脉相承、延绵不断,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始,至今已传承600余年20代之久。第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为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沈氏女科首次进入官方名册。

1.2 系统全科

沈氏女科在600余年的传承中,不断总结提高,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学术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针对妇科病诊疗时“理、法、方、药”的运用就是其系统性的具体体现。

同时沈氏女科不仅诊治妇科病一端,而是不断完善与发挥,其行医范围比较广泛,以妇、内科为主,涉及外、儿、肿瘤、肛肠、皮科、骨科、五官各科,除了手法、手术之外,凡处方用药者均予诊治,拓展成为全科中医。

1.3 崇尚医德

沈氏祖辈们注重医德,效仿先哲,治愈一人,不收财礼,只在庄内植杏树一株,以示济世。堂前悬挂金字楹联,上联书“橘井甘泉分来申浦”,下联写“杏林春雨出自山庄”。当年“春雨山庄”杏树成林,气宇非凡,遂有“上海大场枸橘篱女科”之美称。沈氏女科第十七世传人沈心九注重医德,凡遇贫苦患者,非但分文不取,兼施药末以解其苦。其德艺双馨,有口皆碑,为沈氏女科树立了典范,并立下家训:“为医者要重视病情而轻视钱财”,“医家须有割股之心,视患者为亲人,视医技为根本”,“医无止境,精益求精”。

1.4 疗效显著

沈氏女科经20代的传承发扬,非但在调经、止带、不孕、不育以及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在中医全科上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体会,临床疗效显著。同时保存了祖传效方近50首,屡用屡效,患者纷至沓来,遍布大江南北。

1.5 与时俱进

沈氏女科在传承中不断吸收古今中医药发展成果来丰富自己,与时俱进。十八世后,不只局限于女性患者,内妇各科、男女患者均纳入了诊治范围。十九世传人沈绍功先生,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积极吸收西医药学研究成果,强调“中西医配合”,同时发扬沈氏女科学术思想,出版专著《沈绍功中医方略论》,提倡“从痰论治”,虚者“补气祛痰”,实者“痰瘀同治”,治法依证而立,随证而变。提出了“辨证序列方药诊治冠心病”和“冠心病宜从痰论治”,创建了“病证相配单元组合式分类辨证诊断法”。

1.6 广泛传播

1982年沈绍功担任第五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教研组长,至今共举办3届中医急诊研修班,10届高级中医讲习班,6届全国老中医经验传承班,3届沈氏女科学术经验专题讲习班。举办基层医师培训班25期,推广、普及沈氏女科的学术经验,倾囊相授,学员达数千人,颁发证书、嫡传弟子近50余名,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经过30年的教学生涯,为祖国各地培养了数以千计出色的中医临床人才。

2 重要价值

其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历史价值

沈氏女科延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医药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妇科乃至中医药的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沈氏女科的传承见证了我国中医药的兴衰史。

2.2 文化价值

沈氏女科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医德文化和养生文化底蕴尤为丰厚。沈氏历代医家尊崇医德为先的教诲,追求医德双馨,深受患者信赖。养生方面提出“养生先养神”,强调“谨和五味”、“起居有常”,通过妙用“药食同源”,意疗与艺疗相结合,以及养生功法来达到抗衰益寿和“治未病”的目的。

2.3 临床价值

沈氏女科崇尚疗效,一切从临床出发,通过600余年的行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掌握了可信的取效“绝技”,虽然绝非万能,但值得总结、完善、推广、发扬,以便启迪同仁,造福民众,利于患者。

2.4 社会价值

沈氏后代,代代为医,救死扶伤,同时以博大胸怀广收传人,并将沈氏女科家传之学和不传之秘编撰成册,出版传播,使得沈氏女科的辐射范围逐年扩大,受益人群逐年递增,不仅为中医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也为更多的患者减轻了痛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已在北京、深圳、包头、沈阳、石家庄、鹤岗等9个省市设立了10家沈绍功学术思想基层推广示范网点,遍布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使沈氏女科扎根广大基层并开花结果,夯实了传承的社会基础,为中医药传承发展、为缓解老百姓长途跋涉进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项活动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并受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3 传承脉络

3.1 沈氏世医传承脉络

一世沈庻崇尚“不为良相为良医”的信条,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在浙江东阳悬壶业医,善治女科诸疾且通晓内科,著有《女科抉微》、《内科证治》等医籍,成为上海沈氏女科的开山鼻祖。嗣后,上海沈氏女科世代相传,延绵不断。

图1 沈氏女科学术传承脉络图

十四世孙字辈,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率沈氏族支迁居申浦(上海市前身),在北郊大场镇置地筑宅,名曰“春雨山庄”,周边植以枸橘爬藤为篱墙。以疗效出众,患者络绎不绝,迩遐闻名。并建宗族祠堂,诸子排辈列序:“孙曾元来宗功永保,仁义忠信天爵咸尊”,定名“崇厚堂”,祖业辉辉,沈氏女科进入鼎盛时期。

1931年淞沪抗战爆发,大场遭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使“春雨山庄”毁于战火,珍贵医业、传世医籍皆遭佚失。沈氏女科第十七世传人沈复来,号心九先生(来字辈),遂携妻子金氏及子女痛别故里,迁居上海城区,在现今的静安区成都北路置宅定居,悬壶业医,决心重振祖业,并组织创立“神州医学会”。心九先生勤奋刻苦,天赋敏捷,老而弥笃,又善广交医友,重情厚谊,时与沪上名医秦伯未、唐亮臣等交往笃深,时常相聚,甚至赴上海近郊南翔古漪园切磋医道,吟诗作词,医文并茂。仅仅数年间,沈氏女科竟在心九先生一辈中重振雄风,求医者纷至沓来。心九先生一生行医50余载,给后辈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后因积劳成疾,于1950年谢世。他一生忙于诊务,未及著书立说,但面授口述留下众多十分珍贵又独具特色的沈氏女科临证“诀窍”。

十八世沈宗麒号祥之,系心九先生长子,遵循家规“传子不传婿”,由持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不当律师而侍奉父亲,悬壶济世。由于文学底蕴丰厚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领悟了沈氏女科的临证真谛,师从3年即能独立应诊,且疗效卓著,深得患者好评。当时患者中流传“小沈医师医道不小”的美誉。作为沈氏十八世女科传人,他一生兢兢业业,惟以患者为上,有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解放前为反对国民党反动当局取缔中医的错误政策,联络同仁,积极抵制,是非分明,态度坚决。解放后为响应政府发扬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西医结合的号召,踊跃参加西医进修班,以“中西医结合,洋为中用”为原则,不断积极完善并深化中医学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科学态度,升华中医理论水平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曾经创办第八联合诊所。行医60余载,在调经、止带、不孕、不育以及妇女内科疑难杂症上均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体会,继承完善了沈氏女科效方近50首。其一生恪守沈氏女科家训,实为我辈之楷模。

十九世沈绍功(1939-),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沈绍功精于临证,勤于笔耕,共编专著近20部,撰写论文近百篇。他立志继承祖业,传承医道,重视发扬创新。其《中医方略论》专著在其父珍贵效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近半个世纪的业医经验,在医理、临证、方药3个主体里阐述中医之道,总结临证之得,发挥医疗之新,洋洋70余万字,为上海沈氏女科首次留下文字记载,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著作奖。编撰出版的《上海沈氏女科全科临证方略》,全面整理和系统地总结了沈氏女科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并进行了完善和发挥,增加了中医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方面的内容,保持了沈氏女科的完整性和实践性。2012年,“沈绍功教授单元式组合辨证论治法的理论与创新研究”被列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沈绍功行医50年,在学术上追求创新,事业上追求精品,成果上追求效益,学风上追求实干,处事上追求真诚,其格言是“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他的座右铭为“全身心地投入,一切为了患者的康复,一切为了民众的保健”,被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赞誉为“深得患者信赖的临床医学家”,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誉为“中医临床家”。

十九世沈依功,男,196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始终坚持参与临床一线工作,在心脑血管病、妇科病、糖尿病、胃肠病、肾病等方面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在40余年的行医历程中,一方面传承上海沈氏女科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努力继承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富于发扬创新精神。他临证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突出整体观念和生克制化特色;反对将疾病拘泥于简单分型归类,设定专方,生搬硬套,采用对号入座的机械操作;认为“中药西用”绝非中医辨证论治,亦不符合中西医结合宗旨,应予否定;积极提倡“洋为中用”、“西为中用”,吸纳现代医学先进科技理论和检测手段,为中医辨证、诊断、治疗、推断疾病预后等提供依据和服务,为加速中医现代化积极创造条件。在其《心血管病名医验案集》里,对中医心病治法精辟地归结为补益心气、滋养心阴、振奋心阳、祛痰化浊、活血化瘀、理气散寒6法,并以验案引证其说。

二十世沈宁(1970-),号永宁,沈绍功之子,199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执业医师和执业药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沈绍功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沈氏女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之一。代表性著作《沈氏女科六百年养生秘诀》,讲述了沈氏女科的养生精华,弘扬完善、创新提升了沈氏女科养生保健家学。主编《战胜糖尿病》、同仁堂《蔬菜养生事典》和其他任副主编及编委的著作2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擅长中医妇科、中医内科。收徒白伟超、范竹萍2人。

二十世沈劼,号永劼,沈依功之子,自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已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证书及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资格,临证10余载。

3.2 沈氏门人传承脉络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沈绍功抛弃门户偏见,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规,通过家族传承、硕博培养和师带徒相结合等形式大力培养传承人才,打造沈氏女科流派人才群体,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传、帮、带”的合理人才梯队,扩大流派辐射影响,使有600年历史的沈氏女科在祖国大江南北皆有传薪火种,为更多的百姓提供健康服务。传承人中现有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11人,硕士4人,另有本科学历传承人10余人,成为沈氏女科的中坚力量。同时传承人中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的博士和硕士构成了沈氏女科的后备人才队伍,这些高学历人才将为沈氏女科的进一步传承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3.2.1 学术经验继承人 2002年,沈绍功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沈宁、韩学杰被指定为学术经验继承人,沈氏女科世代由民间传承,首次被政府承认,列入官方名册,首传异姓传人。

3.2.2 硕博培养 1992年起沈绍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培养硕士高峰、韩学杰、张页3人,博士韩学杰1人。

3.2.3 师徒传授 沈绍功全国收徒30位(沈宁、韩学杰、杨金生、张印生、罗增刚、高峰、李成卫、连智华、丁京生、贾海骅、张治国、王蕾、杜文明、王学谦、孙占山、谷瑞华、谷继顺、杨雁群、贾自允、王再贤、崔叶敏、汪贵和、王敬忠、辛春艳、宋永江、郝民礼、李海玉、王雪茜、王玮、刘兴方),并扩展学术思想传承示范基地,遍及包头、沈阳、北京、石家庄、鹤岗、霸州、长春、山东等地共8处。

4 学术创新

沈绍功扩充诊治范围,不但治疗妇科疾病,而且男女老幼患者全可诊治,除手法、手术外遍及临床各科,使沈氏女科成为全科中医。同时开枝散叶,既传承又扩展,既培养后继人才,又创新学术观点,使沈氏女科在北京更加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色,更有可靠的疗效,为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疗效的提高贡献了力量。

4.1 提出“辨证序列方药诊治冠心病”和“冠心病宜从痰论治”的新思路

在担任全国中医胸痹(冠心病)急症协作组组长时,总结了70年代以来中医药诊治冠心病的经验和不足,提出病名规范化、辨证实用化、证候计量化、治疗系列化和实验同步化,强调辨证序列、整体方案、从痰论治和分辨虚实,从而开辟了一条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

4.1.1 提倡病名规范化 中医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以往笼统地命名为“厥心痛”、“真心痛”、“心痛”、“胸痹”等,没有统一的病名。1986年沈绍功首次以《金匮要略》为准,把冠心病病名一一与西医病名对应为:胸痹病(冠心病)、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胸痹心衰(冠心病心力衰竭)、胸痹心厥(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这套冠心病规范化的中医创新病名,被收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3年3月编印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的“中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中,以医政(1990)13号文下发,自1990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院中施行。经过临床多年的验证,切实可行,已被中医药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所采纳,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学科的交流。主编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4年度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一等奖。作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先驱之一,于2004年荣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从事标准化工作20年以上工作者”荣誉称号。

4.1.2 创建了“病证相配单元组合式分类辨证诊断法” 即将冠心病的中医证类分成6个单元,即“心气虚损”、“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痰浊闭塞”、“心血瘀阻”、“寒凝气滞”。根据临证实际加以单元组合更切合实际,达到“辨证准”的目的,并针对不同的证类进行治疗。

4.1.3 大力提倡冠心病从痰论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空气环境的日渐污染,使冠心病的中医证候谱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证类已较少见,而痰浊闭塞证类却大量增加。其立法应当从“补气活血”转到“补气祛痰”,从“理气活血”转到“痰瘀同治”上来,从传统方剂入手,首创了温胆汤合三参饮化裁组方。由于切中临床证类,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收到明显的效果。

4.2 提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思路,即从传统的“养阴清热”法则转换到“补气养阴”上来。在长期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经临床仔细观察发现2型糖尿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而以气短乏力,心悸消瘦为主症,且苔多薄白、质淡、脉象沉细而弱。中医证候分类属“气阴两虚”,故创制了补气为主、养阴为辅、气阴双补的立方原则,创建了补气为主,重用生芪,养阴为辅,配用生地,气阴双补的“降糖甲片”方剂,在治疗上收到很好的效果,在5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过程中,总有效率达89.8%。1979年编写《糖尿病知识问答》,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4.3 提出肿瘤病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保护胃气为先”的理论依据。肿瘤病治疗主张遵循肿瘤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配合的三大防治原则。通过调整肾的阴阳,扶助脾胃正气,采取药物药膳、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的综合疗法,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病人自身抗癌机能,既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又有效控制和消除癌细胞,争取做到“人瘤同在,人在瘤消”,从而达到扶正以祛邪的治疗目的。保护胃气首先振奋食欲,分两类:舌苔腻者投芳香护胃,以温胆汤、保和丸为主方;舌苔薄者投养阴护胃,以养胃汤为主方,同时提出药疗与食疗、意疗、体疗互相配合的综合方案。这些新思路、新方法突破了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不顾胃纳,一味投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传统框框,创制了“平瘤建功散”新方,而且提倡药疗与食疗、意疗、体疗互相配合的综合方案,明显缓解了患者症状,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存质量,减轻了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其间,主笔的科研论文“猪苓多糖治疗原发性肺癌116例扶正作用的临床观察”,获1981年度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4.4 提出中西医配合,发挥中医药治疗急症的特色和优势,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准则,开展中医诊治急性高热、脑中风、冠心病、急性痛证以及急性中毒等疾病的科研工作。20世纪80年代任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期间,组织急诊科制订并印制了《广安门医院单病种中医急症诊疗常规》。自制“清解合剂”、“温解合剂”、“清暑合剂”、“复方地丁注射液”、“石韦注射液”等近20种医院内部制剂,使中医急症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1987年,论文“心痛气雾剂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及《中国医药学报》首届优秀论文三等奖,1989年收入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第4期。

经过50年的临床磨练,沈绍功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在学术上不断突破和升华,既传承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又充分吸取沈氏女科的宝贵经验并进行不断创新,总结创新了24条学术观点:(1)“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对中医药相信不够,要迷信;热爱不够,要酷爱”。“原生态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要准,论治应活”;(2)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其中舌诊最为客观,可以“一锤定音”,但要简化才能实用。三指切脉是中医学的标志,不可丢。脉诊宜粗不宜细,要分清8种主脉和18种兼脉。舌脉是中医的金标准,要放在首位;(3)问诊主要是两口,上口问食欲,下口问两便;(4)中医把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外感病分清风寒、风热,内伤病抓住虚证、实证;(5)舌脉、寒热、咳痰、汗痛4个指标可以辨别风寒、风热;(6)外感病活治有4: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注意透表,重视分利,强调扶正;(7)实证应当采用淫、痰、饮、湿、滞、瘀、食、虫8大纲目,尤以淫、痰、瘀、滞4纲为主;(8)内伤实证活治当痰瘀同治,以温胆汤为主方,注意“有痰必致瘀”、“有瘀必夹痰”;(9)内伤虚证应当采用切合临证的“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阴阳气血4个基本虚证和五脏定位证共9个单元加以临证组合,便于舍繁从简,比较精当,又切合临证辨清虚证;(10)内伤虚证活治: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二仙汤”随证活用;(11)注意间治取效,处理虚实夹杂宜先祛邪,后补虚,祛邪时不伤正,补虚时不恋邪;(12)注意补而不滞,防止虚不受补,重视反佐,注意引经,升清降浊;(13)调经分期论治,经前调气,经期调血,平时调肾;(14)带下病辨虚实,按色论治,重用三子(蛇床子、地肤子、葶苈子);(15)不孕4法调治:调肾、和营、开郁、祛痰;(16)不育不可一味壮阳耗精,建十二味种子方;(17)保胎脾肾两本同治,创十二味保胎方;(18)乳腺增生、附件囊肿、子宫肌瘤其均应调肾,注意引经;(19)冠心病提倡从痰论治;(20)脑中风治重豁痰醒神,巧配化瘀通腑;(21)糖尿病补气为主,养阴为辅,重用参芪;(22)肺系病有咳喘痰炎热5个主症,首要祛痰;(23)关节炎分虚实,虚者补肝肾,用独活寄生汤;实者祛风湿,创茵陈四逆散;(24)癌症难治并非不治,应先开胃口,后调阴阳。

[1]韩学杰,李成卫.沈绍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2]沈绍功.沈绍功中医方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沈氏中医药冠心病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历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浅析汉阴《沈氏家训》的文化内蕴与当代启示
等候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