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声律和对仗研究
2014-12-01张殿林
张殿林
内容摘要: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从形式上来看,常见的近体诗就是绝句和律诗。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懂得近体诗的特点和要求,因为它是光彩夺目的古典诗词中的瑰宝。
关键词:近体诗 声律 对仗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从形式上来看,常见的近体诗就是绝句和律诗;而《诗经》《楚辞》《汉乐府》,汉“五言诗”和我们刚刚学过的《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江花月夜》以及我们所熟悉的《行路难》《石壕吏》《登幽州台歌》等都是古体诗。关于近体诗有这样一首歌诀:
格律诗,有规定,主要内容要记清:
四句为绝八为律,更长就叫排律名。
首句入韵可自由,双句末尾定押韵。
中间各联要对仗,词类力求对工整。
讲平仄,不含混,不讲平仄不好听。
一联平仄要对立,一句平仄交替行。
出句对句定要粘,各句不能犯孤平。
规矩严,不易学,青年之中不倡行。
学民歌,写新诗,优秀传统要继承。
一切形式为我用,唱出时代新精神。
近体诗是南朝齐梁以来,诗的声律越来越讲究的产物,唐朝初年初步形成,盛唐时期成为全盛。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的框框就多了。粗分只有两体,律律和绝句,律诗一首八句,绝句一首四句;因为一句可以是五个字,也可以是七个字,所以细分有四体,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此外有五言排律不限八句,通篇对偶(末联例外),作的人不多。一般押平声韵,隔句一韵(首句例外);平声三十韵,不许通用。语句要合律;所谓合律,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单位(后一个是重点),平仄要变化,如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句要是平平仄仄平(非重点字可以通融);不这样就是不合音律。照一般习惯,律诗中间两句要对偶,成为两副对联,其他各句(包括绝句的四句)以不对偶为常,对偶为变。变得最多得是律诗和绝句通篇对偶,以及律诗通篇不对偶。前者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后者如: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闻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唐人写近体诗,一般是照规矩作,并且时间越靠后,要求越严格。这从写的方面看是又不能不承认是收获很多。所谓多包括两种意。一是至少从声音美方面看,近体诗确是远远超过了古体诗。
唐朝以后,近体诗的气运还没有消减。例如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好像到了宋朝,诗已经被词挤到次等地位。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宋朝的词人也大量地写诗,而且出了不少的诗人,如王安石、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宋朝以后,文人习惯作近体诗的风气还是一直没有消减,如元明清各朝的文人不只都作,而且出了不少大家;甚至到“五四”以后,白话文已经取代文言,有些人深有所感的时候,如鲁迅先生,还免不了要写“惯于长夜过春时”的七律。
我国古典诗歌文学形式,种类很多,但总的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两大类。规矩很严格的诗歌是“格律诗”,一切非格律诗是“古体诗”。不过,格律诗这名称是我们当代人取的,古人并不这么叫。唐人把“格律诗”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把“古体诗”叫“古风”。这是因为,“格律诗”形成于唐代;唐代以前的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格律的束缚。现在,人们习惯把“近体诗”或“今体诗”叫做“格律诗”了。
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一共四联。开头两句叫“第一联”,又叫“首联”;第三四句叫“第二联”,又叫“颈联”;第五六句叫“第三联”,又叫“颈联”;第七八句叫“第四联”又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除第一联和第四联以外,中间的两联要求对仗,即出句和对句应成为一副对联。也有极少数律诗,中间两联有一联不对仗甚至两联都不对仗的。
对仗又叫对偶,就是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的词性要相同,语法结构要相似。拿词性来说,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等等。不但词性要相对,词组的结构也要相对,如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等等。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懂得近体诗的特点和要求,因为它是光彩夺目古典诗词中的瑰宝。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钢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