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2014-12-01赵政
赵政
内容摘要:对古文的研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翻译、背诵、应考的层面上,而应该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本文试着从阅读写作学的角度,以“炼字”、“炼句”为例,探讨如何实施有价值的古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锤炼
我们对古文的研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翻译、背诵、应考的层面上,而应该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否则实在是愧对祖先、浅薄于未来。笔者试着从阅读写作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实施有价值的古文教学。
一、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艺术化加工字词的方法即为炼字,亦称“炼词”。字词是磊筑语言大厦之砖石,如何驱遣方见高妙自见得写者之造诣深浅。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从一字一词研习开始挖掘古文学习价值是明智选择,是基础铺垫,志在必得。
一个“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字便涵盖全文之内容;一个王羲之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映带”便将“清流激湍”之动与兰亭之静浑然融合,境界全出……关键的字词往往是文眼、句眼,令人叹为观止,深感文字之妙。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里“无所”一词强调否定之意,表意强烈,流露对刘邦溢美之意;“龙虎”一词意即像龙虎模样,生动形象,渲染出刘邦天子之象。该文中不少词语固定下来,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等都成为成语流传下来,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不妨吟咏品味,灵活使用。
这仅仅是举出一例而已,卷轶浩繁的古文炼字典例实在比比皆是,无不成为研习之标本。学生只有长期地咬文嚼字,才能深觉其中味蕾,化之于表达之中。
二、炼句
这里所谓的炼句并非单指古文所指的炼字,而是侧重指锤炼句法,能够使表达者因着形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句型,晓畅、磅礴、意丰、情沛、辞美的连句构段。遍观高中学生所接触的古文造句之法几乎无不能在优秀的现代文中找到它们的影子,这实在是一处宝贵的矿藏。我们不妨引领学生一一挖掘玩味。
1.整散句
包括偶句、骈句、散句等,这几种句型往往交错使用,相得益彰,各尽其妙。
偶句即工整句,形式优美,便于铺排、对衬,读之琅琅上口。如《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一俯一扬,互为呼应,一大一盛互为衬托,情感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品之则大快朵颐。骈句即用韵的不十分讲究工整的偶句,而散句则相对自由得多。远如《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与《小石潭记》,近如《兰亭集序》《过秦论》等,均是骈散结合的名篇,无不气势非凡、酣畅淋漓。
2. 美化句
诸如用典、拟人、夸张、比兴、类比、反问等句,能够增强文学性、文化性,美化文章,更好地表现主旨。如贾谊的《过秦论·上篇》尾段,先以一组否定句排比铺陈陈涉之不足,在对比中暗示陈涉之弱小而秦灭亡之易,继之以散句行文发问,呈抑扬顿挫之笔势,慷慨陈词,震耳发聩,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再如司马迁于《报任安书》旁征博引、自比古人、自状其境,用尽典故、比喻、铺排之能事,感天动地。
且看一段选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谁在西风里带剑高歌?是谁在湘水边仰天长问?又是谁在汨罗里洗去悲恨满腔?烈马战车,吴戈兵甲,换不回战士们如注的鲜血;天暝云澹,深林层巅,挡不住苍茫欲雨的悲哀;湘水汤汤,泪罗汩汩,涤不去心头缠绕的九歌天问。”
作者起笔引用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的两句诗,借菊明志,暗赞屈原气节,继之以反问铺排速描屈原典型形象,再继之改为沉郁顿挫的陈述,步步追随,渲染出无限哀伤之情,夸饰出屈原满腔忧患,令人扼腕。“换”、“挡”、“涤”三个动词遥相呼应,力透纸背;“如注”、“欲雨”、“缠绕”三个修饰语道尽悲怆凄凉、无助无靠之切,字字珠玑。纵观选段则整散结合,气贯长虹,用语精炼,情感充沛。如果没有超强的炼字、炼句的工夫,断然不会达到如此境界!
当然除了炼字、炼句之外,还应该进一步炼篇、炼意等。总之,古文今用,以“炼”为上应当成为古文教学的追求。
(作者单位:四川省雅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