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大班数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水平的建议
2014-12-01王宁云王艳芝刘晶张超
王宁云+王艳芝+刘晶+张超
摘 要: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回应行为是否恰当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效果以及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词:大班幼儿;数学活动;言语回应行为;非言语回应行为
教师回应行为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与反应所做出的处理,以促进幼儿认识的发展的行为。教师的回应行为包括言语回应行为和非言语回应行为,属于师幼互动的一部分。数学活动对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要求比较高,活动本身的探索性强,并且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以机械识记为主,但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还没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才能适应幼儿不断变化的心理需要。
一、要慎用肯定、重复的回应方式
对于识记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用肯定、重复的话语来表明幼儿回答的正确性,在加深幼儿对知识的记忆性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而对于需要幼儿分析、推理的思维性问题,教师要谨慎地运用肯定重复的回应方式。肯定重复的回应方式并不能引起幼儿的强烈反应,也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因为幼儿虽然得到了肯定的回应,但只是明白自己回答正确了,却并不明白自己对在哪里,再遇到此类问题不知道是不是还应该用同样的方式思考。
二、表扬要具体
不同类型的表扬能引起幼儿不同的反应,过程取向的表扬更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积极反应。研究发现,努力争取表扬的幼儿会表现出更积极的自我认知、较高的任务满意度和积极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表扬幼儿时,要表扬幼儿回答的具体过程,如表扬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表扬他们回答问题时的认真态度,表扬他们想问题的独特性与创新性等,而不是简单地用“真棒”“真聪明”等赞扬幼儿。具体的表扬,会使幼儿对自己的回答更加清晰,也会明了自己的优点,对幼儿的激励作用更强,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对其他幼儿也起到榜样作用。
三、允许幼儿犯错,创造宽容融洽的气氛
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抽象逻辑思维还在不断发展,在数学活动中犯错也是再所难免的。当幼儿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打断幼儿或者否定幼儿的回答,更不能忽略幼儿。忽略、否定幼儿,会让幼儿产生教师不关心、不在意自己的感觉,降低幼儿的自信感,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并逐渐对数学活动失去兴趣。错误是一种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创造一种宽松融洽的学习气氛,让幼儿对错误进行讨论,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改正,这样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不要怕幼儿犯错,错误也是幼儿成长的机会。
四、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任务、经验,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需要教师结合实物、实景和教育经验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的回应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能使幼儿更深入地思考,让幼儿从数学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教师要多运用启发的方式,以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五、有意识地运用积极性的非言语回应行为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避免消极性的非言语回应行为。消极性的非言语回应行为是指教师的回应行为打断或者抑制了幼儿的思考,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如当幼儿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上来时,教师叉腰怒视幼儿。
美国的Wasserman指出,教师的任何一种应答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对幼儿的回应会在无意中鼓舞或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教师的非言语回应行为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反馈信息,幼儿可以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来获得有关信息,所以教师要尽量避免消极性的非言语回应行为,有意识地多运用积极性的非言语回应行为。例如:回应时尽量面带微笑;当幼儿思考问题陷入困境时,可以利用手势动作或者身体动作来提示幼儿;当幼儿回答不上来时,走近拥抱幼儿,安慰幼儿等。大班的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虽然比中班与小班的幼儿要强,但是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大班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还是不太强,单纯的言语回应会让幼儿觉得单调,也会容易走神。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言语回应的时候,伴随着非言语回应行为,能够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情感性的非言语回应行为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切感。
参考文献:
姚素慧.表扬对幼儿心理发展作用的辩证探究[J].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