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玄宗诗歌的诗史地位

2014-11-30沈文凡杨辰宇

关键词:玄宗帝王诗歌

沈文凡,杨辰宇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试论唐玄宗诗歌的诗史地位

沈文凡,杨辰宇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唐玄宗李隆基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作为帝王,唐玄宗的各项措施引领盛唐诗潮的到来;作为诗者,唐玄宗通过创作实践,无论诗歌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积极地影响了盛唐诗坛。其诗标志其对六朝绮靡诗风的彻底淡化,诗序体的发扬、杂言形式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体式,继古承新的艺术手法同样具有深刻意义。游宴赏乐、巡幸抒怀、送别赠答、军旅畋猎是唐玄宗诗歌重要题材,其中,巡幸抒怀诗境界阔大,感情真切,代表其诗歌的最高成就。综合来看,唐玄宗在诗史上的地位,值得重新审视。

盛唐诗人;李隆基;题材意蕴;地位影响

帝王如玄宗者,英断多艺,高才能诗,武功文略,盛世缔结。但目前研究,对其生平功过多有侧重,对其诗歌成就,却评断尚少。对玄宗诗歌的意蕴及价值探究更是鲜有专著,个别论见也多散见于各类杂论之中,如边塞诗探讨、游宴诗歌研究、帝王诗歌探讨等,但对其诗歌意蕴的统领性探讨尚无文章专论。也由此影响了对其诗歌本身价值意义上的回溯和深究,本文欲为引玉之砖,从其题材入手,逐步挖掘其价值意义。

一、唐玄宗诗歌题材的思想意蕴

在诗歌创作上,玄宗是一位值得推崇的“多艺”写手,无论题材、体式,均广有涉猎。玄宗现存70余首诗歌,就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游宴赏乐、巡幸抒怀、送别赠答、军旅畋猎等四大方向。(见文后附表)

(一)游宴赏乐

1.游宴诗

游宴重在一个“宴”字,“宴”作为帝王的礼仪活动之一,讲求其正式性、公开性,多在节日、集会上吟咏。现存玄宗70首诗中,此类诗歌占11首。

因唐玄宗之帝王身份,故此类诗歌多有宫廷应制性质,但和前代相比,作者注意将国家社稷、与民同乐的思想灌注其中,增强了当中的政治化色彩,而非简单的歌舞升平。如《千秋节宴》,此诗题序:“率题八韵,以示群臣。”可见玄宗对待诗词曲艺的积极态度。作者开篇点明节日名称,三到八句铺排出钟鼓馔玉、华章彩绘的节日盛幕,“绶镜”、“宴乡”揭示礼仪风俗。诗尾话锋一转,“深思一德事,小获万人康”,将一首粉饰礼乐的皇家附丽之诗拔高到修身理国的层次上来。此诗采用五言排律,正契合其本身的威仪性、公开性,在游宴诗中堪为代表。

《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均为宫廷正统的“排律”形式,三首基调相似,内容以烘托政治、宣扬礼乐为主,尤其《春晚》的序文,基本可看作玄宗理国的施政纲领。三首诗歌标榜玄宗在礼乐、军事、文教等方面的实绩,当中集“仙”殿改为集“贤”院之事更成为咏芳后代的经世美谈。

2.赏乐诗

游宴赏乐,二者虽有重合,但后者更重在一个“赏”字。朝政之外,赏景娱心之乐事人皆有之,玄宗亦然,馆亭台阁,山池石壁,皆是可赏可咏之物。

唐玄宗的赏乐诗或为摹景状物,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或申同悌之义,笃传手足亲情,或者举意抒怀,因物感生于民。赏景佳作如《同刘晃喜雨》、《春日出苑游瞩》和《春台望》等。《春日出苑游瞩》是诗人经历韦党之争、公主党之争后因功被立为太子时的作品,诗中充盈着作者踌躇满志、明朗舒畅的心绪。全诗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摹写了一幅雅致明丽的朗春图。

《春台望》为玄宗诗中的写景精品。诗人于融融的春光中,登临眺望,初莺红树,归雁绿洲,池下黄鹤,水映牵牛,可谓锦绣山川,尽收眼底。接着,作者追忆昔日汉宫,甘泉逶迤,五柞连延,周庐徼道,飞阁回轩,从而警醒自励“须念作劳居者逸,勿言我后焉能恤”!“何如俭陋卑茅室”则是他恤民尚俭的直接表白。最后,作者将思想拉回至现实,写景也由远及近,由“阳乌夕鸟”到“赏余回步”,诗末“还念中人罢百金”,可谓笔随心转,意脉跳跃,景致密丽变化,物象摇曳生姿。

《游兴庆宫作》是作者赏景乐游的同时,对于同悌之情的深深期许。如“所希覃率土,孝弟一同规”等。作者或夹叙夹议,或借景抒情,当中不乏写景佳句,如“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等。其序文中提到的“花萼相辉之楼”是玄宗建造为与兄弟们“崇友敦睦”的休闲之地,而玄宗“制大衾长枕,将与诸王共之”,更成为后世手足相处的典范。

要之,玄宗的游宴赏乐诗在其整个诗歌体系中比重很大,这不仅是其帝王生活的表达,更与其巩固政治、稳定社稷息息相关。游宴、赏乐,二者主题相近,但前者更加侧重“宴”字,故表达上更为宏观正式,内容上也多铺排场景,后者更侧重一个“赏”字,虽仍拘泥于皇宫院落间,但摹景状物,较为生动,也更与帝王的真实生活相关联。但二者因未脱离宫廷,与其他诗歌相比,台阁气息仍较重,境界也不够开阔。

(二)巡幸抒怀

唐帝王中,太宗此类诗歌创作最多,多于25首。玄宗次之,共计22首,近其现存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

唐玄宗在位期间,巡幸之地东至泰山,北达太原,西南至成都。在其巡幸诗里,最为出名的是巡幸并、潞和东封泰山的两组诗歌,共计10首。

《过王濬墓》是玄宗于开元十一年巡幸并、潞,路经西晋大将王濬墓,一时感怀所作的凭吊之作。全诗将王濬昔日的盖世功绩与今时的“孤坟此路傍”作鲜明对比,从而发出“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的浩然长叹。名将已去,“空馀荆棘”,作者在这沉邃的历史长河中感悟着人生起落的亘古意义。

别过王濬墓后,玄宗带着浩浩荡荡的人马行至太行山,在此留下了被后代评论家称道的《早登太行山中言志》。本诗为五言排律,对仗工整。开篇描绘了太行的晨兴景致:泉水尤冻,木带余霜,沟壑雾白,丹霞照亮。中篇,诗人关注到民生问题,对野老樵人“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末尾点题言志,表达了自己追慕先皇、广展仁义的信念和决心,可谓踌躇满志。《唐诗观澜集》评此诗曰:“寻常景,写得笔走风电。”[1]

告别太行,到达潞州,玄宗效仿衣锦还乡的刘邦,提录自己的“奋斗史”——《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上党即潞州,诗中“击浪三千”,“抟空九万”,“惊天地”,“蒙阴阳”,既为读者铺排开一片雄图豪景,这也是为君者方能展露的帝王之气。“问鼎气”、“拔山雄”,正呼应序文中“承历数”,“顺讴谣”,是作者自述的成长史、拼搏史,诗人“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让人联想刘邦还乡作《大风歌》,可见玄宗的鸿鹄之志。

到达并州,玄宗作《过晋阳宫》。缅想祖业,诗人居安思危,警勉自己“艰难安可忘”。途经雀鼠,玄宗作 《南出雀鼠谷答张说》。 诗中对谷中清雅景色附笔彩绘,“求音”、“难陈”体现其君臣同乐的酬唱诗趣。类似的还有《登蒲州逍遥楼》和《早度蒲津关》,后者的写景佳句备受名家推崇。明代王世贞就曾在语象、语境、语气、语致上大力赞赏过此诗。并言“虽使燕、许草创,沈、宋润色,亦不过此”[2]。

玄宗东封泰山,缅怀曾祖太宗伟业作《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诗中一“竭”一“惊”勾勒曾祖雄魂壮魄,“克敌”、“擒俘”精要概括战果,“顾惭”、“恭承”、“感慕”则表达自己对先圣的敬颂,但也因此自警自励,表达决心。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是玄宗自东岳而返,行至曲阜孔宅怀感而作,此诗也是《唐诗三百首》中惟一入选的帝王之作。沈德潜评曰:“孔子之道,从何处赞叹,故只就不遇立言,此即运意高处。”[3]可见此诗的文学功力。

此外,玄宗在位期间,多次往来二京,巡幸骊山、凤泉,其间亦创制不少佳作,如《经河上公庙》、《过老子庙》等。要之,与前文的宫廷宴游诗相比,巡幸抒怀诗在选材上较为广略,体物也更为精锐,境界雄浑阔大,感情流露真切。可以说代表玄宗成就的制高点正存于此类诗歌气蕴之中。

(三)送别赠答

中国古代就有 “折杨柳”式以诗代言的送别习惯,对于诗国圣朝的唐代,亲戚、挚友、同僚、情人间更以赠诗为荣,抒情答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文人,送别主题一时蔚为大观。而对于帝王身份的玄宗,将帅出征、使臣归国、官员赴任、老臣解甲,玄宗每有赋诗。而作为道教信徒的玄宗,道友归山,玄宗亦要赋诗赠别,十七首送别诗中,其赠别道友的就有八首。

1.臣吏

地方官吏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保障,玄宗深谙此道,故每有派任,必亲自审查。如《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题注:“帝自择廷臣为诸州刺史”,可见其慎重。诗云:“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恤茕且存老,抚弱复绥强。”全诗俨然皇帝对臣子颁布的圣谕,又如法令条文,农事、教育、修德、理政,面面俱到,可谓一篇诗体版的治国纲领。

对内守业,对外治边,对于边疆的治理,玄宗也悬之于心。《送张说巡边》、《饯王晙巡边》便是两首兼顾边塞特色的送别诗。《送张说》中作者以“端拱”、“垂裳”、“教义”等暗示自己“止戈为武”的怀民思想,“宝胄匡韩主,华宗辅汉王。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用历史上三位建功立德的张氏名人张良、张华、张衡来激励张说。“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四句豪爽不羁,铺陈出驻军将士的轩昂气势,有边塞诗的特征。与此类似,“风扬旌旆远”、“箭去亦飞书”同样以想象之词描绘出边疆战事的激烈和士气昂扬的军威。

在对外交往上,玄宗承续太宗以来的开明政策,多次接待外国使节,《送日本使》见于《全唐诗逸》,全诗言辞谆谆,既表现出天朝大国的泱泱气度,又适宜地点出“念余怀义远”的心理愿望。与此类似,《赐新罗王》中“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申明使臣对两国文化的传播促进,“诚矣”、“拥旄”表明两国交互的诚意。“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表明共睦友好的决心。

要之,上文的送别诗多以玄宗帝王身份而作,结构上多有雷同,末尾抒情多为宏观展望,主题严肃,是玄宗借送别之形式表达自己理国思想的统治需要。内容上多博古喻今,申明教义,从而稳固社稷,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2.道友

比较而言,玄宗送别道友的诗歌则较多个人化色彩。玄宗尚道,尤其开元后期,几近沉迷神仙方术,八仙传说之一的“张果老”和引帝游月的叶法善等均于这一时期出现。玄宗还多召名士进宫论道,所赋诗歌或描摹对灵符异技的好奇:“犹期传秘诀,来往候仙舆”(《送道士薛季昌还山》);或表达个人对仙界的向往:“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或表达对其的依恋不舍:“当迁洞府日,留念上京期”(《诗送玄静先生归广陵并序》)。

要之,此类诗歌在意境营造上多强调道教仙风道骨、灵异缥缈之特点,语言以道教术语产生陌生感,拉开与尘世的距离,情感上以独立的生命个体表达对道家仙术的崇敬向往,表面为送别道友,实际上表达自己欲效法修道高人,修身养性,以达益寿延年之心愿。

3.赠答

除了上述送别诗外,玄宗还有四首赠答诗歌。除《批答安禄山贺雪兼赐口号(题拟)》是玄宗以帝王身份对臣子进行批答赐诗外,其余三首皆与道友相关。为契合赠诗对象的身份及自身修生养性、怡然自省的尚道意旨,如诗中多处采用了术语,如“太乙”、“元君”,“宝照”等,体现其崇道之深。

(四)军旅畋猎

1.军旅诗

作为盛世帝王,玄宗同样重视边功,他在位期间,改革兵制,仓廪军马,英谋远略,恢复了唐初以来遭到毁坏的“丝绸之路”,重振大唐在西域各国的声威。《旋师喜捷》和《平胡》是他仅存的两首军旅题材之作。其《旋师喜捷》诗云:

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龙蛇开阵法,貔虎振军威。诈虏脑涂地,征夫血染衣。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

全诗热情洋溢,雄浑有力,将激烈、悲壮之战事融入豪迈诗风。风韵骨力,尽显盛唐气象。另一首《平胡》同样写边地捷报:

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全诗对军旅战事铺排得更为详细,气氛凝结壮阔。《资治通鉴》载太宗语:“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4]在巡幸抒怀的诗歌里,我们多次看到玄宗对前王的钦慕,在民族政策上也欲承袭太宗的“爱民如一”,故有“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等句,流露其“止戈为武”的思想。

要之,与曾祖太宗相比,玄宗军旅题材的诗歌占其整体比重颇少,内容上虽亦场面弘大,但与戎马倥偬半生的太宗相比,他的诗歌因缺乏实战经验而多著想象之词,如“龙蛇”二字就被重复喻比军阵之形,缺乏新意,磅礴气势上略输太宗的《饮马长城窟行》。

2.畋猎诗

除罢军旅,狩猎之作也是唐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不少帝王将相都曾“亲射虎,看孙郎”。据统计,唐代20位帝王之中有11位皇帝有狩猎活动的记录。例如唐太宗,就留下多首狩猎诗歌,以见其嗜猎成癖。秉承圣祖遗风,玄宗也不例外地多次参加过狩猎。但今仅存一首狩猎诗歌《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全诗以“弧矢”、“旌旗”铺排狩猎阵势。“一面”、“三驱”拟设人员配备。“暮云成雪”、“晓色开殿”、“皓然原隰”、“林野生变”勾勒出广阔山原的茫茫雪景与皑皑白雪的盈羸变化;“银獐”、“缟鹿”、“月兔”、“星狼”四句勾勒已然进行的猎杀活动,一“落”一“下”生动灵妙地点出狩猎活动的顺利,末句话锋一转,由狩猎联想到上天的眷顾,视其为“岁丰”的吉兆,故欣然感激。

玄宗的军旅畋猎诗,占其整体比重不足十分之一,但从中我们依然能体会到一种雄浑阔大的盛唐之风,而非江南小调的熹侬软语,初唐太宗首开边塞帝王诗风,玄宗无疑承延其志,扬盛唐鸿运气象。

(五)杂记

作为“英断多艺”“高才能诗”的帝王兼才子,除上述几大题材,诗人玄宗于生活中也常有感发,即兴结颂成诗。如其注意观俗问俗,曾作《观拔河俗戏》,抒发与民同乐的喜悦感受。《题梅妃画真》是玄宗悼念爱妃之作,主人公乃传说具有梅魂雪骨的江采萍,可惜安史一乱,如今“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怀人之思只能付诸于诗,倾之笔墨了。还有一首《续薛令之题壁》。诗中巧用“啄木”、“凤凰”暗喻对方,若“嫌苦寒”,则“任逐榆暖”。

《傀儡吟》曾被人认为是玄宗囚禁于西内甘露殿的自比之作,但目前有学者考证其实为梁锽之作而非玄宗。

《鹡鸰颂》乃玄宗书法代表作之一,唐窦臮《述书赋》云其:“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5]此外,陈尚君在《全唐诗补编》补录唐玄宗《题梵书》诗一首。

二、唐玄宗的诗坛地位和影响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通过上述剖析,可以看出,玄宗不仅是一位打造盛唐的帝王,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者,这就注定他对于盛唐诗坛有着对应其身份的双重影响。

(一)作为帝王的诗坛影响

作为盛唐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玄宗的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了诗国盛潮的到来。这在很多研究唐玄宗与盛唐诗坛关系的文章中有所阐释。如其将诗歌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宫廷集宴上将赋诗唱和作为常用交际礼仪等,分析详当,故本文不再赘述。

此外,作为文本留存下来的帝王诗歌中,很多序文曾记录下玄宗在多种场合下鼓励臣子作诗唱酬的举动,如《千秋节宴》序:“率题八韵,以示群臣。”“率”既表达玄宗自负诗华的傲气,又暗示自己抛砖引玉,鼓励臣下作诗应和;《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并序)》所言“咸可赋诗”亦是同衷。

由此可见,作为帝王的唐玄宗,一手铸造了开元盛世,又一手推动了诗国高潮,他的举措,他的引导,对盛唐诗坛功不可没。

(二)作为诗人的诗坛影响

玄宗对于盛唐诗坛既是引导者,也是实践者。作为诗人的唐玄宗,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无论在诗歌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积极地影响了盛唐诗坛。总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扬诗教传统,扭柔靡之风

殷璠《河岳英灵集》曾言:“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6]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宫体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但于目前研究,很多人强调太宗对六朝旖旎之风的扭转作用,却忽略了贞观时期柔靡的齐梁诗风影响尚存,武后、中宗时期,纤巧、谄媚之作已然泛起,这就让前期对宫体诗的改造陷入覆辙危机。此时,正是玄宗将政治化因素融入创作,亲身实践,真正复归“风骨”。

唐以前的梁陈宫体诗,视角主要以宫廷为中心,对象多为女性,描写“止乎衽席之间”,因承袭“永明体”的特点,诗歌创作多是外张内虚。至太宗,“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7],本已为改造宫体择取了方向,可惜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趣味所缚,其又陷入矛盾,为后来的旖旎覆辙之风留下隐患。

至盛唐玄宗,宫廷浮艳之风始断,这与其帝王身份推动的各项措施有关,更重要的是玄宗的“模范效应”和个人实践。如同是传统题材的宴游赏乐类诗歌,玄宗的三首《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却巧妙地配合政治事件,达到宣扬礼乐文教的政治目的。如 “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实则表达了 “便亿兆”、“静边陲”、“申严洁”、“修文教”的社稷期望。“俾予成百揆,垂拱问彝伦”(《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实则宣扬尊儒崇道的礼乐思想。更为明显的是 《集贤书院》中“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直接点出改“集仙殿”为“集贤院”的初衷,昭示玄宗隔断文学流弊的决心,使诗歌思想大于其审美形式,是对“诗言志”价值观的回归。

玄宗的很多诗歌,从题目即可判断其政治目的,如《饯王晙巡边》、《送张说巡边》等。当时的官吏重内轻外,作为君主的玄宗也深谙百官心理,为表达自己的一视同仁,甚至对地方使臣的重视,玄宗“普令和赠,为一时盛事”[8],从而达到稳定社稷基建的政治效果。

要之,唐玄宗的诗歌内容虽未绕出赏景、狩猎、出游、赐宴等系列,但其思想情感已然突围宫廷苑囿、流水觥觞,而上升到“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的理国高度上。与前代相比,玄宗诗歌的政治化,是对宫廷诗歌绮靡遗风的彻底转变。其意义正如葛晓音所说,开元应制诗,“它不仅是歌功颂德的虚文,而且是一种宣传政治改良的方式”[9]。帝王诗人的玄宗,无疑是当中的代表,其诗歌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诗序一体,散韵为一

所谓诗序合一,指在诗前有意识地配加序文,即“有意而为之”。现存玄宗诗中,此类诗序体共16首,占玄宗诗歌总数的五分之一还多,乃初盛唐诗序体诗歌创作之最。

在形式上,这些序文多为散言,而诗歌多为五律。内容上或点明赋诗原因,或阐明创作背景,多与诗歌遥相呼应,将其题旨一脉贯通。如《为赵法师别造精院过院赋诗并序》序文言:“秋九月,听政观风,存乎游息。退朝之后,历西上阳,入清虚院,……每经过其地,以怡神洗雪。进德修业,何必斋心累月,远在顺风。因而赋诗,用适其意云尔。”作诗之时间、地点、缘由一目了然。

有些序文不饰铺排,精短扼要。抓其诗魂,勾其经络。如《游兴庆宫作并序》:“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登勤政务本及花萼相辉之楼,所以观风俗而劝人,崇友于而敦睦。诗以言志,歌以永言。情发于衷,率题此什。”序文简短交代人物、地点,将铺排空间更多的留给诗歌。原诗内容夹叙夹议,用来蓄势言志的有十八句之多,尾句“所希覃率土,孝弟一同规”则回归序文“观风俗,崇友睦”,由此看出作者前方题序虽短,却也“有意为之”,与其诗歌简繁互补,详略相宜,与此相似的还有《千秋节宴并序》、《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并序》等。

此外,有些序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端午三殿宴群臣》,其序文两两对出,四六相间,有骈散结合之感,且节奏起伏顿挫,语言明丽酣畅,本身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类似的还有《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并序》等。

玄宗作为帝王,对诗序体的发掘虽无开创之功,却是真正大力践行之人,是盛唐一代此诗体创作的数量之最。上行下效,作为帝王表率,他对此诗体的直接参与和介入,无疑刺激大批诗人对此形式进行尝试,不少著名诗人均有类似留作,如“诗仙”李白。他的现存此类诗歌数量上位居盛唐诗人第二(13首),仅次于玄宗。中唐以后,柳宗元、韩愈、张籍、樊宗师等更不乏诗序体佳作留世,从中可见其影响之深。

3.长五律七言,杂各体之形

(1)诗歌形式

在诗歌形式上,玄宗对五言七律皆有涉猎,甚至大作诗序体,可见其创作承古续今,布局不泥一格。

通过对《全唐诗》卷三和《全唐诗补编》等文献的统计,玄宗诗歌多为五律,且排律居多,但也兼有五绝、七绝和七言律诗。在现存70余首诗歌中符合五言绝句形式的有 《潼关口号》、《续薛令之题壁》、《送胡真师还西山》、《批答安禄山》等四首;七言绝句的有《过大哥山池题石壁》、《题梅妃画真》二首,外加补录《题梵书》一首,共三首;七言律诗有《春日出苑游瞩》一首,《鶺鴒颂》则是四言的回归;此外还有古风若干首,如《过晋阳宫》等。

在玄宗的诗歌里,五言排律数量居多。如玄宗的《端午》诗就是五言六韵的排律,而《春晚》、《集贤书院》、《左丞相说右丞相璟》三首更是当中的排律代表。排律是当时宫廷之中比较正统的诗歌形式,玄宗的此类诗歌一般都为配合政治大事或是宣扬礼教仁义而作,故采取此形式正是呼应其内容,体现其严肃、正式、公开的主题性。这在之前的帝王诗中也有前例,故玄宗也是承祖而来,但难得可贵的是,玄宗并非完全拘泥于前人的“宫体”正律,而是重视对偶、排比的同时,间用散文句法,化凝重为灵动。如“野霁伊川绿,郊明巩树红”,以树红川绿明朗的颜色对比形象地烘托出云雨初霁的自然景象,给僵硬模式化的“宫体”排律以一缕清新气象。

另一首明显表现玄宗对排律变革的是巡幸诗歌《早度蒲津关》,同为排律,我们看到,玄宗却注意推陈出新,起承转合,一气无痕,对排律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一首《春台望》,是玄宗对杂言形式的实践。

暇景属三春,高台聊四望。目极千里际,山川一何壮。太华见重岩,终南分叠嶂。郊原纷绮错,参差多异状。佳气满通沟,迟步入绮楼。初莺一一鸣红树,归雁双双去绿洲。太液池中下黄鹤,昆明水上映牵牛。闻道汉家全盛日,别馆离宫趣非一。甘泉逶迤亘明光,五柞连延接未央。周庐徼道纵横转,飞阁回轩左右长。须念作劳居者逸,勿言我后焉能恤。为想雄豪壮柏梁,何如俭陋卑茅室。阳乌黯黯向山沉,夕鸟喧喧入上林。薄暮赏馀回步辇,还念中人罢百金。

本诗前十句为五言,从第十一句起至结尾却变作七言,使整首诗歌意脉未变,节奏却明显活泼、灵动起来。全诗视角进行多重转换,由远及近,虚实结合,且最妙处在于五、七言相杂,节奏跳跃。有学者曾经指出:“杂言形式是玄宗朝应制诗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样式。”[10]而玄宗此诗无疑是当中的代表之一。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这首《春台望》是“律化歌行”的一个范例。无论如何,这些都说明,玄宗作为帝王诗人对诗歌体裁的拓展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2)艺术手法

作为帝王诗人的成员之一,玄宗的许多艺术手法也承续前代。如多用典故,太宗的《赠萧瑀》历来被诗论家们认为是“用典”经典之一,玄宗承续曾祖,亦有佳作。据统计,全唐诗收录的63首诗中,运用典故的就占33首,如“眷言思公理,鉴梦想维良”便应用了殷高宗武丁梦兆在傅岩之野得到贤相的传说,“耕徐让畔空”利用了“舜耕历山”的典故等。

再如玄宗喜欢引古喻今,特别巧妙的是他的比拟手法,不仅能自比,如上文诗歌中自比汉祖作《大风歌》,还能类比他人,以表鼓励器重之心,最为代表的当如 《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中将张说、宋璟、源乾曜以子房仲子、二臣三杰作比,既表明对三人的信任,也抒发其尊儒崇礼的治国理想。另一首巧妙作比的是他在《送张说巡边》中,以辅佐汉王的张良、博物的张华及横溢文采的张衡等三位张氏杰出人物来比拟张说,这在上文也提到过,可谓匠心独运,既拉拢了臣心,又抒怀了期望,双关一语,精彩绝伦。

综上,玄宗对诗歌的政治化,彻底扭转了六朝唐初以来的绮靡之风;对诗序体的大力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宫体排律的改革创新,对杂言诗歌的勇敢尝试,大大丰富了帝王诗歌的题材,对当朝及后代诗人皆是重要的示范。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玄宗的诗坛地位和诗歌影响不容忽略,其诗作本身于诗歌史上的价值意义,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三、结 语

《唐诗品》云:“玄宗内智明朗,睿心疏畅,既新国步,遂拾词华。”[11]同太宗一样,身为帝王的玄宗一生笔耕不缀,也因此具有了君主兼诗者的双重身份。作为帝王,他的各项措施引领了诗国盛潮的到来,作为诗人,他的作品本身就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他在题材上涉猎广泛,形式上承旧布新。纵览玄宗一生,政治生涯毁誉参半,文学生涯却多有建功,其对六朝绮靡的彻底转变,杂言、诗序的实践引领,皆是其诗坛地位和诗坛影响的彰显。因资料积累有限,考略匮薄浅短之处,诚待方家指纠。

[1]陈伯海.唐诗汇评: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7.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 [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03.

[3]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7.

[4]白寿彝.中国通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

[5]严杰.颜真卿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9.

[6]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1.

[7]李寅生,褚为强.论唐太宗对宫体诗的改造[J].唐都学刊,2006(12):18-22.

[8]王世贞.艺苑卮言校注[M].罗仲鼎,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372.

[9]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28-329.

[10]谢凤杨.初盛唐应制诗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66-67.

[11]赵荣蔚.唐五代别集叙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82-83.

[责任编辑:孙艳红]

The Status of Tang Emperor Xuanzong in the Poetry History

SHEN Wen-fan,YANG Chen-yu
(School of Literatur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Tang emperor Xuanzong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ang Dynasty poetry.As an emperor,his measures lead the arrival of the poetry climax.As a poet,whether his poetry form or content,which also affect poetic circle actively.His poem politicize signs the new changes of the poetic style.He advocates the poetry with the preface and miscellaneous poems.All of these enrich the imperial poetry’s forms.His art skills are following the ancient for today.The feast and recreational poems,cruising poems,farewell poems,military and hunting poems are Emperor Xuanzong’s poesy’s main themes.Among them,cruising poems have vast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eal emotion.It means his poetry’s highest achievement.His status in the poetry history is worth us to review.

Tang Dynasty poet;Li Longji;material implication;position effect

I206.2

A

1007-5674(2014)01-0029-06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1.006

2013-11-1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13ZZ028);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11004);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102231)。

沈文凡(1960—),男,吉林和龙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日韩越古代文学比较研究;杨辰宇(1990—),女,内蒙古额尔古纳人,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五代文学。

附 唐玄宗诗歌题材分类表

猜你喜欢

玄宗帝王诗歌
诗歌不除外
走,去抓帝王蟹
狡黠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