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脾虚型腹泻疗效观察
2014-11-30刘凤环蔡厚田
刘凤环,蔡厚田
(山东省定陶县中医院,山东定陶274100)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一般为5% ~39%[1]。本病的发生,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为抗生素可破坏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从而引起腹泻[2]。现代医学对该病并无特效治疗手段,往往给予支持治疗和重建正常菌群-微生物制剂,但疗效不佳。我院近年来针对中医辨证为脾虚型AAD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取得了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AAD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7~68(41.5±11.2)岁;病程3~27(12.7±4.6)d;病情分级:轻度27例,中度19例。对照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11~73(40.8±9.6)岁;病程 5~31(13.5±5.1)d;病情分级:轻度30例,中度1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分级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AAD临床诊断标准[3];②符合中医脾胃虚弱证[4]证候诊断;③粪便培养未发现致病菌生长;④年龄≤80岁;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能够配合中药口服治疗。
1.3 排除标准 ①近期(3个月)有严重腹泻病史者;②过敏体质者;③抗生素以外因素引起腹泻者;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⑤严重全身感染或近期(4周内)有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者;⑥不能配合中药治疗或中途退出者;⑦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6001)口服,3次/d,2~3片/次。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方药组成:党参 30 g、白术 15 g、茯苓 15 g、炙甘草 6 g、扁豆 15 g、薏苡仁 30 g、莲子肉15 g、砂仁6 g、陈皮3 g、黄芪12 g、桔梗10 g、葛根12 g、藿香6 g。上述药物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2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证候疗效及患者大便溏泻、腹胀、食少、乏力4项主要症状改善时间。
1.6 疗效评价标准
1.6.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5]治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频率、性状恢复正常,理化检查无异常,厌氧菌或真菌培养阴性;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大便频率减少2/3,性状基本正常,厌氧菌或真菌培养显著减少;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大便频率、性状好转,厌氧菌或真菌培养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基本无变化甚至加重。
1.6.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6]依照中医证候判定,主症包括:①大便溏泻并夹有黏液;②食少纳差、乏力少神;③餐后腹部胀满,可加重腹泻。次症包括:①腹胀肠鸣;②腹部喜揉喜按;③面色萎黄无华;④舌质淡胖伴有齿痕,苔薄白;⑤脉细弱无力。上述所有症状均根据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主症分别记为 0,2,4,6 分,次症分别记为 0,1,2,3 分,舌脉只记为0(正常)、1(异常)分。治愈:证候积分减少≥95%,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证候积分减少≥70%但<95%,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但未消失;有效: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好转;无效:证候积分减少<30%,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027,P=0.028),见表1。
表1 2组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证候疗效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证候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215,P=0.031),见表2。
表2 2组治疗1个疗程后证候疗效比较 例(%)
2.3 症状改善时间 治疗组大便溏泻、腹胀、食少及乏力主要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主要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表3 2组主要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组别 n 大便溏泻 腹胀 食少 乏力治疗组46 3.18 ±1.21 5.27 ±0.85 8.27 ±2.13 10.21 ±2.65对照组 44 6.43 ±1.45 9.12 ±1.32 13.57 ±3.14 14.30 ±3.57 t-2.052 -3.154 -4.102 -4.172 P 0.037 0.023 0.018 0.016
3 讨 论
AAD又称伪膜性肠炎。在使用抗生素以前,伪膜性肠炎是罕见疾病。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抗生素,从此伪膜性肠炎成为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7]。现代研究证实[8],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抗生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唯一的致病菌,而伪膜性肠炎是梭状芽孢杆菌大量增多而引起的一种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已知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占正常人肠道菌群中的3%,可产生细胞毒素,病变是由细胞毒素引起的[9]。以往对于这种疾病采用万古霉素和甲硝唑(灭滴灵)为首选药物进行治疗,有20% ~25%患者可能复发,且万古霉素极易产生细菌的耐药性,亦见到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引起AAD的报道[10]。近年来有研究采用双杆菌制剂治疗AAD,临床总治愈率为83%,虽然与万古霉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临床不良反应明显降低,安全性得到提高[11]。本研究对照组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愈显率与证候疗效愈显率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ADD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认为其病因较多,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多个方面。这些病理因素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湿气泛滥,最终导致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为泄泻的主要原因,大小肠的分清别浊和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胃为泄泻之本,脾胃虚弱则水湿不能运化、健运失职,夹杂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而诱发泄泻。同时,在泄泻的发病及病理演变过程中,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相互影响,外湿伤脾,而脾伤又容易受到外湿损伤,二者之间互为因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参苓白术散是治疗脾虚湿泻的主要方剂,其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味而成。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山药、扁豆、苡仁、莲子肉补脾渗湿止泻;砂仁行气化湿,补而不滞;桔梗载药上行,开宣肺气,借肺之布津而养全身,并引药补肺以防肺虚。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加陈皮、藿香以增加行气消胀之力,加黄芪、葛根可增强益气止泻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12],参苓白术散可显著促进小肠中水分和氯离子的吸收,提示其可能增进肠道吸收功能;对于氯化钡所致肠管痉挛,本方可显著对抗之,对于肾上腺素所致肠管松弛,小剂量的参苓白术散可使其收缩幅度及张力均有所增强,而大剂量时则反使肠管抑制,导致收缩完全停止。
慢性泄泻是参苓白术散主要适应证,大多数文献报道其治疗效果均较好。如薛凤敏等[13]报道经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之脾虚泄泻者95例,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2周后,大便成形每天1次,显效57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53%。此外,还见部分患者之贫血倾向、低白蛋白、高球蛋白血症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均有所改善。另李洪莲[14]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脾虚腹泻42例,3 d内治愈33例,4 d内治愈36例。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AAD也有不错效果,如李娟[15]联合应用参苓白术散、整肠生治疗ADD,连续治疗5 d后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仅用整肠生治疗总有效率为63.2%。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及证候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主要症状(大便溏泻、腹胀、食少、乏力)的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显示参苓白术散对ADD的治疗机制不仅在于改善胃肠道功能,可能涉及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尽管现代医学对于中药复方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但仍未能完全阐明参苓白术散对众多胃肠道疾病的作用机制,且复方加减用药带来的药理变化也尚未阐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1]Dominguez-Bello MG,Blaser MJ,Ley RE,et al.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insights from high-through put sequencing[J].Gastroenterology,2011,140(6):1713 -1718
[2]杨雪妹,吴允孚.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诊治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4):312-314
[3]陈其奎.消化疾病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9-392
[4]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46-448
[5]陈建荣,郭锡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特征及预防控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9):124-125
[6]陈建荣,郭锡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3(16):662 -663
[7]楼淑瑾.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相关因素与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5(6):417 -418
[8]曹艳菊,张豫生,许连壮,等.微生态制剂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预防作用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21(1):205-206
[9]吴迪,沈可欣.危重患者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21(05):348-349
[10]李岩.抗生素相关性腹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7(13):92-95
[11]王隆,刘静.益生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5):564-565
[12]周光宾,张聘年.参苓白术散在治疗肺疾病过程肝功能损害和胃肠道不良反应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0):57-59
[13]薛凤敏,潘满立.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糖尿病泄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9):2386-2387
[14]李洪莲.参苓白术散配合饮食调理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泄泻42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6):477-478
[15]李娟.中医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