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对师生能力培养的推动
2014-11-29陈代雄
陈代雄
摘 要: 文章指出微课程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如何取舍知识突破重难点,有助于教师利用微课钻研教材进行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探究将微课融入课堂教学,以微课为载体,有效引发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表达等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微课程 课程开发 逻辑思维能力
笔者常年从事初二学生的地理毕业升学考试教学辅导工作。对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因材施教。恰逢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提出基于课程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认知规律,力推以知识点或能力为主题的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地理微课程课例评比,从而认识了解微课程的概念。
一
微课程是一块推动课堂改革的试金石。微课的制作,有利于促进教师挖掘学生常见的易错问题;分析如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曾经利用游戏体验的方式进行《等高线》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沙堆,用白纱线演示等高线的形成,最后学生截取不同等高线绘制成图。但准备过程繁琐,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强有力的监督,不然无法突出教学效果。而利用微课摄制《等高线》的活动过程,将一节课的活动时间压缩成5分钟的视频,导入课堂,在实验基础上,强化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推理判断不同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变化,从而解决等高线地形图不会辨读的问题。对教师而言,微课有助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微课的制作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精读文本,发现问题,考虑如何突出重点地将地理知识问题化。以疑激趣,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理事物的因果关联,最后尝试表达,阐述如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哪些课程可以实现微课程化,即便无法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结合QQ群、微信群,分享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使用,分享反思,及时修改不足。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将课堂问题微课程化,是为自己的教学反思找出路,找解决办法,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如部分学生对地球运动中的公转示意图的使用出现理解偏差等。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个微课题,引导学生读图,提出妙招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类似与课题研究,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然后确定哪些课程适合微课化。如面对知识化的内容时,诸如中国政区和中国地形,如果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知识,只是强化了形象思维,不属于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更不可能是抽象概括,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在毕业升学考试冲刺阶段,将《中国的地形》和《中国的气候》两个微课放置于百度云盘,让有需要的学生点击观看。有几个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主学习观看微课,对于中国的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有了一定认识。笔者在讲解视频知识时,主要是运用中国地形图对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把复杂的地形区等地理事象的个别要素加以识记;利用“假如中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对水汽和水能有何影响”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更强化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从而避免学生常常忽略地势特征,或混淆与地形特征的关联和区分。在讲解《中国的气候》时,通过三大火炉,避暑胜地的判断推理,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分析中国的地形对三大火炉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夏季中国最佳避暑胜地——青藏高原的判断;学生知道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但是夏季普遍高温的特点,还要结合白昼长短的问题,加以推理;冬天南北温差大,还与冬季风的影响有关。通过微课分析,进而引导学生综合判断中国气候的季节差异。笔者觉得通过微课可以引导学生综合,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为整体,从而锻炼和强化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进而强化其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二
以微课程为切入点,主要是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知识点化整为零,从微处入手,帮助后进学生攻破一个个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微课程对学生能力构建方面的意义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微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考虑在有限时间内精炼学科知识,才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夯实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将中国行政区划的《简称三字经》融入ppt,利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錄成小视频,紧凑简练地演示,突出《简称三字经》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组团”记忆简称和省区在行政区图上的相应位置形成立体思维,从而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对政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微课的制作应突出重难点知识,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如果学有不足,则可以利用微课程,在课余时间自己播放演示练习。只有将变被动学习化为主动思维,内化知识,了解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地理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思维。
其次,微课程更倾向于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和析图,解决地理问题。微课视频有别于课堂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讲解演示。因此,在微课制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读图中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及地理要素间联系的来龙去脉,以疑激趣,利用问题思考和理解图像的内涵,渐渐形成运用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当学生坚持演练微课,对于形象思维起到强化训练的程度时,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也会得到一定的延伸与拓展。
综上所述,微课程的推进是新的地理教学观的延展,有利于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把实践体验性学习、问题探究性学习等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的能力发展。并以疑激趣,利用情景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分析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联。让微课程推动课堂师生互动,翻转课堂,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锻炼学生的理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系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133021462)和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FJJKXB13-144)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