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语篇分析的角度谈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转变
2014-11-29汪金宝
汪金宝
摘 要: 本文回顾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介绍了语篇﹑语篇分析及功能语篇分析等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概念,及其对阅读理解的指导作用,阐述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教学的基本步骤及优势。
关键词: 英语阅读 教学模式 语篇分析 步骤 优势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诸如分析归纳、假设判断、推理检验等;提高学生包括略读、细读、查阅等能力在内的阅读技能;最终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可见,英语阅读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还要求其理解英语字词句段甚至语篇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进而要求通过阅读去获取信息,培养阅读技能,为日后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普遍存在轻视阅读技能、交际功能及语篇整体意义的问题,学生掌握的大都是只言片语,无法从整体上理解语言材料,语感难以形成,阅读能力难以真正提高,因此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一、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回顾
(一)翻译法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这是一种以语法为纲,把句子视为最大的语言单位,通过语法分析理解语义的教学模式。因此,阅读教学往往着眼于对词义的解释和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并掌握遣词造句的规则,培养语法分析能力。其优点是可以在基础阶段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弊端是重语法轻意义,重语句轻篇章,导致学生常常只抓细微的语言点,使阅读理解只停留在对语言的表层理解,忽视了对整个篇章的理解。同时,由于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态度及方法,缺乏参与热情,口语交际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阅读模式的研究,心理语言学经历了三个阶段:(1)“自上而下模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段落、句子等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单词语言层面上的理解。(2)“自下而上模式”。首先从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入手,再理解段落及全文。(3)“相互作用模式”。该模式认为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词汇、句法、语义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制约着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黄和斌等,2001)。总之,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与文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由此可见,阅读模式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读者需要将新信息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吸收新信息。在对新信息的理解过程中,读者输入的新信息必须与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相吻合。阅读是读者根据大脑中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输入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复杂而主动的心理过程。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篇章的字面意义,还要理解语篇的交际功能。因此,阅读理解是读者通过已有背景知识与阅读篇章内容进行猜测与验证的主动解码过程。要完全理解篇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者脑中要有与篇章内容一致的内容图式,二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够有效地激活此图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優势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篇章进行预测、核实、扩展。其不足也显而易见,由于它侧重于背景知识的教学,过于强调文章的大意和段落的中心意思,对单个词义或短语讲解得甚少,只适用于对篇章进行前期感知。
总之,翻译法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侧重语言点的分析,图式整体阅读教学模式侧重背景知识的传授,都不能满足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的需求。语篇分析教学既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又注重篇章的背景知识,较客观地反映了阅读理解的本质,可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模式。
二、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语篇分析教学
(一)语篇分析教学的理论基础
1.语篇
关于语篇的定义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语言学家Z.Harris在《语篇分析》一文中如是说:“语言不是以零散的词或句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连贯的语篇形式存在。”他强调的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特征。英国应用语言学家H.C.Widdowson将语篇定义为“使用中的一组句子或段落将被用于某种场合,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语言”,他着眼于语篇的交际功能。胡壮麟教授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言。”他更看重语篇的语境意识和语篇意义的整体性。
由此可见,语篇指的是一次交际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它口语和书面语皆可,在形式上可表现为单个词语、词组、句子或段落、文章乃至一部作品。语篇是一种与交际环境一致的交际活动,具有Beaugrande和Dressler所说的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前景性、互文性七项标准。
2.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这个术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Z.Harris于1952年在《语言》杂志所刊《语篇分析》一文首次提出来的。它打破了传统语言学中以句子为最大单位进行语言研究的局面,将跨句段研究纳入了人们的视野。
语篇分析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弄明白语篇所表达的意义(或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因而是一种说明性活动。语篇分析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其层次结构和基本内容进行外部和内部分析,提高读者的理解程度。
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也称宏观分析),主要从语旨、语式和语场着手。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相关。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相关,从教学角度看,就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整体把握课文,注重培养学生抓住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的能力。
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也称微观分析),主要针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从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逐步过渡到分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功能语篇分析
功能语篇分析的概念来源于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在《功能语法介绍》(1994:x v)一书中的介绍,指出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黄国文教授在《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一文中写道:“Halliday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框架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此理论框架严密、操作性强、实用性强。”
Halliday和Hasan(1976:327)明确指出,对一个语篇进行语言分析的目的不是解释,而是说明。功能语篇分析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某一语篇表达某一(些)意义,因此是一种解释性活动。由于人们在解释语篇是怎样表达意义时,必须弄清楚该语篇表示的是什么意义,因此解释性活动包括说明性活动,比说明性活动更高一层。
功能语篇分析是一种解释性活动,它的目标是对语篇进行评估。在对语篇进行评估之前,进行语篇分析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考察语篇,即语篇表达的是什么意义、语篇是怎样表达意义的和语篇为什么表达某种意义。对特定语篇进行功能分析有两个目的,基本的目的是明白它表示的意义,终极目标是评估发话者的交际意图是否被该语篇合适地表达了。通常语篇分析的路径是通过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言等方面进行推测、验证。
(二)语篇分析教学的基本步骤及其显著优势
1.基本步骤
为了加强学生通览全文和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进而改变过去传统翻译法阅读教学模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图式阅读教学模式“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弊端,篇章结构及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衔接与连贯性是语篇分析的重点。
语篇分析教学的第一步是宏观分析,包括两个步骤:(1)通过向学生提供“阅读前导”,引导学生对篇章进行预测推理,对语篇进行表层理解,培养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2)预测推理。它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帮助学生引出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学中可利用文章标题、段落主题句、文章类型完成预测推理任务。标题的功能是有助于体现文章的体裁、主题和作品的写作意图。从标题入手进行分析,能准确地预测出文章的大致内容,为彻底理解全文做好铺垫。对于那些没有标题的文章,应快速找到每段的主题句,再联系文章的首尾段,准确预测出文章的主题。还可利用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预测,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体裁,教师应指导学生熟悉各类文章的结构特点。
语篇分析教学的第二步是微观分析,即对语篇的词汇、句子、段落间、句子间的衔接与连贯子间、段落间的衔接方式进行分析,加深对语篇的全面了解,包括:(1)语法手段。照应、省略、替代等语法手段在语篇中起着篇章纽带作用。(2)逻辑联系语。逻辑联系语又称“连接”,Halliday 和Hasan认为从意义上可分为因果、转折、增补和时间四种逻辑关系,是文章的逻辑纽带。一篇文章的各个部分就是通过这些逻辑联系语连接起来的。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这些词语分析语篇,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
2.显著优势
首先,语篇分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为了掌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汇的语法衔接关系;为了把握全文的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句际和段际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其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演绎、及推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衔接分析和连贯推理,发挥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克服传统阅读教学中过分注重语法结构分析的弊端,从而把握语篇整体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在语篇交际能力。再次,语篇分析法有助于营造自然和谐的语言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语言使用的真实环境中,全心投入到师生教学互动中进行创新交流。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语言水平自然发展到语篇层次上的交际能力。
三、结语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學生具有获取信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传授语言知识,前一种能力仅靠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获得的,因为后者主要强调的是语言形式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因此,从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目的出发,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转变刻不容缓,语篇分析教学是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R.de and W.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 London:Longman,1981.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4]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5]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语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杨丽.语篇知识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的相关性[J].现代外语,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