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精讲”的实践与探索
2014-11-29徐露艳
徐露艳
摘 要: 目前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讲得很多,有的甚至“满堂灌”、“填鸭式”。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达到多练的目的,就出现了该讲的没有讲,该挖掘的没有挖掘的问题,缺少了知识含量,缺少了厚度与深度。内容精讲要做到通过预习能学会的不讲,一学就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绝不能不开金口,不能一味追求少讲。作者对“精讲”谈谈观点与做法。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精讲
前一段时间,我从教育专家魏书生的一本书上看到他这么写道:十年来,我之所以教得比较轻松,原因之一就是从讲读课文精雕细刻中解放了出来。讲得少,教师才更珍惜讲课的时间,仔细考虑哪是必讲的内容,哪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讲得少,学生才有可能记住。一个人正常的讲话速度是每分钟200字,讲10分钟就是2000字,一节课如果有一半时间讲,就是4000字。即使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很重要的信息,学生听了之后也不大可能记下来,即使记下了这1000字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大脑中全部长期保存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因为几天甚至下课后就忘了都有可能),即使这1000字的内容大部分长期保存了,又有多少有再现的价值和可能呢?我们以前读书听老师分析课文时,老师分析的话没记住几句,留下的,还是那些课文本身的内容。
【一种现象】
似乎大家、名家的思想在影响我们。一些教师把少讲或者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若是碰到评优课、示范课、比赛课,教师更注意做到不讲或者少讲,而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还美其名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探究,这种做法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真正符合教育家提出的精讲多练的初衷吗?
【一个反思】
面对目前课堂中的这种现象,我感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一些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该讲的没有讲,该挖掘的没有挖掘,缺少了知识含量,缺少了厚度与深度。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绝不能不开金口,不能一味追求少讲。
【几种做法】
内容精讲就是要做到学生通过预习能学会的不讲,学生一学就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课前预习,放手让学生学;课堂探究,放手让学生研;课后拓展,放手让学生做。教师只在学生学有困难处引导,没有发现处点拨,学有错误处纠正,每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到底哪些该精讲,哪些该少讲,哪些不用讲呢?我结合平时教学经验谈谈做法。
一、简单地方,以学代讲
教材中有许多段落意思很明白,有些不是本单元本课的重点,这些地方教師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学后,教师要检查。
二、重点地方,以问代讲
有些课文篇幅长,学生不易把握重点,有的地方学生经过思考是能理解的,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地方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行解决。如教学《望月》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脉络时,我抛出了一个统领全文结构的问题:课文中讲了几个场景?每个场景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学生目的明确,去读、去想、去找、去划,培养自学能力,更容易把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品词悟情地方,以读代讲
在阅读教学中,读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体会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起重要作用。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课堂上“只闻师语,不见生还”的现象还很严重,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去自悟呢?实际上,教师讲很长时间学生还不甚了了的地方,让学生有感情地一读就明白了。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这三句,可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人民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对人民的爱,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教师讲所达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不会读或难理解的情况下,教师要做好导读、范读。
四、突破难点,以议代讲
课文中有些地方比较难或不好理解,可让学生分组或同桌讨论,从讨论中互相学习,找到答案。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在这篇长文中找到描写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那么,他这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呢?可让学生议一议,最后教师总结。议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五、好的写法,以练代讲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跟着“例子”练习说话写作。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写法之后,教师就不需喋喋不休讲写法的好处,学生只有结合课文反复练习才会掌握。教师可安排学生用书上的一个或几个词写句段,或仿写句、段、篇,仿写开头或结尾等。如教学《望月》中的第二自然段月下江景时,我带领学生按作者的望月顺序总结出写法,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望月的经历,按照“有序观察、有序写景”的方法仿写。学生在仿写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就会“创”。
六、有规律的地方只讲一处,其他授法不讲
教材上有许多课文的段落写法一样或形式相似,教师可以精讲一段,总结学法,其他的让学生照法自学。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第2~4段都是围绕“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个问题组织材料的。《莫高窟》一文中的2、3两段分别写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构段方式相同。像这样的课文都可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教,教师精讲一段,其他学生依照第一段的学法自学。
七、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讲清讲细
一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说教师就不用讲呢?不是。那么,讲什么?我认为:讲核心、讲关键、讲盲区,讲那些学生经过了一番工夫(像前面说的)还不懂的词、句、段等。
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学的内容:哪些是核心与关键,哪里是精髓与“文眼”,哪里有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点。凡是学生不懂的地方,凡是课文中重、难点处,教师就要讲清讲细,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
这样,教师少讲精读,空出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牢固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达到培养的目的——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