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五四”讲演词

2014-11-29许德珩

民主与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李达新潮救国

■许德珩

民国七年四月,为日本压迫中国留学生,留日学生在春假中全体归国,有郭沫若、王兆荣、李达、曾琦、雷震等。有一部份人在上海办了救国日报(龚德柏当时不过是很不重要的一员,当时的救国日报和如今也完全不同),李达就到北京来连络学生。那时候北大的代表是段锡朋和我,李达也来找过我们。北平的学校,当时有北大、高师、高工、医专、艺专、俄文专修班等八校,一方面选了十几个代表向总统冯国璋请愿取消二十一条,一方面就准备示威游行。当时的北平是以北大为中心的,暑期有过一次大示威运动(这是中国示威运动的开始),并有代表去天津南京上海联络各地学生。北平各校的学生,当时就筹备出一个抗日的刊物,到民国七年年底,出刊物的计划就具体化了,定名为“国民杂志”,资本由两百多个学生,每人出五块钱凑成。但也有教员参加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学生之中责负[负责]这刊物的有周炳琳、邓康(字中夏,后来曾在于右任办的上海大学中做教务长)段锡朋,和我。

国民杂志是在民国八年一月一日出版的,是学生抗日运动的总机关。同时出版的有新潮,则是主张文学革命的。当时的新青年和新潮,反对传统文化,社会上顽固一点的人都对之侧目而视,国民杂志比较缓和(最初还是用文言的),读者群比较广大。民国八年三月,巴黎和会决定依照日本意志处理山东问题,中国留法学生首先反对在巴黎和约签字(王世杰、周鲠生都是当时在欧洲的学生),五月这消息非正式地传到北京,北大首先响应,国民杂志第一个反对日本的要求,五月三日晚各校学生同在法学院译学馆(现在三院大礼堂)开会,决定第二天游行。五三晚会除清华学生不能进城(当时清华进城必须坐火车),各校学生都有,共到二千余人。

五月四日早晨九时,北大学生齐集红楼后大操场,再到天安门,原预备穿过东交民巷,因为避免和日本军警直接冲突,走到美使馆前就折向北行到东单再往赵家楼,后来火烧曹汝霖住宅和打了章宗祥,军警开始殴打学生,有人被打伤,并有三十二个学生被捕,其中有十几个学生是北大的。我们被关到五月七日才放出来。

这时新青年新潮和国民杂志就开始合流,而在文化运动和救国运动之间做媒介的,是李大钊先生。蔡孑民先生不久在政府暗中逼迫之下南行,他走了之后,北平学生运动才大规模行动起来,北平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也是这时期成立的。一时声势浩大,全体学生都到街上去讲演,五月下旬并派人去沪京联络。段祺瑞政府又开始捕人压迫学生,五月底被捕学生超过一千人,北大法科(现在三院)成了拘留所。上海也期始响感[应],六月三日上海罢市,接着各地纷纷罢市,段祺瑞政府才释放学生,六月七日罢免曹、章、陆。六月十六日上海成立了全国学生联合会。六月下旬中国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北大学生欢迎蔡先生回来,直到秋天才成功,蔡先生离校时期校务由蒋梦麟代理,秋季开学后蒋先生就任北大总务长。北大也开放了女禁。

自从五四运动之后,文化运动和救国运动打成一片。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等纷纷在各地成立,到八年底九年初,中共前身的杜会主义研究会也在北平成立。

猜你喜欢

李达新潮救国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新潮”的旧刷子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轻松一夏
新潮婚纱秀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