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分:本科教育事大 教授理应担当
2014-11-29徐玖平
徐玖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观教育百年史,通才、高等专业、高等基础、通识与专业相结合、元才、多样多元等教育学说,从多角度揭示不同时空大学本科之育人理念。众多教育家一直在大学育人之“博雅”与“专业”间取舍徘徊,可最终在共通之属性——“培养健全人格”上达到辩证统一,找到了育人之真谛。当代大学生,须是有宽广国际视野、渊博科学知识、深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公民,本科教育必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之环境、培养现代文明之人。
本科教育,大学之本。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获取、个性发展“四位一体”之教育体系,既满足社会分工专业细化之要求,又顺应现代科技交叉融合之趋势,还适应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之演变,更符合创新人才全面发展之需要。先“为人”,再“为学”;先“育人”,再“育才”;先“成人”,再“成才”。唯有“以人为本”,方能“人尽其才”。教授一线育本科,学生全体受教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科学技术是真学问,人文精神是大智慧。用心智去启迪学生之智慧,凭德行去塑造学生之品格。“现代”属时代概念,“文明”具理性意义。为塑成学生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之现代公民意识,养成诚实、守信、正直、宽容之健全独立人格,促成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有作为之国家民族栋梁,院长、书记教授必深入本科授课垂范,长江学者、博士导师、系主任教授须扎根课堂教学作则。教授群体决定着大学求真之水平、传道之境界,是大学精神的坚守者、文化内涵的承载者、教育功能的执行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教授今天的足迹能预见学生明天的轨迹;教授今天的思路会影响学生明天的出路;教授今天的态度可决定学生明天的高度。
教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学生应获取人类文明之核心知识,达成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之修学。教授育人,能达到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知识更加渊博、见识更加广博之学识境界;教授育人,能具备立得住、站得稳、传得开、留得下之业务水准;教授育人,能展开“正说、细说、通说、新说”之授课状态;教授育人,能产生“教学合一、学练合一、想干合一、知行合一”之教学成效。教授讲解必是精辟,方能博得热烈掌声;提问必有意义,才能引起激烈争论;点评必然深刻,故能启迪创新思维;出题必具新意,始能促成创业项目。教授是推动本科教育改革,推广“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之新型教学模式的践行者和开拓者。
教育之道,环境育人。教授通过纳大学生进项目、进课题、进实验室、进企业、进政府的“五进”活动,容实践、实习、实训、实验的“四育人”环境。无论文科、理科、工科、医科或其他学科哪个专业,不管学界、商界、政界或其他各界哪项事业,杰出人才应具备勤奋、韧性、勇气、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之特征。在教授的课题里,学生的好奇心将成为驱动科学发现的原始动力;在教授的项目中,学生的想象力能激发富有独特创意的研究方案;在教授的引导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实验室、企业和政府的不同环境中得到培养锻炼。没有这些特殊品质,就没有智慧,也没有创造能力,即使他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
教育之道,存乎于心。教授“正”心,高尚情操感染学生;教授“贴”心,人格魅力打动学生;教授“专”心,渊博学识抓住学生;教授“用”心,两个课堂留住学生。一课堂重在教书育人,教授主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言传身教传授专业理论与科学知识;二课堂重在环境育人,教授指导学生“五进”以达“四育人”,用笃行求实培养综合能力与人文精神。一课堂是二课堂的基础,二课堂是一课堂的延伸,两个课堂共同构成培养人才的有机整体。两课互长、相得益彰,形成了堂上堂下交互、理论实践联系的系统教学,拓展了教育教学渠道,扩宽了成人成才路径。
教育之道,止于至善。“共同面”属通识,“不同面”是个性。学生水平“均值”较高,“方差”较小,趋同性强,缺少杰出人才。致此现象,因缺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虽有效,但唯有以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激发好奇心、发挥想象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真能实现依个性特点去成长。邀海外大家、政商精英、学界泰斗开坛讲学,分享人生体悟、开阔学术视野、知晓理论前沿;请鸿学巨儒“传经布道”,助学生“化成天下”。“无所不思、无所不言”,个性发展之环境、人杰生长之土壤。“所思所言”,启文明进程之机缘,开民族复兴之大业。
大道至简,大学至真。探求真知、追求真理谓之“真”,传播文化、传承文明谓之“道”。大爱方成大学,教授“传道授业”之本真,大学“塑造人格”之本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主导力量。生为本、爱为核,教学互长、共筑大成。学生对教授很需要,教授对学生很重要。引学生修正念、走正道、得正果。用真学问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以大智慧塑造学生人文精神,让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