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代苏州府藏书家的藏书风气和刻书风尚

2014-11-28王桂平

出版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明代

王桂平

[摘 要] 明代苏州府藏书风气非常兴盛,且大部分藏书家同时又是刻书家,本文简述苏州藏书家藏书风气之兴盛和刻书盛况,并以家族的传习、师生的传承、朋友的熏染、姻娅之影响等途径,论述苏州藏书家的刻书风尚。

[关键词] 明代 苏州府 藏书风气 刻书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98-04

On the General Mood of Books Collection and the Prevailing Custom of Engraver of Books of Ming Dynasty Bibliophiles in Suzhou

Wang Guiping

(Library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

[Abstract] It is very prosperous on the general mood of collection of books in Suzhou in Ming Dynasty, and most of the bibliophiles are the publishers. The article resumed the exceptionally grand occasion in collection of books and engraver of books of Suzhou, and through the ways of family tradition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inheritance, friends of the infection,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by marriage, etc., discussed the prevailing custom of engraver of books Of the bibliophiles.

[Key words] Ming Dynasty Su zhou General mood of books colleetion Prevailing custom of the engraver of books

苏州府藏书事业自古就有悠久的历史,许多文人学士都有藏书的习惯,很多人爱书成癖,视书如命,不求仕进,却把藏书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如宋、齐之间,兰陵(今常州)人丘巨源嗜爱藏书,遇雨屋漏时唯恐淋潮了图书,急以布被覆盖;吴郡吴县(今苏州)人陆澄行坐皆手不释卷,家富藏书,多达万余卷;宋哲宗时,吴县人朱长文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回乡在乐圃坊,藏书达二万卷,远近闻名;南宋吴县人叶梦得在石林谷建楼藏书,自号石林居士,收聚图书达三万多卷;元吴兴人周密在宋亡后隐居并山,所著的《齐东野语》曾追述了本乡自叶梦得以来各家藏书的盛况。吴县人俞琰在宋亡后隐居南园,有老屋数间储存古书金石,日以图书自娱,刻过自撰《周易集说》四十卷、《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和《释疑》一卷。他的后世也藏书校读,人称南园俞氏。松江人庄肃在宋亡后弃官隐居青龙镇,性嗜书,手抄各类图书,藏书多达八万卷,成为元代南方最大的藏书家。

1 明代苏州府藏书家藏书风气非常兴盛

明代苏州府人文蔚起,藏书家灿若星斗。他们博采秘籍,广搜善本,建崇楼,筑别馆,百宋千元,缥缃插架,参稽互证,搜亡接隐,藏书风气很浓。

昆山人叶盛以抄书、藏书著称于世,他任官数十年,喜爱校理图书,又竭力访征图籍,曾亲去虞堪的后人家中,求得遗书加以刊印。叶盛收藏的图书共约二万三千卷,并编辑了《菉竹堂书目》。吴县吴宽喜亲手抄录图书,笔法秀美,以印有红格的纸传写秘籍,盖有印记,他的藏书处取名“丛书堂”,编集了藏书目录。吴县杜琼家居东原,人称东原先生,购置了宋代藏书家朱长文的乐圃,隐居不仕,聚集了众多的典籍。吴县王鏊曾任高官,也富有藏书,并把图书分散储存数处,以防止散失与水火之灾。吴县邢量以医卜自给,室中卧床之外左右皆是图书,藏书都亲手校勘,订正原有的讹误,吴宽曾至他家访书。当时显宦吴宽、王鏊相与领袖群伦,奖掖后进,出现了一大批追随的藏书家,以至于一些书画名家和学派人物也都热衷藏书。

沈周擅长绘画,为“明四家”之首,又广积图书,以致“无屋不藏书”。他的儿子沈云鸿也喜爱收藏古书并勤于校勘。另一“明四家”的唐寅在桃花坞建有梦墨亭藏书,每夜校读一卷,朱黄批点,读毕则描小图或题诗文。文徵明也是“明四家”之—,富藏书,尤爱抄书,盖以“玉兰堂”“辛夷馆”等多种印章,他的子孙数代也连续藏书。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前后七子中,王世贞、徐祯卿亦是苏州藏书家。

此外,吴县杨循吉、钱谷、柳佥、吴岫,常熟的杨仪、孙楼、赵琦美、钱谦益、毛晋,昆山人归有光,华亭人何良俊、莫是龙、陈继儒,常熟秦四麟等藏书名震当时。如归有光赎回其妻先世在安亭的旧屋,仍名世美堂,购求传抄图籍,藏书数千卷,日加校读。曾云:“生平无他嗜好,独好书,以为适吾性焉耳。”[1]其妻也喜聚书,曾命女仆购求故家旧藏中已散落的零册。

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收录明代藏书家180多人,其中苏州府占120多人。“藏书之风气盛,读书之风气亦因之而兴,好学敏求之士往往跋涉千里,登门借读,或者辗转请托,录副本,甚或节衣缩食,恣意置书,每有室有悬磬而弃书充栋者,亦有毕生以抄诵秘籍为事,蔚成藏家者”[2]。孙庆增《藏书纪要》载,明代藏书家47人,其中苏州府籍有36人。蒋吟秋辑《吴中藏书先哲考略》列举藏书家,宋代5人,元代5人,明代有52人。

2 明代苏州府藏书家刻书盛况

自古典籍兴废更迭,许多藏书家惧文献消沉,以扶微振坠、阐发隐微为己任,搜罗残籍秘本和时人的一些学术成果付之剞劂,为古人续命。明代苏州府藏书家藏书刻书在全国首屈一指,“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其精吴为最”[3]。可见苏州不仅刻本至多,而且质量很高。笔者在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江苏藏书家刻书成就和特征》时,根据《江苏刻书》[4]和国家图书馆及南京图书馆等所藏书进行统计,苏州府所包括的七县一州藏书家刻书人数达213人。见表1。著名的刻书家有毛晋、袁褧、王鏊、黄省曾、黄鲁曾、赵用贤、赵琦美、顾元庆、张习、陆元大、苏献可、顾春、沈玉文、郭云鹏、徐时泰等,尤以毛晋最为代表。endprint

表1 苏州府七县一州刻书人数表

毛晋, 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晋,字子晋,以字行。前后积书八万四千册,构汲古阁、目耕楼以庋之。藏书室名有汲古阁、绿君亭、世美堂等。《苏州府志》记载,他“缩衣节食,遑遑以刊书为急务。以致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直到“头颅如雪,目睛如雾,尚矻矻不休”。据清末陶湘在刻《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序记载,毛晋一生刻书六百余种、板片十余万块。毛晋刻书非常注重精选底本,不惜重金收购珍贵的宋元版本和旧椠本。《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卷首曾云:“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旧钞本至者,每叶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于是湖州书舶云集于七星桥毛氏之门矣。

3 明代苏州藏书家刻书风尚

刻书与藏书相辅而行,凡刻书发达的地区,其藏书也兴盛;而藏书兴盛的地方,其刻书业也繁荣。刻书为藏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藏书反过来又促进刻书业的发达与繁荣。明代学风的兴盛,学派众多,百花齐放,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为刻书家提供了优良的素材,为藏书奠定了基础;明朝文人柄政,儒学昌盛,学者们藏书、校书、著书、刻书蔚为风气。在学风文风及好古之风的影响下,藏书家藏书刻书之风盛行,互相熏染。下面以家族的传习、师生的传承、朋友的熏染、姻娅之影响为途径,阐述苏州藏书家的刻书风尚。

3.1 家族刻书之传习

明代苏州藏书世家很多,家族的传习表现为,父刻书,子也刻书,良好的传统世代相传。如苏州寒山赵枢生、赵宧光、赵均一家藏书刻书几代相传,赵用贤与其子赵琦美,王鏊与其子王延喆,钱谷与其子钱允治,毛晋与其子毛扆等,均子承父业。一个家庭的兄弟们有共同的藏书嗜好,读书唱和,刻书流传,或兄弟间互相校勘、作序助其梓刻,风雅无比。如吴县袁表、袁褧、袁褒、袁袠四个亲兄弟,与从弟袁衮、袁裘时称袁氏六俊[5];长洲皇甫冲、皇甫涍、皇甫汸、皇甫濂称“皇甫四杰”[6],与“皇甫四杰”中表的黄鲁曾、黄省曾、黄贯曾三兄弟等等皆为代表。下面以赵用贤父子和袁氏六俊为代表进行阐述。

赵用贤,字汝师,号定宇,常熟人。赵用贤嗜收藏图书,博求广采,凡书皆收,哪怕是断编残帙,他也收集,并认真整理,详加校勘。藏书2000余种,上万册,编有《赵定宇书目》。赵用贤刻印了《五经》《管子》《韩非子》《玉海》等书,版刻和所用纸墨都很讲究,特别是《管子》一书,购买数十种善本,丹铅校雠,汇各书之精华,而后付梓,质量相当高,几乎可以和宋刻相媲美,后人视为善本。此后的刻本、校注本多以此为底本。赵琦美,字元度,号清常道人。赵琦美继承其父赵用贤的藏书,藏书总数达5000余种,20000余册,藏书室名脉望馆、世让堂。钱谦益《刑部郎中赵君墓表》称:“天性颖发,博闻强记。欲网罗古今载籍,甲乙诠次,以待后之学者。损衣削食,假借缮写三馆之秘本,兔园之残册。刓编啮翰,断碑残甓,梯航访求,朱黄雠校,移日分夜,穷志尽气。好之之笃挚,与读之之专勤,近古所未有也。”《洛阳伽蓝记》一书,经赵琦美长达8年的校勘,校出并改正错误488处,衍脱320处,使之成为善本。他刻印的书可考的还有,万历二十三年(1595)刊刻苏轼《东坡学生志林》五卷,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于常熟翻刻宋本《仲景全书四种》,每半页十行,行十九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万历中刊刻宋吴缜《新唐书纠谬》二十卷,九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

袁氏六俊中,长兄袁表,字邦正,“数与昆弟及文先生徵仲、王子履吉辈相唱和。所著有《江南春集》行于世”[7]。正德十五年(1520)于苏州翻刻宋本《皮日休文薮》十卷,又翻刻宋本《脉经》十卷,后有正德庚辰袁表跋,《题皮日休文薮后》云:“余偶见舍弟褧之本,尽读而奇之,因文念重其人,遂同诸弟衮、袠勘校锓枣,与博古者共,子亦少慰矣。”嘉靖十八年(1539),袁表刻《江南春词》一卷,收录了沈周、倪瓒等人的手稿,传家乡先哲之精蕴,袁表序而刻之,后有袁袠跋。袁褧,字尚之,自号谢湖居士。袁褧先有磐石斋为藏书楼,后又筑西庚草堂为藏书之所,并专辟嘉趣堂为刻书之地。《吴越所见书画录》卷四《明吴中诸贤赠袁方斋书画册》陆时化识云,褧“累试不第,多藏书以自娱。重摹宋椠行世,人争珍之。即今所谓袁家板是也”。所刻《六家注文选》,刻印时间长达16年,选用五臣、六臣、李善本、巾箱、白文、小字、大字数十种精细校勘,延请剞劂高手吴中名匠周慈书写,李清、李经、李泽、李宗信等镂版,笔画遒劲,世称精绝,堪称明代翻刻宋本的最杰出代表。因其刻印考究,多为书贾割裂牌记,谬称宋堑。另外,袁褧所刻《世说新语》,所据为陆游校刊本,是陆游守新定时郡斋刊本,后有淳熙戊申放翁跋语。袁褒,字与之,自称卧雪公,卜居桃花坞,筑室灌园。袁褒“无他嗜好,惟耽学不倦,精鉴赏,工翰藻。吴中称为博雅君子”[8]。袁氏六俊的后代,喜刻书的也不少,如袁褒子袁年,万历十二年(1584),刻堂哥袁尊尼撰《袁鲁望集》十二卷等。

3.2 师生刻书之传承

师生的传承表现为有学问的大家在当时社会上有深刻的影响,有一大批追随者,老师喜刻书,弟子亦喜刻书;或者老师倡导在先,追随者一呼百应。

正德嘉靖以后,以“后七子”领袖之一文学名士王世贞为宗主的吴中文人活动趋盛,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人,家富藏书,多达三万卷,重视对宋元旧版书的收藏,在他的庄园弇州园中,修筑小酉馆以存普通图书,另建藏经阁,贮藏道佛经书,尔雅堂珍藏宋版图书,九友斋专藏精善之书。曾刻《读易纂》五卷,《首》一卷。吴江俞安期,尝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世贞,世贞为之延学。俞安期也喜刻书,嘉靖间翻刻宋本《事类赋注》三十卷,还撰刻过《翏翏集》四十卷,《唐类函》二百卷,《诗隽类函》一百五十卷,《庄骚合刻》二种十二卷,《类苑琼英》十卷。

在以诗人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倡导下,尊唐的风气笼罩着整个诗坛,进而影响到当时的刻书事业,形成一种唐诗出版热,正德、嘉靖年间苏州藏书家翻宋刻唐诗达到高潮。袁翼,字飞卿,吴县人,曾刻印多种唐人诗集,如正德十四年(1519)刻《王昌龄诗集》三卷和《李翰林集》十卷,此外还刻《皇甫冉诗集》等。吴县黄省曾正德七年(1512)刻《唐刘义诗》一卷、正德十三年(1518)刻唐王逸注《楚辞章句》十七卷。据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黄省曾还刻有《三十六家唐诗》。吴县黄贯嘉靖三十三年(1554)曾刻《唐诗二十六家》。正德十四年(1519)吴门陆元大刊印《唐五家诗》。嘉靖中,松江朱警辑刻《唐百家诗》。万历三十一年(1603)吴县许自昌霏玉轩辑刻《前唐十二家诗》二十四卷。崇祯间,毛晋汲古阁先后辑刻《唐人八家诗》《五唐人集》《唐六名家集》四十二卷、《唐四名家集》十二卷、《唐三高僧诗》四十七卷、《唐人选唐诗八种》等。endprint

3.3 朋友刻书之熏染

朋友的熏染,即通常所说的“近朱者赤”。一个朋友刻书,与其交往的其他朋友也喜闻乐道,甚至愿意为其操刀刻书。王鏊,字济之,明吴县洞庭湖东山人。王鏊的藏书楼为颜乐堂,所藏珍本颇多。正德十二年(1517),王鏊刻《孙可之文集》十卷。底本为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王鏊从内阁钞出。此外,他还刻过《古尚方》一书。他不仅自己刻书,还对其他朋友刻书给予大力支持,热心为他们所刻书撰序。如黄希武刻《左传详节》,席同文、李立卿刻《唐六典》,尹左绵、高公次刻《王逸注楚辞》,王鏊都应其请,为他们所刻书撰写了序言。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人,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是吴中活跃的文人兼藏书家。他一生遭遇不白,与袁氏六俊有相同之处。加之袁袠曾与唐寅交游,值袁袠大赦在家,嘉靖十三年(1534),袁袠刻《唐伯虎集》二卷、《乐府诗》三十二首、《赋》二首、《杂文》十五首,故刻以寄志。云:“袠童时尝获侍高论,接杯酒之欢。哲人已远,九京不作,抚颂遗文,慨仰遐烈,爰加蒐摭,庶存梗概云尔。”[11]袁袠所刻《唐伯虎集》,多唐寅初年所作诗文。该刻本较好地收集保存了唐寅早年的诗文创作成果。此集刻本,在万历时已罕见,曹元亮称“为世片玉”[12]。

3.4 姻娅刻书之影响

姻娅刻书之影响是指一个喜爱藏书刻书的家族,即使联姻,也与有同样爱好的家族喜结连理。

黄姬水,初名道中,字致甫,又字淳父,号质山,是著名藏书家兼刻书家黄省曾之子。子承父业,也喜爱藏书和刻书,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有前后《汉记》,非常精美,还刻有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奏议》五卷、《附录》十七卷,范纯仁《范忠宣公文集》二十卷。隆庆六年(1572)校刻屠本畯《楚骚协韵》十卷,万历初刻过自撰《白下集》。黄姬水之婿顾九思,字与睿,号韦所,长洲县人。所著《掖峘题稿》,具有风节。明万历十三年(1585)顾九思刻其岳父黄姬水撰《黄淳父先生全集》二十四卷。

苏州寒山赵枢生,原名延梧,字彦材,别号含玄子,万历年间,刊刻自撰《含玄子》十六卷,《附录》一卷和《含玄斋遗编》四卷,《别编》一卷。赵枢生之子赵宧光,字凡夫,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娶妻陆师道之女陆卿子。赵宧光曾刻陆卿子撰《考槃集》六卷,宋洪迈编《唐人万首绝句》四十卷、自订《朝鲜史略》六卷等。赵宧光之子赵均,字灵均,自号墨丘生,筑有小宛堂藏书。从其父传六书之学,居则与妻子文俶夫妻唱和。文俶,字端容,明长洲人,其高祖是文征明,其父是文从简,均为著名的藏书家。赵均亦喜刻书,崇祯六年(1633)于苏州翻刻宋本《玉台新咏》十卷,还刻有赵宦光《说文长笺》一百卷附《六书长笺》七卷、《寒山帚谈》二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朝鲜史略》六卷,陆卿子《考榘集》六卷、《玄芝集》四卷,宋洪迈《宋洪魏公进万首唐人绝句》四十卷。

以上四者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至于整个苏州都织成了一张以藏书和刻书为结点的大网。在这些人的带动下,藏书家刻书蔚然成风。刻书使学术成果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能够更好地保存当时的学术成果,增强学术影响力,也使更多的藏书家投入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行列。

注 释

[1]归有光.震川集·题金石录后

[2]吴晗.江苏藏书家史略[M] .北京:中华书局,1981:118

[3](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经籍会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0

[4][6]江澄波等.江苏刻书[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37

[5][ 8]袁鹓卿.吴门袁氏家谱[M] .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

[7] (清)汪琬.袁氏六俊小传·尧峰诗文钞,卷三十五

[9]张廷玉.明史·文苑传

[10]李梦阳.空同集.邓云霄、潘之恒辑刊66卷本.万历壬寅至癸卯苏州刻本,附录二

[11]袁袠.胥台集十四:584--585

[12]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著.江苏艺文志·苏州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375

(收稿日期:2013-12-01)endprint

3.3 朋友刻书之熏染

朋友的熏染,即通常所说的“近朱者赤”。一个朋友刻书,与其交往的其他朋友也喜闻乐道,甚至愿意为其操刀刻书。王鏊,字济之,明吴县洞庭湖东山人。王鏊的藏书楼为颜乐堂,所藏珍本颇多。正德十二年(1517),王鏊刻《孙可之文集》十卷。底本为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王鏊从内阁钞出。此外,他还刻过《古尚方》一书。他不仅自己刻书,还对其他朋友刻书给予大力支持,热心为他们所刻书撰序。如黄希武刻《左传详节》,席同文、李立卿刻《唐六典》,尹左绵、高公次刻《王逸注楚辞》,王鏊都应其请,为他们所刻书撰写了序言。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人,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是吴中活跃的文人兼藏书家。他一生遭遇不白,与袁氏六俊有相同之处。加之袁袠曾与唐寅交游,值袁袠大赦在家,嘉靖十三年(1534),袁袠刻《唐伯虎集》二卷、《乐府诗》三十二首、《赋》二首、《杂文》十五首,故刻以寄志。云:“袠童时尝获侍高论,接杯酒之欢。哲人已远,九京不作,抚颂遗文,慨仰遐烈,爰加蒐摭,庶存梗概云尔。”[11]袁袠所刻《唐伯虎集》,多唐寅初年所作诗文。该刻本较好地收集保存了唐寅早年的诗文创作成果。此集刻本,在万历时已罕见,曹元亮称“为世片玉”[12]。

3.4 姻娅刻书之影响

姻娅刻书之影响是指一个喜爱藏书刻书的家族,即使联姻,也与有同样爱好的家族喜结连理。

黄姬水,初名道中,字致甫,又字淳父,号质山,是著名藏书家兼刻书家黄省曾之子。子承父业,也喜爱藏书和刻书,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有前后《汉记》,非常精美,还刻有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奏议》五卷、《附录》十七卷,范纯仁《范忠宣公文集》二十卷。隆庆六年(1572)校刻屠本畯《楚骚协韵》十卷,万历初刻过自撰《白下集》。黄姬水之婿顾九思,字与睿,号韦所,长洲县人。所著《掖峘题稿》,具有风节。明万历十三年(1585)顾九思刻其岳父黄姬水撰《黄淳父先生全集》二十四卷。

苏州寒山赵枢生,原名延梧,字彦材,别号含玄子,万历年间,刊刻自撰《含玄子》十六卷,《附录》一卷和《含玄斋遗编》四卷,《别编》一卷。赵枢生之子赵宧光,字凡夫,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娶妻陆师道之女陆卿子。赵宧光曾刻陆卿子撰《考槃集》六卷,宋洪迈编《唐人万首绝句》四十卷、自订《朝鲜史略》六卷等。赵宧光之子赵均,字灵均,自号墨丘生,筑有小宛堂藏书。从其父传六书之学,居则与妻子文俶夫妻唱和。文俶,字端容,明长洲人,其高祖是文征明,其父是文从简,均为著名的藏书家。赵均亦喜刻书,崇祯六年(1633)于苏州翻刻宋本《玉台新咏》十卷,还刻有赵宦光《说文长笺》一百卷附《六书长笺》七卷、《寒山帚谈》二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朝鲜史略》六卷,陆卿子《考榘集》六卷、《玄芝集》四卷,宋洪迈《宋洪魏公进万首唐人绝句》四十卷。

以上四者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至于整个苏州都织成了一张以藏书和刻书为结点的大网。在这些人的带动下,藏书家刻书蔚然成风。刻书使学术成果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能够更好地保存当时的学术成果,增强学术影响力,也使更多的藏书家投入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行列。

注 释

[1]归有光.震川集·题金石录后

[2]吴晗.江苏藏书家史略[M] .北京:中华书局,1981:118

[3](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经籍会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0

[4][6]江澄波等.江苏刻书[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37

[5][ 8]袁鹓卿.吴门袁氏家谱[M] .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

[7] (清)汪琬.袁氏六俊小传·尧峰诗文钞,卷三十五

[9]张廷玉.明史·文苑传

[10]李梦阳.空同集.邓云霄、潘之恒辑刊66卷本.万历壬寅至癸卯苏州刻本,附录二

[11]袁袠.胥台集十四:584--585

[12]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著.江苏艺文志·苏州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375

(收稿日期:2013-12-01)endprint

3.3 朋友刻书之熏染

朋友的熏染,即通常所说的“近朱者赤”。一个朋友刻书,与其交往的其他朋友也喜闻乐道,甚至愿意为其操刀刻书。王鏊,字济之,明吴县洞庭湖东山人。王鏊的藏书楼为颜乐堂,所藏珍本颇多。正德十二年(1517),王鏊刻《孙可之文集》十卷。底本为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王鏊从内阁钞出。此外,他还刻过《古尚方》一书。他不仅自己刻书,还对其他朋友刻书给予大力支持,热心为他们所刻书撰序。如黄希武刻《左传详节》,席同文、李立卿刻《唐六典》,尹左绵、高公次刻《王逸注楚辞》,王鏊都应其请,为他们所刻书撰写了序言。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人,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是吴中活跃的文人兼藏书家。他一生遭遇不白,与袁氏六俊有相同之处。加之袁袠曾与唐寅交游,值袁袠大赦在家,嘉靖十三年(1534),袁袠刻《唐伯虎集》二卷、《乐府诗》三十二首、《赋》二首、《杂文》十五首,故刻以寄志。云:“袠童时尝获侍高论,接杯酒之欢。哲人已远,九京不作,抚颂遗文,慨仰遐烈,爰加蒐摭,庶存梗概云尔。”[11]袁袠所刻《唐伯虎集》,多唐寅初年所作诗文。该刻本较好地收集保存了唐寅早年的诗文创作成果。此集刻本,在万历时已罕见,曹元亮称“为世片玉”[12]。

3.4 姻娅刻书之影响

姻娅刻书之影响是指一个喜爱藏书刻书的家族,即使联姻,也与有同样爱好的家族喜结连理。

黄姬水,初名道中,字致甫,又字淳父,号质山,是著名藏书家兼刻书家黄省曾之子。子承父业,也喜爱藏书和刻书,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有前后《汉记》,非常精美,还刻有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奏议》五卷、《附录》十七卷,范纯仁《范忠宣公文集》二十卷。隆庆六年(1572)校刻屠本畯《楚骚协韵》十卷,万历初刻过自撰《白下集》。黄姬水之婿顾九思,字与睿,号韦所,长洲县人。所著《掖峘题稿》,具有风节。明万历十三年(1585)顾九思刻其岳父黄姬水撰《黄淳父先生全集》二十四卷。

苏州寒山赵枢生,原名延梧,字彦材,别号含玄子,万历年间,刊刻自撰《含玄子》十六卷,《附录》一卷和《含玄斋遗编》四卷,《别编》一卷。赵枢生之子赵宧光,字凡夫,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娶妻陆师道之女陆卿子。赵宧光曾刻陆卿子撰《考槃集》六卷,宋洪迈编《唐人万首绝句》四十卷、自订《朝鲜史略》六卷等。赵宧光之子赵均,字灵均,自号墨丘生,筑有小宛堂藏书。从其父传六书之学,居则与妻子文俶夫妻唱和。文俶,字端容,明长洲人,其高祖是文征明,其父是文从简,均为著名的藏书家。赵均亦喜刻书,崇祯六年(1633)于苏州翻刻宋本《玉台新咏》十卷,还刻有赵宦光《说文长笺》一百卷附《六书长笺》七卷、《寒山帚谈》二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朝鲜史略》六卷,陆卿子《考榘集》六卷、《玄芝集》四卷,宋洪迈《宋洪魏公进万首唐人绝句》四十卷。

以上四者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至于整个苏州都织成了一张以藏书和刻书为结点的大网。在这些人的带动下,藏书家刻书蔚然成风。刻书使学术成果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能够更好地保存当时的学术成果,增强学术影响力,也使更多的藏书家投入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行列。

注 释

[1]归有光.震川集·题金石录后

[2]吴晗.江苏藏书家史略[M] .北京:中华书局,1981:118

[3](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经籍会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0

[4][6]江澄波等.江苏刻书[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37

[5][ 8]袁鹓卿.吴门袁氏家谱[M] .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

[7] (清)汪琬.袁氏六俊小传·尧峰诗文钞,卷三十五

[9]张廷玉.明史·文苑传

[10]李梦阳.空同集.邓云霄、潘之恒辑刊66卷本.万历壬寅至癸卯苏州刻本,附录二

[11]袁袠.胥台集十四:584--585

[12]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著.江苏艺文志·苏州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375

(收稿日期:2013-12-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明代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现 宝藏增辉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各家“本色说”之于中国奇观电影
明代贵州卫学与地域文化
论明代宾礼制度下的礼乐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