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书籍插图艺术研究的重要收获

2014-11-28冯会平

出版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个案研究互文性

冯会平

所谓插图,也称插画,是指插附在书籍、报刊或文字中的图画。可以是线描图,也可是着色图。既具有对书籍内容上的从属性,又具有相对的艺术上的独立性。这种配合文字的附图,对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具有艺术解释、审美欣赏或补充说明的作用。

自古以来,插图就是我国书籍形态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宋元以降印刷出版的书册,多有引人入胜的插图和与之相得益彰的整体版式设计,令人感叹古人通过创造书籍形态去体现书卷美的匠心所在。明朝中后期,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书业出现激烈竞争的局面,插图本书籍争奇斗艳。有的一种文学作品,竟有十多种不同的插图版本,就是那些历史、地理和科技实用类书籍也多有精美插图。经过较长一阵时间的沉寂或低落,我国的书籍插图艺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有所复兴,至40年代进一步发展。郑振铎第一次对插图艺术进行了学理上的梳理总结,鲁迅对插图、连环画的辩护,使得插图的艺术地位得到正视。这是一个书籍装帧与插图领域群星璀璨的时代。丁聪、张光宇、叶浅予、郑川谷、古元、罗工柳、力群、彦涵、陈烟桥、黄新波、梁白波、刘岘等人皆有新颖优美的插图作品问世,且各有个性,异彩纷呈。一些著名作家如鲁迅、闻一多、张爱玲、端木蕻良都亲手制作过优美卓异的书籍插图。

在众多优秀插图艺术家中,丰子恺无疑是其中特色十分鲜明、成就非常突出的一位。集漫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和翻译家于一身的丰子恺,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独特的漫画形式,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为不同的文学作品创作了为数甚多的富有个性的插图。其中,《忆》的出版获“双美”之誉,即书的内容美和装帧美。他吟咏诗意创作的18幅生动活泼的插图,成为传世经典。《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呈现出朴拙的温柔敦厚之风。《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插图充满着浪漫情怀,《儿童杂事诗》的插图则更加注重民俗语境中的童趣写真。《小说月报》扉画以优美抒情的笔法,描绘希望人生。《阿Q正传》的插图,是以叙事的方式,画出丰子恺心中的阿Q形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来出版的王文新博士所著的《丰子恺插图艺术研究》,就是一部研究丰子恺插图艺术的力作,值得一读。

该书选择丰子恺所做插图的几种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以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插图与文本的互文性以及插图形式语言的释读,充分揭示了丰子恺插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作者指出,丰子恺插图以他一贯的毛笔工具、漫画的表现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插图风格,那就是以冲和平淡、温柔敦厚的审美品格凸显自己的艺术气质。作者还进一步对丰子恺插图作品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予以归纳总结,认为:他既有为《忆》《阿Q正传》等文学作品插图,也有为《开明国语课本》《开明英文课本》等教材插图;既有为他人创作的文本插图,也有为自己写作的文章插图;既有为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插图,也有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童话插图。作者认为,丰子恺以漫画形式阐释这些不同文本,又体现出细微的差别。前期插图如《忆》(1925年)、《爱的教育》(1926年)等插图较以后插图酣恣活泼。《小说月报》扉页插图诗意盎然,而《漫画阿Q正传》则更多是理性的叙述。《古代英雄的石像》《格林童话》插图,以较为细腻的用笔,以平面化的手法、黑白灰的装饰效果,表现童话的幻想与浪漫,而《儿童杂事诗》插图则是较为写实的。这样的概括、分析,探幽烛微,深入细致,简洁而精当。插图在丰子恺漫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丰子恺漫画研究中插图专题的空白,深化了丰子恺的漫画研究。

全书的构架并不复杂,主体内容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有5篇是个案研究,1篇综合性理论探讨,外加2个附录。5篇个案研究分别是:“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插图艺术”、“《忆》的五彩插图”、“温柔敦厚的《开明国语课本》插图”、“《小说月报》扉画为人生的诗意表达”(附:《小说月报》插图的三个时期)、“《儿童杂事诗》插图的童趣写真”以及“《漫画阿Q正传》的图语互文”。在分别进行上述个案研究基础上,作者最后的一篇属于综合性、概括性的理论总结:“德性之光——丰子恺插图漫画的审美品格”,全面系统、深入地探究其插图作品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根脉。书末另有附录“丰子恺插画年谱”,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和阅读参考功用。

如果说个案研究构成了该书外在框架的话,“文本间性”理论则是该书进行理论分析与艺术评论的内在核心,一以贯之。所谓“文本间性”,也称为“互文性”,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批评概念。作为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一种文本理论,它通常是用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动关系。按照乔纳森·卡勒的说法,互文性实指一个话语空间,关系到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对话,同时,它也是一种吸收、戏仿或批评活动。不同文本往往互相参照,彼此牵连,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用“文本间性”或“互文性”理论来观照书籍插图,确实是很恰当的路径选择。丰子恺的插图具有一般插图的从属性、附庸性,但同时体现出对原著精神的再创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表现。《丰子恺插图艺术研究》尝试着运用这个理论,探究丰子恺插图与文本的内在关系。由于插图是根据文本创作的,不同文本就有不同的图像表达,譬如,鲁迅的小说与叶圣陶的童话情态不同,读者对象不同,插图表现方式也显然不同;而同样是鲁迅的《阿Q正传》,不同的插图家也有不同的图像理解与艺术呈现,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个案研究为主,从单个文本出发,探讨图像与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并通过与丰子恺其他漫画作品或其他人创作的同一文本插图的比较,窥探出丰子恺插图艺术的独特个性和美学风格。这种以理论观照实际,用案例阐发和印证理论的方法,使得本书形散而神聚,丰富而深刻。本书作者既长期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又在高等院校进行美术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其研究较好地体现出实践品格与理论张力的互动与兼容。

丰子恺以及同时代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插图艺术瑰宝,其插图实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精品,值得珍视,也值得总结和学习借鉴。尤其是在当今书籍插图水准不进反退的状况下,如何既从域外又从本土历史资源中汲取养分,确实需要反思和探索。当代著名装帧艺术家吕敬人在《中国书籍插图何时再度辉煌》(《出版广角》1996年第6期)一文中感慨道:“非常遗憾,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版的书籍除少数精美佳品以外,绝大部分是一成不变的老面孔,许多门类的书籍均无插图,以至于如今出版社要寻找一位插图高手已如凤毛麟角般难以寻觅。”当今的“读图时代”,插图作为与文字伴随的艺术形式,其从属性、辅助性依然存在,但它的独立性与个性日渐突出,图文互动互补更显重要。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现代电脑技术的普及与电脑绘图技术的高度发达,在给书籍装帧设计、插图制作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大大消解了插图艺术的创造性、独特性和丰富性。有鉴于此,研究丰子恺乃至整个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史、插图艺术史无疑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注意到,李婷、秦瑞丽著《插图万象:民国书籍插图艺术研究》(上海锦绣出版社,2012)的这样研究插图艺术的断代史专著已公开刊行;邱陵编著的《书籍装帧艺术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李明君著《历代书籍装帧艺术》(文物出版社,2009)等论著皆有专节论述中国书籍插图;杨永德、蒋洁著《中国书籍装帧4000年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更有专章论“中国书籍的插图”,简要勾勒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插图历史。此外张守义、刘丰杰的《插图艺术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高荣生的《插图全程教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等著作对中国古今插图艺术演变也多有专门章节论析。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类似《中国插图艺术史》《中国现代插图史》之类的厚重专著,若王文新博士及同道能在此方面有所努力和贡献,则功莫大焉。

(《丰子恺插图艺术研究》,王文新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定价29元。)

(收稿日期:2014-07-20)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个案研究互文性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孤独症倾向儿童强化和示范作用的个案研究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书籍装帧的视觉引导与图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