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竞争理论和实践研究述评
2014-11-28张辉洲
张辉洲
[摘 要] 整理新世纪以来出版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论著,从文献数量、研究主题、作者与学科分布等要素变化情况展示了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出版企业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和互联网环境下竞争战略转型研究进行分析,认为整体研究的规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但网络技术对经济学和竞争理论带来的挑战之系统性理论探讨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 出版企业 竞争理论 实践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55-04
Review on Publishing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Zhang Huizhou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search published on the competition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publishing enterprise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growth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the authors geographical and subject distribution.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search of the publishing enterprise competition theory. Case studie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reform practice of the publishing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t last, i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 Publishing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theory Practice Research review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各行业均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出版业也不例外。如何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竞争力,是出版学术界和业界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出版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已不能不考虑网络、数字技术因素,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由此,本文拟通过对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出版企业竞争的研究进行文献普查、统计,分析出版企业竞争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进展和不足,为出版企业竞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新世纪以来出版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践研究基本状况
本研究统计文献来自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和Web of Science。在中国知网源数据库中选择“主题”进行检索限定,检索式为:SU=‘出版企业AND ‘竞争;在读秀中按照“书名”或“目次”含‘出版企业AND ‘竞争检索图书;在Web of Science中,按照TI=‘publishAND(‘competitiveOR ‘competitionOR ‘compete)检索;发表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27日。通过搜索,在知网中检索出638条结果,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干扰文献,有效统计记录为626条,在读秀中检索出有效图书6本,在Web of Science中检索出有效文献18篇。
1.1 研究成果数量的年度变化
对检索到的650条有效记录按年份进行统计,得到如图1所示的新世纪以来出版企业竞争研究文献年载文量折线图。如图可见,出版企业竞争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00年载文量仅12篇,随后几年文献数量缓慢增长,其中2007年到2013年处于急速发展时期,期间略有波动,经历了2008年的51篇和2010年的74篇两个发文量小高峰,于2013年激增至95篇。
图1 新世纪以来出版企业竞争研究文献年载文量折线图
1.2 文献类型分析
本文将650条有效记录按文献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中文文献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期刊文章有427篇,学位论文有178篇,会议论文19篇,报纸文章2篇,图书6本。这说明相关研究的成果形式主要是期刊和学位论文,可见研究较为分散。但近几年有关出版企业竞争的图书专著陆续出版,说明相关研究正逐渐深入,并向系统化发展。
图2 出版企业竞争研究中文文献类型分布
1.3 作者、机构及研究领域分布
作者分布。在本文统计的650篇文献中,剔除6篇匿名作者的文章,按照年度统计出版企业竞争研究论文著者合作情况。可得出,总体独著比例高达89.9%,尽管合著论文数量近几年明显增长,但并未过多增长,比例最高时也仅为23.1%(2006年)。这表明,出版企业竞争的研究以个人分散的研究为主,合作研究有待发展。
研究机构分布。本文对作者所在机构的发文量进行了统计,列出了发文数量在8篇以上的机构(如表1所示),发文量最高的前12名均为高校科研机构,其中武汉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凭借其在出版领域强大的科研力量,取得研究成果最多,并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拉开较大差距,国外相关研究的机构分布较为平均,其中英国与美国高校研究成果较多。endprint
表1 出版企业竞争研究机构分布
学科领域分布。在中国知网统计的626条中文文献中,涉及出版领域的有594篇,涉及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的有55篇,涉及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有11篇,还有部分涉及新闻传媒、图书情报等其他领域。可见,绝大多数文献都在出版学科领域范围。由于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出版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学科交叉表现较为明显。随着网络对出版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网络在出版企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在出版企业竞争研究中与出版学科领域的交集会越来越大。
2 出版企业竞争理论现状
2.1 竞争理论研究
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有关竞争理论的研究历来都是经济学学者的重点,可谓贯穿经济学研究史的始终。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竞争理论的研究可分为古典竞争理论和现代竞争理论、静态竞争理论和动态竞争理论、完全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等多种形式。这里,笔者主要关注国内外学者基于竞争自身体系而划分的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研究模式。
关于完全竞争理论的起源,王振峰和解树江[1]认为,完全竞争理论是指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至20世纪20年代围绕市场均衡理论和价格理论而形成的竞争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的具体特征,美国学者迈克尔·R.贝叶[2]总结出五个特征,分别是: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相对于市场来说它们每一个都很“小”;市场上每一家厂商均生产同质(相同的)产品;买者和卖者可以获得完全的市场信息;没有交易成本;可以自由进出市场。
从完全竞争理论到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发展,是竞争理论的一个更加理性和现实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正如李秀芝和王振峰[3]所说,如果把完全竞争理论作为竞争理论的形成,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理论无疑是对完全竞争理论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学者爱德华·张伯伦[4]认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大量内容是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发展起来的。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概念,萨缪·鲍尔斯[5]指出,“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说的,也就是说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所有其他的市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垄断,所以我们称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几种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2.2 出版企业竞争理论研究
出版企业竞争理论研究是经济学中竞争理论的具体化。为了更好地利用竞争理论来指导出版企业的发展,学者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有关出版企业竞争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战略这个关键点上。
出版企业竞争战略的意义。张喜凯、唐贵瑶[6]认为竞争的意义是获得竞争优势,这是环境的动态性所要求的,需要出版企业必须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赵东晓[7]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出版企业竞争战略的目的在于争夺生存和发展空间,出版企业必须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把重点放在制定竞争战略上来,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前者从微观上认为获得竞争优势是出版企业竞争战略的意义所在,后者则从宏观上认为争夺生存和发展空间是竞争的最终目的。
出版企业竞争战略的概念。关于什么是出版企业的竞争战略,学者张其友[8]认为“出版企业的竞争战略是指以出版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指导其在运营过程中具体的竞争计划与行动”。他还进一步对竞争战略进行分类,指出“出版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中,一般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整合战略五种竞争战略可供选择”。赵东晓[9]在《出版营销学》中写道,出版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有扩张竞争战略、防御竞争战略和舍弃竞争战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他完全同意张其友的五种竞争战略的分析。
3 出版企业竞争实践研究现状
3.1 深化出版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版企业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实践经验
目前学术界针对这方面的总结性论述尚较少,大部分以对出版行业某一方面改革的研究或对出版企业改革的个案研究中有所提及。归纳起来,出版企业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人事制度和薪酬体系,建立奖惩机制。余敏[10]在其所著《出版集团研究》一书中提到,辽宁出版集团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上做出重大调整,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下岗分流政策和工效挂钩政策。杜一娜[11]以长江出版集团为例,分析了该集团在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接力出版社则在图书的奖励机制上不断创新,建立新的考核体系,以激励机制促发展[12]。
实施融资改革,完善资本运营。尹章池[13]研究了很多出版企业这方面的改革,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山大学出版社相互参股融通业内资金,中国法律出版社吸收职工股金,大恒音像出版社、湖南出版集团通过上市融资。辽宁出版集团在改革中以内部产权资本运营为手段,实现了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学者周正兵、李红强[14]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调整出版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余敏在[15]《出版集团研究》中提到,辽宁出版集团组建后对图书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向多元化、边缘化开发选题,实行总量控制,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马博[16]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改过去只出版“纯学术著作”的出版思路,策划出版一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休闲类出版物。
重组组织结构,进行流程再造。周蔚华[17]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指出其在流程再造方面制定了从选题策划到宣传推广全流程的管理方法,在内部机构重组上,建立“出版事业部”和综合服务部门,形成社内模拟市场关系。外研社提出交叉互动的流程创新体系,并根据“内涵发展、自我扩张”的发展战略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
3.2 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企业竞争战略转型实践研究
在新世纪的互联网环境下,许多出版企业对自己的竞争战略进行了调整或转型,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少研究。笔者在总结这些研究后发现,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企业竞争战略多向跨行业、跨媒体等多元化经营战略方向转变,或实行特色经营战略。endprint
向多元化竞争战略转型。学者王谷香、刘美华[18]认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公司以“多介质、全流程”为核心竞争优势,坚持“一主两翼”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章征浩[19]指出,江西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在传统的主业经营外,还在房地产开发、新媒体建设、影视剧拍摄、资产管理等行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张良娟[20]通过参与三大书展,总结出“融合与跨界”正成为各大出版集团的战略重点。
实施特色经营战略。马博[21]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和厦门大学出版社三家高校出版社,认为其根据自身的出版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特色,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田杨[22]通过研究金盾出版社等,得出金盾出版社始终坚持特色经营,以主题出版为单位实现品牌延伸。还有外研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在专一门类中开掘深广,创造品牌,形成市场优势。
4 研究述评
4.1 不论从规模还是深度,出版产业整体随着出版竞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
从规模来看,研究出版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数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2007年以来文献数量急速增长,经历了2008年和2010年两个小高峰,2013年更是激增至91篇。虽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但作者人数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地域集中在全国高校和少数出版社研究人员,学科领域涉及出版、经济、计算机软件和应用、新闻与传播、情报学等各个领域,可见研究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从深度来看,随着出版企业竞争理论的广泛应用与实践,很多专家学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理论研究上,而是对一些成功的且有代表性的出版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个案研究,并做出了思考。这是从“解释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质的飞跃,这一研究趋势仍在继续,且不断发展。
4.2 网络(数字)技术发展对原有的竞争理论和出版企业竞争带来的挑战与系统理性的思考还比较弱,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互联网给原有的竞争理论和出版企业竞争带来的影响如何,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虽有成效,但仍略显缓慢。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有关网络技术对竞争的影响分析文献,约占所有文献数量的18.2%,2007年约11.3%,2010年约为22.2%,2014年约达30.4%。另外在提到出版企业竞争的6部专著中,有2部涉及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出版的战略思路。可见,随着互联网对出版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专家学者对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竞争手段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但比例尚小,不足以形成系统性的成果。
新世纪是数字信息新时代,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企业发起强烈冲击。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营销的手段,在出版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此,专家学者对网络营销这一方面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王建平、赵鸿秀在《面对WTO:中国出版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中提出要“开展以网络营销为突破口的营销机制创新”[23]。很多学者提到建立网上书店,进行网络营销,开展出版电子商务,近两年还出现一部分研究新媒体、ERP系统、微营销的文章。张其友、李桂福在《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企业发展研究》[24]一书中对大学出版企业数字化建设的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但这些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片面,较少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且研究深度还不够,缺乏系统理性的思考。
注 释
[1]王振峰,解树江.竞争理论的演变:分析与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美]迈克尔·R.贝叶著; 聂巧平,王小雯译.管理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李秀芝,王振锋.对竞争理论演变的分析与评述[J].学术交流,2006(9)
[4][美]爱德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周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5][美]萨缪·鲍尔斯著;江艇,洪福海,周业安,等译.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喜凯,唐贵瑶.出版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研究[J].出版广角,2013(22)
[7][9]赵东晓.出版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24]张其友,李桂福.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企业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15]余敏. 出版集团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11]杜一娜. 目标:成长性最好的出版传媒集团[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9-21
[12]温丽娜. 接力出版社的品牌策略分析[D]. 保定:河北大学,2014
[13]尹章池.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4]周正兵,李红强. 中国出版产业资本运营30年[J].中国出版,2008(8)
[16][21]马博. 基于文化产业大发展下的北语出版社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
[17]周蔚华. 出版产业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王谷香,刘美华. 出版传媒集团资本多元化战略实证探析[J]. 编辑之友,2011(8)
[19]章征浩. 中部三省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20]张良娟. 三大书展透视:出版社纷纷加快“融合与跨界”[N]. 四川日报,2014-09-10
[22]田杨. 浅析中国出版业差异化发展战略[J]. 发展,2011(4)
[23]王建平,赵鸿秀. 面对WTO:中国出版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J].出版经济,2000(6)
(收稿日期:2014-10-10)endprint
向多元化竞争战略转型。学者王谷香、刘美华[18]认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公司以“多介质、全流程”为核心竞争优势,坚持“一主两翼”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章征浩[19]指出,江西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在传统的主业经营外,还在房地产开发、新媒体建设、影视剧拍摄、资产管理等行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张良娟[20]通过参与三大书展,总结出“融合与跨界”正成为各大出版集团的战略重点。
实施特色经营战略。马博[21]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和厦门大学出版社三家高校出版社,认为其根据自身的出版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特色,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田杨[22]通过研究金盾出版社等,得出金盾出版社始终坚持特色经营,以主题出版为单位实现品牌延伸。还有外研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在专一门类中开掘深广,创造品牌,形成市场优势。
4 研究述评
4.1 不论从规模还是深度,出版产业整体随着出版竞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
从规模来看,研究出版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数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2007年以来文献数量急速增长,经历了2008年和2010年两个小高峰,2013年更是激增至91篇。虽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但作者人数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地域集中在全国高校和少数出版社研究人员,学科领域涉及出版、经济、计算机软件和应用、新闻与传播、情报学等各个领域,可见研究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从深度来看,随着出版企业竞争理论的广泛应用与实践,很多专家学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理论研究上,而是对一些成功的且有代表性的出版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个案研究,并做出了思考。这是从“解释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质的飞跃,这一研究趋势仍在继续,且不断发展。
4.2 网络(数字)技术发展对原有的竞争理论和出版企业竞争带来的挑战与系统理性的思考还比较弱,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互联网给原有的竞争理论和出版企业竞争带来的影响如何,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虽有成效,但仍略显缓慢。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有关网络技术对竞争的影响分析文献,约占所有文献数量的18.2%,2007年约11.3%,2010年约为22.2%,2014年约达30.4%。另外在提到出版企业竞争的6部专著中,有2部涉及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出版的战略思路。可见,随着互联网对出版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专家学者对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竞争手段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但比例尚小,不足以形成系统性的成果。
新世纪是数字信息新时代,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企业发起强烈冲击。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营销的手段,在出版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此,专家学者对网络营销这一方面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王建平、赵鸿秀在《面对WTO:中国出版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中提出要“开展以网络营销为突破口的营销机制创新”[23]。很多学者提到建立网上书店,进行网络营销,开展出版电子商务,近两年还出现一部分研究新媒体、ERP系统、微营销的文章。张其友、李桂福在《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企业发展研究》[24]一书中对大学出版企业数字化建设的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但这些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片面,较少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且研究深度还不够,缺乏系统理性的思考。
注 释
[1]王振峰,解树江.竞争理论的演变:分析与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美]迈克尔·R.贝叶著; 聂巧平,王小雯译.管理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李秀芝,王振锋.对竞争理论演变的分析与评述[J].学术交流,2006(9)
[4][美]爱德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周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5][美]萨缪·鲍尔斯著;江艇,洪福海,周业安,等译.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喜凯,唐贵瑶.出版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研究[J].出版广角,2013(22)
[7][9]赵东晓.出版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24]张其友,李桂福.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企业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15]余敏. 出版集团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11]杜一娜. 目标:成长性最好的出版传媒集团[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9-21
[12]温丽娜. 接力出版社的品牌策略分析[D]. 保定:河北大学,2014
[13]尹章池.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4]周正兵,李红强. 中国出版产业资本运营30年[J].中国出版,2008(8)
[16][21]马博. 基于文化产业大发展下的北语出版社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
[17]周蔚华. 出版产业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王谷香,刘美华. 出版传媒集团资本多元化战略实证探析[J]. 编辑之友,2011(8)
[19]章征浩. 中部三省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20]张良娟. 三大书展透视:出版社纷纷加快“融合与跨界”[N]. 四川日报,2014-09-10
[22]田杨. 浅析中国出版业差异化发展战略[J]. 发展,2011(4)
[23]王建平,赵鸿秀. 面对WTO:中国出版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J].出版经济,2000(6)
(收稿日期:2014-10-10)endprint
向多元化竞争战略转型。学者王谷香、刘美华[18]认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公司以“多介质、全流程”为核心竞争优势,坚持“一主两翼”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章征浩[19]指出,江西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在传统的主业经营外,还在房地产开发、新媒体建设、影视剧拍摄、资产管理等行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张良娟[20]通过参与三大书展,总结出“融合与跨界”正成为各大出版集团的战略重点。
实施特色经营战略。马博[21]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和厦门大学出版社三家高校出版社,认为其根据自身的出版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特色,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田杨[22]通过研究金盾出版社等,得出金盾出版社始终坚持特色经营,以主题出版为单位实现品牌延伸。还有外研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在专一门类中开掘深广,创造品牌,形成市场优势。
4 研究述评
4.1 不论从规模还是深度,出版产业整体随着出版竞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
从规模来看,研究出版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数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2007年以来文献数量急速增长,经历了2008年和2010年两个小高峰,2013年更是激增至91篇。虽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但作者人数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地域集中在全国高校和少数出版社研究人员,学科领域涉及出版、经济、计算机软件和应用、新闻与传播、情报学等各个领域,可见研究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从深度来看,随着出版企业竞争理论的广泛应用与实践,很多专家学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理论研究上,而是对一些成功的且有代表性的出版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个案研究,并做出了思考。这是从“解释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质的飞跃,这一研究趋势仍在继续,且不断发展。
4.2 网络(数字)技术发展对原有的竞争理论和出版企业竞争带来的挑战与系统理性的思考还比较弱,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互联网给原有的竞争理论和出版企业竞争带来的影响如何,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虽有成效,但仍略显缓慢。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有关网络技术对竞争的影响分析文献,约占所有文献数量的18.2%,2007年约11.3%,2010年约为22.2%,2014年约达30.4%。另外在提到出版企业竞争的6部专著中,有2部涉及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出版的战略思路。可见,随着互联网对出版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专家学者对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竞争手段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但比例尚小,不足以形成系统性的成果。
新世纪是数字信息新时代,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企业发起强烈冲击。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营销的手段,在出版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此,专家学者对网络营销这一方面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王建平、赵鸿秀在《面对WTO:中国出版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中提出要“开展以网络营销为突破口的营销机制创新”[23]。很多学者提到建立网上书店,进行网络营销,开展出版电子商务,近两年还出现一部分研究新媒体、ERP系统、微营销的文章。张其友、李桂福在《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企业发展研究》[24]一书中对大学出版企业数字化建设的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但这些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片面,较少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且研究深度还不够,缺乏系统理性的思考。
注 释
[1]王振峰,解树江.竞争理论的演变:分析与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美]迈克尔·R.贝叶著; 聂巧平,王小雯译.管理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李秀芝,王振锋.对竞争理论演变的分析与评述[J].学术交流,2006(9)
[4][美]爱德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周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5][美]萨缪·鲍尔斯著;江艇,洪福海,周业安,等译.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喜凯,唐贵瑶.出版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研究[J].出版广角,2013(22)
[7][9]赵东晓.出版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24]张其友,李桂福.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企业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15]余敏. 出版集团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11]杜一娜. 目标:成长性最好的出版传媒集团[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9-21
[12]温丽娜. 接力出版社的品牌策略分析[D]. 保定:河北大学,2014
[13]尹章池.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研究[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4]周正兵,李红强. 中国出版产业资本运营30年[J].中国出版,2008(8)
[16][21]马博. 基于文化产业大发展下的北语出版社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
[17]周蔚华. 出版产业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王谷香,刘美华. 出版传媒集团资本多元化战略实证探析[J]. 编辑之友,2011(8)
[19]章征浩. 中部三省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20]张良娟. 三大书展透视:出版社纷纷加快“融合与跨界”[N]. 四川日报,2014-09-10
[22]田杨. 浅析中国出版业差异化发展战略[J]. 发展,2011(4)
[23]王建平,赵鸿秀. 面对WTO:中国出版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J].出版经济,2000(6)
(收稿日期:2014-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