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探析

2014-11-28陈家林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服务模式

陈家林

关键词:通借通还;多校区图书馆;服务模式

摘要: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新老校区图书馆为例,在统计分析“通借通还”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形成原因,并通过比较现行模式与理想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46-04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重组及扩建热潮,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与此相应地,高校图书馆也出现了“多个分馆、多块分割”的局面。如此一来,如何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在主馆、分馆之间建立一种便捷、高效的借还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便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

笔者拟以重庆师范大学在重庆大学城、沙坪坝校区的新老图书馆为例,分析“通借通还”的现状及问题,并由此探讨一下可行性思路与对策。

1通借通还的现状

1.1通借通还的定义

通借通还是当前高校多校区图书馆之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借阅模式。它是指读者凭借图书馆的有效借阅证件,通过现场或网络等服务途径,实现对纳入通借通还体系的图书馆总馆、分馆或任一成员馆图书的任意查询与借还[1]。通借通还实际上是一种“书动人不动”、服务本地化的馆际借阅模式[2],读者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对其他校区图书馆里的图书进行借还,在节约时间、不费精力的前提下,实现了馆藏资源的高效利用。

1.2通借通还现状

3通借通还现状的改进

3.1网络系统的升级换代

较之理想模式,现行模式最大的不足在技术层面,其中网上预约、锁定预约图书、信息传输是三个核心问题。

当前,读者凭借借阅证手工填单预约,系统中没有读者相关信息尤其是联系方式,这阻碍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通有无。笔者建议开发网上预约功能,读者不仅可以足不出户地实现图书预约,也能通过注册提供手机、邮箱、QQ等联系方式,便于读者及时了解、跟踪预约是否成功、图书下架到馆等信息,以提高通借通还的时效性,最终促进图书资源的高效流通、高效利用。

预约图书的系统锁定是通借通还流程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当前图书馆采用的“读者填单预约→当地馆员核实确认信息并一天传递一次→异地馆员不定时接收信息并入库找书”模式,其实施的即时性、有效性容易受到馆员工作态度、责任心的干扰,从而导致预约生效和图书下架之间有一个较大时间差,自然无法确保预约期间图书不被他人外借。如果系统能在预约生效,也就是预约信息与馆藏情况一致的前提下,自动锁定目标图书并自动通过网络传递预约信息,必然大大提高预约成功、通借成功的可能。

3.2图书传送方式的改进

大学城校区与沙坪坝校区相距较远,一方面坐实了通借通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图书传送的成本。以前,借助区间校通车,预约图书一天一送,时效性强,;轻轨开通后,其改由专车派送,一周一次,一来无法及时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来也造成了图书大量、长时地积留在预约专柜,利用率大打折扣。

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离不开校方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图书馆既可以加大专车派送的力度,也可以开发同城快递等,同时也不妨调动图书馆馆员甚至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职员工上下班在新老校区之间的往返交通。

3.3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管理考核、对新老读者的宣传培训

通借通还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在现行模式下,信息的确认、传递等主要由人工完成,因此馆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也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如果读者所在馆馆员没有及时检查、核实预约信息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图书所在馆馆员,或者图书所在馆馆员没有及时浏览预约信息、尽快上架取书,势必影响预约、下架以及外借的成功。此外,大开放大流通环境中乱架、错架现象比较突出,整理不及时、不到位,也会大大降低通借通还的效率。

读者方面,主要是通过宣传培训,使其熟悉通借通还的程序、手续,能正确填写预约信息,主动、积极地跟踪、了解预约信息、图书状态等,同时自觉维护、保持整洁、有序的书库状态。对于随意预约、约而不借的读者,除批评教育外,图书馆还可以酌情给以必要的处罚。

3.4校方、馆方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

高校“一校多区”的发展趋势方兴未艾,通借通还不失为一种应时而生的资源共享模式。不过,在当前高校多校区图书馆中,通借通还的市场相对较小、利用相对较少、投入相对较高、产出相对较低,还是一种弱势服务模式。上述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图书传送方式的革新以及通借通还专门设备的配置、专门人员的配备,都需要校方、馆方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点是通借通还服务模式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季毅,刘婉琦.图书馆知识服务背景下的通借通还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4):123-125.

[2]查贵庭,徐国祥,金明华.“书动人不动”馆际通借通还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5):207-209.

[3]周秀梅.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模式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5):24~26.

[4]李灿.高校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刊,2010(12):93-95.

[5]周庆红,朱光磊.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0(11):67-69,73.

(编校:严真)endprint

关键词:通借通还;多校区图书馆;服务模式

摘要: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新老校区图书馆为例,在统计分析“通借通还”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形成原因,并通过比较现行模式与理想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46-04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重组及扩建热潮,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与此相应地,高校图书馆也出现了“多个分馆、多块分割”的局面。如此一来,如何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在主馆、分馆之间建立一种便捷、高效的借还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便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

笔者拟以重庆师范大学在重庆大学城、沙坪坝校区的新老图书馆为例,分析“通借通还”的现状及问题,并由此探讨一下可行性思路与对策。

1通借通还的现状

1.1通借通还的定义

通借通还是当前高校多校区图书馆之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借阅模式。它是指读者凭借图书馆的有效借阅证件,通过现场或网络等服务途径,实现对纳入通借通还体系的图书馆总馆、分馆或任一成员馆图书的任意查询与借还[1]。通借通还实际上是一种“书动人不动”、服务本地化的馆际借阅模式[2],读者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对其他校区图书馆里的图书进行借还,在节约时间、不费精力的前提下,实现了馆藏资源的高效利用。

1.2通借通还现状

3通借通还现状的改进

3.1网络系统的升级换代

较之理想模式,现行模式最大的不足在技术层面,其中网上预约、锁定预约图书、信息传输是三个核心问题。

当前,读者凭借借阅证手工填单预约,系统中没有读者相关信息尤其是联系方式,这阻碍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通有无。笔者建议开发网上预约功能,读者不仅可以足不出户地实现图书预约,也能通过注册提供手机、邮箱、QQ等联系方式,便于读者及时了解、跟踪预约是否成功、图书下架到馆等信息,以提高通借通还的时效性,最终促进图书资源的高效流通、高效利用。

预约图书的系统锁定是通借通还流程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当前图书馆采用的“读者填单预约→当地馆员核实确认信息并一天传递一次→异地馆员不定时接收信息并入库找书”模式,其实施的即时性、有效性容易受到馆员工作态度、责任心的干扰,从而导致预约生效和图书下架之间有一个较大时间差,自然无法确保预约期间图书不被他人外借。如果系统能在预约生效,也就是预约信息与馆藏情况一致的前提下,自动锁定目标图书并自动通过网络传递预约信息,必然大大提高预约成功、通借成功的可能。

3.2图书传送方式的改进

大学城校区与沙坪坝校区相距较远,一方面坐实了通借通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图书传送的成本。以前,借助区间校通车,预约图书一天一送,时效性强,;轻轨开通后,其改由专车派送,一周一次,一来无法及时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来也造成了图书大量、长时地积留在预约专柜,利用率大打折扣。

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离不开校方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图书馆既可以加大专车派送的力度,也可以开发同城快递等,同时也不妨调动图书馆馆员甚至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职员工上下班在新老校区之间的往返交通。

3.3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管理考核、对新老读者的宣传培训

通借通还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在现行模式下,信息的确认、传递等主要由人工完成,因此馆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也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如果读者所在馆馆员没有及时检查、核实预约信息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图书所在馆馆员,或者图书所在馆馆员没有及时浏览预约信息、尽快上架取书,势必影响预约、下架以及外借的成功。此外,大开放大流通环境中乱架、错架现象比较突出,整理不及时、不到位,也会大大降低通借通还的效率。

读者方面,主要是通过宣传培训,使其熟悉通借通还的程序、手续,能正确填写预约信息,主动、积极地跟踪、了解预约信息、图书状态等,同时自觉维护、保持整洁、有序的书库状态。对于随意预约、约而不借的读者,除批评教育外,图书馆还可以酌情给以必要的处罚。

3.4校方、馆方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

高校“一校多区”的发展趋势方兴未艾,通借通还不失为一种应时而生的资源共享模式。不过,在当前高校多校区图书馆中,通借通还的市场相对较小、利用相对较少、投入相对较高、产出相对较低,还是一种弱势服务模式。上述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图书传送方式的革新以及通借通还专门设备的配置、专门人员的配备,都需要校方、馆方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点是通借通还服务模式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季毅,刘婉琦.图书馆知识服务背景下的通借通还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4):123-125.

[2]查贵庭,徐国祥,金明华.“书动人不动”馆际通借通还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5):207-209.

[3]周秀梅.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模式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5):24~26.

[4]李灿.高校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刊,2010(12):93-95.

[5]周庆红,朱光磊.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0(11):67-69,73.

(编校:严真)endprint

关键词:通借通还;多校区图书馆;服务模式

摘要: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新老校区图书馆为例,在统计分析“通借通还”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形成原因,并通过比较现行模式与理想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46-04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重组及扩建热潮,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与此相应地,高校图书馆也出现了“多个分馆、多块分割”的局面。如此一来,如何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在主馆、分馆之间建立一种便捷、高效的借还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便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

笔者拟以重庆师范大学在重庆大学城、沙坪坝校区的新老图书馆为例,分析“通借通还”的现状及问题,并由此探讨一下可行性思路与对策。

1通借通还的现状

1.1通借通还的定义

通借通还是当前高校多校区图书馆之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借阅模式。它是指读者凭借图书馆的有效借阅证件,通过现场或网络等服务途径,实现对纳入通借通还体系的图书馆总馆、分馆或任一成员馆图书的任意查询与借还[1]。通借通还实际上是一种“书动人不动”、服务本地化的馆际借阅模式[2],读者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对其他校区图书馆里的图书进行借还,在节约时间、不费精力的前提下,实现了馆藏资源的高效利用。

1.2通借通还现状

3通借通还现状的改进

3.1网络系统的升级换代

较之理想模式,现行模式最大的不足在技术层面,其中网上预约、锁定预约图书、信息传输是三个核心问题。

当前,读者凭借借阅证手工填单预约,系统中没有读者相关信息尤其是联系方式,这阻碍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通有无。笔者建议开发网上预约功能,读者不仅可以足不出户地实现图书预约,也能通过注册提供手机、邮箱、QQ等联系方式,便于读者及时了解、跟踪预约是否成功、图书下架到馆等信息,以提高通借通还的时效性,最终促进图书资源的高效流通、高效利用。

预约图书的系统锁定是通借通还流程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当前图书馆采用的“读者填单预约→当地馆员核实确认信息并一天传递一次→异地馆员不定时接收信息并入库找书”模式,其实施的即时性、有效性容易受到馆员工作态度、责任心的干扰,从而导致预约生效和图书下架之间有一个较大时间差,自然无法确保预约期间图书不被他人外借。如果系统能在预约生效,也就是预约信息与馆藏情况一致的前提下,自动锁定目标图书并自动通过网络传递预约信息,必然大大提高预约成功、通借成功的可能。

3.2图书传送方式的改进

大学城校区与沙坪坝校区相距较远,一方面坐实了通借通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图书传送的成本。以前,借助区间校通车,预约图书一天一送,时效性强,;轻轨开通后,其改由专车派送,一周一次,一来无法及时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来也造成了图书大量、长时地积留在预约专柜,利用率大打折扣。

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离不开校方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图书馆既可以加大专车派送的力度,也可以开发同城快递等,同时也不妨调动图书馆馆员甚至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职员工上下班在新老校区之间的往返交通。

3.3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管理考核、对新老读者的宣传培训

通借通还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在现行模式下,信息的确认、传递等主要由人工完成,因此馆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也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如果读者所在馆馆员没有及时检查、核实预约信息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图书所在馆馆员,或者图书所在馆馆员没有及时浏览预约信息、尽快上架取书,势必影响预约、下架以及外借的成功。此外,大开放大流通环境中乱架、错架现象比较突出,整理不及时、不到位,也会大大降低通借通还的效率。

读者方面,主要是通过宣传培训,使其熟悉通借通还的程序、手续,能正确填写预约信息,主动、积极地跟踪、了解预约信息、图书状态等,同时自觉维护、保持整洁、有序的书库状态。对于随意预约、约而不借的读者,除批评教育外,图书馆还可以酌情给以必要的处罚。

3.4校方、馆方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

高校“一校多区”的发展趋势方兴未艾,通借通还不失为一种应时而生的资源共享模式。不过,在当前高校多校区图书馆中,通借通还的市场相对较小、利用相对较少、投入相对较高、产出相对较低,还是一种弱势服务模式。上述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图书传送方式的革新以及通借通还专门设备的配置、专门人员的配备,都需要校方、馆方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点是通借通还服务模式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季毅,刘婉琦.图书馆知识服务背景下的通借通还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4):123-125.

[2]查贵庭,徐国祥,金明华.“书动人不动”馆际通借通还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5):207-209.

[3]周秀梅.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模式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5):24~26.

[4]李灿.高校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刊,2010(12):93-95.

[5]周庆红,朱光磊.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0(11):67-69,73.

(编校:严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模式
“互联网+检验检测”云服务平台可行性研究
基于同伴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索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加强图书馆数字化服务 让阅读引领未来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