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裘锡圭“三书说”浅析

2014-11-28于海燕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本字六书引申义

于海燕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宁 273165)

裘锡圭“三书说”浅析

于海燕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宁 273165)

传统文字学关于汉字构造的研究主要基于东汉许慎”六书”说,由于许慎并没有对其“六书”说进行明确系统地界定,因而留给后世巨大的研究空间。裘锡圭“三书”说在本质上仍是建立在“六书”说的基础上,然裘氏在其掌握的丰富的古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字形特点,对“三书”说进行补充细化,提出诸多创建,并体现出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具有研究价值。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裘氏“三书”说的解读,对于古文字构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裘氏“三书”说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裘锡圭;三书说;解读

前人在传统“六书”基础上生发出的“四体二用”说对古文字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唐兰突破传统提出的“三书”说,冲决“六书”桎梏,解放了文字研究者的思想。裘先生在“六书”基础上,克服唐兰“三书”说的局限,在对陈梦家“三书”说进一步修正完善的基础上,以其对古文字材料的充分掌握和研究,创立了自己的“三书”说,体现了他不迷信前人研究成果的疑古思辨精神。

裘锡圭将陈梦家“三书”说中的“象形”改为“表意”,此说法更能体现表意字的特点。裘氏的表意字即仅用意符造的字(个别加指示符号),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和会意字。表意字大体依据构成字符的部件的特点细分为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会意字和变体字六类。

裘锡圭从动态角度介绍了形声字的构成。自古以来,人们对“六书”中形声字的争议较少,裘氏的形声字同“六书”中的一样,指的是由音符和意符构成的汉字。不同的是裘氏进一步细化并阐释了意符和音符的性质。裘氏认为,形声字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他将形声字的产生归纳为四种途径: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2.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3.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4.改换形声字偏旁。此外,在形声字部分还需要充分理解“意符”这一概念的内涵。裘氏将意符分为“形符”和“义符”。形符指的是靠自己的形象来表意的符号。例如“箕”字中的部首“竹”是象形字,是一个形符。义符是已有的汉字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又如“裳”的意符“衣”,最初是象形字,经过汉字形体的演变已不能体现原有的形象,而仅用“衣”这一符号代表“衣服”的意思,这就是意符。古文字中阶段的形声字意符以形符为主,现代形声字意符以义符为主,只留少量形符,如“木、竹”等。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形旁同字义的关系以及从音韵学的角度阐述了声旁同字音有差异的原因,对右文说进行合理地评价,对形声字的介绍更加透彻全面。

裘锡圭的假借含义比较丰富.首先,他将假借与引申义和同源词相区别。他认为“牵强附会地把假借义说成引申义”和“把同源词之间的关系跟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混为一谈”是词义研究方面的两种错误倾向。因此,在本书中为了将字与字之间的假借关系和引申关系明确区别,裘氏将假借关系中表示本义或引申义的字称为“本字”,也就是说“即使是把一个词作为引申义来表示的字,对这个词的假借字来说,也同样是本字”。因此,“本字”是与“假借字”相对,与之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在本书中讲本义和引申义时,裘氏就有意将分化字所从出的本字称为母字或初文。例如他在书中说道:“我们不把分化字所从出的字称为本字,而把它们称为母字,就是为了跟与假借字相对的本字相区别”。又如“衰”字“象衣上有草,是‘蓑’的初文”。

裘锡圭以假借字所表示的词是否有本字为标准,将假借分为三类,分别是无本字的假借、本字后造的假借和本有本字的假借。“无本字的假借”指的是有的词始终只用假借字来表示,如古汉语虚词“其”和“之”。“本字后造假借”指有的词本来用假借字表示,但后来为了明确字义而又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原有的假借字作声符而合成的一类形声字,属于裘锡圭的“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类的形声字。其中最复杂的是“本有本字的假借”。裘锡圭将本有本字的假借(包括有后起本字)称为通假。“本有本字的假借”指的是有的词既有本字又使用假借字。裘锡圭大体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字完全取代本字的假借,如假借字“球”取代本字“毬”;另一类是与本字并用一段时间后又基本停止使用的假借字,如假借字“蜚”代替本字“飞”使用一段时间后,又不再代替“飞”的含义。这两部分从作者列举的例子来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之后他将假借引入深层次的讨论就值得思考。在讨论“已有本字的词还要用假借字的原因”时,裘锡圭指出有些假借字是由本字的分化字充当的,后面作者介绍“被借字的意义跟假借义有联系的现象”时又从其他角度对有本字的假借进行阐述。我们可以从他所列举的例子中总结出他的观点。例如:列举“借‘衷’表{中}”的例子说明以分化字代母字是假借;列举“借‘畔’表{叛}”“借‘说’表{悦}表{脱}”的例子说明同源字相互借用属于假借;列举“借‘原’表{元}”的例子说明在语源上并无关系的音近义通字相互借用属于假借。通过上述例子很容易将被借字和本字的假借关系同本义和引申义,同源词的关系相混淆,仔细辨之。

裘锡圭根据汉字字符的性质对“三书”说进行细致分类和界定体现了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通过解读可以发现,裘氏“三书”说主要针对古文字,表意字、形声字方面论述详实,假借字概念的界定有失偏颇。

[1]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H12

A

1005-5312(2014)23-0020-01

猜你喜欢

本字六书引申义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通假字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浅析“欢迎”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方言本字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