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人才——“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4-11-28彭程PENGCheng何仁琪HERenqi李世春LIShichun张进ZHANGJin

价值工程 2014年22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工程师人才

彭程PENG Cheng;何仁琪HE Ren-qi;李世春LI Shi-chun;张进ZHANG Jin

(长江师范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重庆 408100)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0 引言

“十二五”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承担单位中,部分高校将应用技术人才定位于“一线工程师”,而有的高校则将应用技术人才定位于“现场工程师”,两种提法的实质相同,都要求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区别在于“一线”更多地针对“生产和建设一线”,而“现场”可以既包括“生产和建设一线”,也涵盖“管理和服务现场”,因此,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现场工程师为主”更为贴切,既能体现人才培养的主体,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简称为“现场工程师”,可拓展到“评标师”、“造价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等。

1 “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定位

我国正处在后工业时代,在工程技术人员中,从事现场或基层工作的一线工程师比例高达60%以上,而目前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还极其缺乏。因此,研究和创新实践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长江师范学院在近几年的本科办学探索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场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2 “现场工程师”培养理念在长江师范学院的确立

“现场工程师”培养理念的确立,是出于如下几点考虑:

一是社会需求的引导。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十分紧缺。最近重庆及涪陵地区提出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急需大量的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长江师范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是应势所需。

二是历史经验的传承。该校的统一部分原涪陵工业学校培养的应用技术人才在涪陵及周边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双师型”队伍,积累了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技术人才的经验。因此,“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定位是顺势而成的。

三是错位发展的追求。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发展的道路,它既不能走专科学校的老路,也要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确立错位竞争,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培养社会紧缺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树立起了“崇尚实践、回归工程”的人才培养新理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概而言之,“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是该校寻求自身发展的追求。

3 “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与主要举措

3.1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建立校内、校外、企业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构建“三三五”和“分层递进”模式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三三五”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的三个体系,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和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三个实践教学平台,抓好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五个环节;“分层递进”模式指: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和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认识——实践——实训——综合能力培养的递进)。该模式的特点是: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促进。

3.2 构建“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社会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该校构建了从课内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能力训练,到课外自助式开放性实验;从校内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到校外实习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划为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三层次”。如图1 所示,基本技能层:包含通识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金工、电工与电子等基本技能实习,项目见习,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图1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包含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实践)周,进行综合应用和初步设计能力的训练。

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层:包含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工程项目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产品研发制作,进行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

“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螺旋递进,即: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受到较全面、系统的综合训练。

3.3 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3.3.1 实验与实训并重,建设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①工程化模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为营造工程化的模拟教学与训练环境,学校投入专项建设经费,大力开展工程化实验室建设,以满足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选购及自行设计与企业主流生产设备相近的中试设备,搭建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操作系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再现生产过程。实验室的仿真建设有效增强了学校工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为大学生工程化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高水平的实验操作平台。

②现场情景式校内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学校重点建设了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并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营造工程化的模拟教学与训练环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以准车间的设计形式入手,为学生提供了数控装备的操作、维护、维修以及编制复杂模具成型工艺流程的数控加工基本素质训练的平台。自控实习中心是集机、电、液、气传动和可编程控制器(PC)技术,交直流传动技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生产微型工厂。

③校企、校校、校政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学院正在研究并探索与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如:学院将与涪陵区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涪陵相关企共建材料性能检测联合实验室与研发中心。

3.3.2 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并重,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环境 学校紧紧依托地域优势,在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同时,十分重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各专业均建有3-5 个稳定的、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建立了重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重庆三爱海陵有限公司,将企业急需解决的课题带回学校以科技创新项目来进行研发,受到企业的欢迎。

3.3.3 学校与企业并重,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利用重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重庆三爱海陵有限公司,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与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4 力争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突破

3.4.1 推进“四个转变”,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

①倡导由“灌输型向自主型转变”。例如推广“实验驱动型教学”经验,以课题性问题与任务为起点,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开展教学,力求使学生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主动思考、设计、体验与探索。

②实现“验证型向应用型转变”。鼓励学生从现实中,从教师的科研中汲取题材,使验证实验变成结合实际应用的操作训练;从企业实际生产寻找课题,使课程、毕业设计成为真刀真枪的演练。

③促进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如学院“应用电子技术综合实验”,体现了让学生“带着想法来,留下产品走”的理念。如机械类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将原各门课程设计对象相对独立的格局,转变为典型零件贯通式教学模式,即:实施从典型零件测绘认知——图形表达——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质量检测——结果评价的贯通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这种贯通式训练,全程了解并掌握机械零部件设计制造各阶段的技术要素和技术规范,真正获得工程基本训练。

④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形成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推进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提升了工程环境的真实性。

3.4.2 深化教材建设,实现教学内容的突破 十分重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编写具有现代特征的规划教材。近两年来,学院组织教师主编和参编国家“十二五”机械类系列规划教材9 部。鼓励教师有计划地编写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实验教材和讲义。

3.4.3 推行“多证”制度,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 学校十分重视开展“多证”制教育,鼓励学生在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通过技能测试取得国家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和各种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5 提高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 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实施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滚动挂职锻炼和工程能力培养制度,引进人才中注意吸纳具有企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工程人才,聘有来自企业的优秀人才的兼职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和社会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3.6 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3.6.1 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文件 修订、制订了一系列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涵盖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

3.6.2 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模式 形成了“三个阶段、二结合、十个监控点”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模式:①三段式监控(前期、中期、后期);②两结合的检查评价(院系自查和学校抽查相结合;院内专家和院外专家检查评价相结合);③10 个主要监控点(学生准入审核、指导教师资格审核、选题审核、开题审核、学生管理、指导教师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进度管理、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过程监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审查与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科学合理分流。从人本位的角度来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要把不同的人培养成更不同的人,而不是培养成一种人。”应用技术人才——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更加强调技术应用性与实用性,是实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1]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8):96-99.

[2]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6-39.

[3]朱传义.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32-33.

[4]杨叔子,吴昌林,张福尼.面向工程,打好基础,全面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6(7):4-9.

[5]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4-25.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工程师人才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人才云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青年工程师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