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区三元复合驱耐碱性调剖剂的研制与段塞组合优化
2014-11-28周亚洲殷代印张承丽
周亚洲,殷代印,张承丽
(东北石油大学教育部提高油气采收率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
大庆油区三元复合驱取得了显著效果[1-4],从工业化推广的实际和受效状况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杏一—二区东部Ⅱ块部分三元复合驱采出井受效状况差,该类井主要集中在基础井网注水井附近,底部油层存在大孔道,造成注入井注入压力低,采出井采聚浓度高,无效循环严重,高渗透层相对吸液量达69.2%,吸液厚度比例仅为23.9%,注入强度达15.6 m3/(d·m),比区块平均值高9.4 m3/(d·m),且井区注入井油层发育以合层为主,分注潜力小,需深部调剖[5],目前在强碱体系中尚无成功的调剖经验可借鉴[6-12]。为此开展三元复合驱调剖技术研究,提高化学药剂利用率,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结合该区块油藏特点,在pH值为12的情况下,采用普通聚合物作为主剂,离子和有机化学剂作为交联剂,加入稳定剂和除氧剂,开展三元复合驱耐碱性调剖剂研制,并进行调剖剂段塞组合优化。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药剂与仪器
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取自大庆油区杏一—二区东部Ⅱ块;实验用油是利用井口原油与航空煤油配制成的粘度为6.84 mPa·s的模拟油。实验所用注入水、地层水离子组成和总矿化度如表1所示。实验所用岩心为30 cm×30 cm×4.5 cm的纵向三层非均质正方形人造岩心,各层渗透率分别约为300×10-3,500×10-3和800×10-3μm2,井网类型为四注一采五点法井网。
表1 注入水和地层水的离子组成 mg/L
实验仪器包括:ES-120型电子分析天平、KJ-1型高速搅拌器、NDJ-4粘度计、CS-501型超级恒温器、HXDSY型流动实验仪、LB-1型平流泵和真空泵等。
1.2 实验方法
用配制好的模拟地层水与称量好的聚合物配制成溶液,将其搅拌均匀后,取下熟化,熟化完毕后,将称量好的交联剂加入聚合物溶液中,4 h后,利用pH调节剂(质量分数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将pH值调到12,放入45℃烘箱内定期测定成胶时间和成胶强度,最后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优化。
根据三元复合驱深部调剖要求,在温度为45℃和pH值为12的条件下,调剖剂成胶时间应为72~360 h,成胶强度应为2 000~4 000 mPa·s,稳定时间应在60 d以上。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交联剂种类的筛选
选用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104且质量浓度为2 000 mg/L的聚合物;离子型交联剂分别为YH-1,YH-2,YH-3和YH-4,其质量分数皆为0.1%;有机交联剂为THM-1和THM-2,其质量分数为0.1%;稳定剂为DX-1,质量分数为0.2%;除氧剂为GP-1,质量分数为0.1%。根据实验结果得出,YH-1复配后形成的凝胶在102 h强度达到最大,为2 880 mPa·s,70 d后强度为2 120 mPa·s,表明稳定性较好;YH-2复配后形成的凝胶强度为40 000 mPa·s,其值太大不适合油层深部调剖;YH-3复配后形成的凝胶强度为2 000 mPa·s,但70 d后强度仅为190 mPa·s,表明稳定性较差;YH-4复配后形成的凝胶成胶过快,仅为42 h,且其成胶强度比YH-1复配后的成胶强度小。因此,选用YH-1为交联剂。
2.2 交联剂质量分数的筛选
在离子型交联剂YH-1质量分数为0.1%~0.2%,有机交联剂THM-1和THM-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5%和0.08%~0.2%的条件下,测定成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离子型交联剂和有机交联剂质量分数越大,成胶后凝胶强度越大。若离子型交联剂和有机交联剂质量分数过小,则形成的凝胶不能成胶且稳定性差;若离子型交联剂和有机交联剂质量分数过大,则形成的凝胶强度太大而不适于深部调剖。因此,确定YH-1的质量分数为0.15%,THM-1和THM-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和0.08%。
2.3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筛选
选用聚合物的质量浓度为2 000 mg/L,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1 300×104,1 500×104,1 700×104,2 500×104和3 500×104;YH-1质量分数为0.15%;THM-1和THM-2质量分数分别为0.1%和0.08%。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成胶强度增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 300×104,1 500×104,1 700×104所形成的调剖剂,未形成长链,没有达到成胶标准;当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104时,102 h后粘度达到最大,为3 510 mPa·s,且稳定性较好;当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3 500×104时,调剖剂体系出现颗粒状,不能互相聚合为一种连续的体系,不适于深部调剖[13-16]。因此,选用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104。
2.4 聚合物质量浓度的筛选
选用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104,质量浓度分别为1 500,1 800,2 000和2 200 mg/L;YH-1质量分数为0.15%;THM-1和THM-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和0.08%。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升高,成胶强度增大,成胶时间缩短。这是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聚合物分子的水力学半径是一定的,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聚合物分子之间碰撞、缠绕的几率较大,与交联剂反应的聚合物分子较多,增加了聚合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力[17-19],使成胶强度升高。综合考察现场对成胶时间、成胶强度的要求,确定聚合物质量浓度为2 000 mg/L。
2.5 聚合物溶液熟化时间的选择
选用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104,质量浓度为2 000 mg/L;YH-1质量分数为0.15%;THM-1和THM-2质量分数分别为0.1%和0.08%,将配制好聚合物溶液分别放置2,4,6,8,10,12,14,16,18,20,22和24 h后再添加交联剂。从实验结果(图1)可以看出,当聚合物溶液熟化时间为2~4 h时形成凝胶的强度较低,这是由于熟化时间过短,聚合物在溶液中相互的连接性和依附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当聚合物溶液熟化时间为8~18 h时,成胶强度符合成胶标准,其中聚合物溶液熟化时间为12 h时,成胶强度最大为3 510 mPa·s;而当聚合物溶液熟化时间为20~24 h时,聚合物开始进入老化阶段,调剖剂成胶强度明显下降。因此,确定聚合物溶液最佳熟化时间为12 h。
图1 聚合物溶液不同熟化时间的成胶强度变化
2.6 正交试验优选调剖剂配方
影响耐碱性调剖剂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如聚合物质量浓度、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交联剂种类及浓度、助剂的种类,以及调剖剂中各化学试剂浓度及交互作用等[20]。现只考虑离子型交联剂、有机交联剂、聚合物和pH值调节剂这4个主要因素对耐碱性调剖剂性能的影响,应用L25(56)正交表对耐碱性调剖剂配方进行考察,目的是确定影响耐碱性调剖剂性能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耐碱性调剖剂配方提供指导。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耐碱性调剖剂性能的4种因素主次关系依次为:pH值调节剂、有机交联剂、聚合物、离子型交联剂。得到的调剖剂配方为: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104且质量浓度为2 000 mg/L的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5%的离子型交联剂YH-1、质量分数分别为0.1%和0.08%的有机交联剂THM-1和THM-2、质量分数为0.2%的稳定剂、质量分数为0.1%的除氧剂。
3 调剖剂性能评价
3.1 调剖剂对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根据研究区块实际注入三元复合体系的情况,用质量分数为1.2%的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0.3%表面活性剂和质量浓度为2 000 mg/L的聚合物配制三元复合体系,在第1、第3、第5和第10天测定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分别为3.42×10-3,4.25×10-3,4.83×10-3和5.12×10-3mN/m。另一实验为对比实验,在配制好的三元复合体系中加入优选的调剖剂,测定复合体系在第1、第3、第5和第10天的界面张力,分别为3.64×10-3,4.87×10-3,5.49×10-3和7.02×10-3mN/m。此实验结果表明,调剖剂对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不大。
3.2 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对调剖剂性能的影响
为了评价三元复合体系中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对调剖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不同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下调剖剂成胶性能实验。采用优选的配方,加入交联剂4 h后,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2%,0.4%,0.6%,0.8%,1.0%和1.2%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氢氧化钠质量分数的增加,调剖剂成胶后强度逐渐减小。在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0时,即中性条件下,成胶后最大强度为7 500 mPa·s;当氢氧化钠质量分数达到1.2%,即pH值为12时,成胶强度为3 510 mPa·s,但仍可成胶。由此可见,所研制的调剖剂耐碱性较好,可应用于三元复合驱调剖。
3.3 缓凝剂质量分数对耐碱性调剖剂成胶时间的影响
采用优选的配方,加入交联剂4 h后,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05%,0.1%,0.15%和0.2%的缓凝剂,测定成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缓凝剂质量分数的增加,成胶时间延长。当缓凝剂质量分数为0时,成胶时间为102 h;当缓凝剂质量分数为0.1%时,成胶时间为222 h;当缓凝剂质量分数为0.2%时,成胶时间为366 h。因此,可以通过加入缓凝剂来调节成胶时间。
4 调剖驱油实验
为了研究调剖剂在三元复合驱调剖中的效果,进行了驱油实验。设计了3个实验方案,方案Ⅰ为水驱至含水率为98%,方案Ⅱ为水驱至含水率为95%—注入0.4倍孔隙体积的三元复合体系—后续水驱至含水率为98%,方案Ⅲ为水驱至含水率为95%—注入0.2倍孔隙体积的三元复合体系—注入0.035倍孔隙体积的调剖剂—注入0.2倍孔隙体积的三元复合体系—后续水驱至含水率为98%。从实验结果(表2)可以看出,在三元复合体系中注入研制的调剖剂,能改善中、低渗透层的开发效果,3块岩心含水率最低值分别为46.5%,47.5%和44.7%,与水驱相比含水率下降最大幅度分别为48.5%,47.5%和50.3%;采收率分别为69.84%,69.31%和69.66%,比水驱分别提高采收率22.24%,21.71%和22.06%,比不使用调剖剂的三元复合驱分别提高采收率4.3%,3.77%和4.12%。3块岩心比不使用调剖剂的三元复合驱平均提高采收率4%左右。
表2 3种方案驱油效果
5 调剖剂段塞组合优化
为了模拟凝胶深部调剖的开发效果,应用CMG软件的STARS模块建立了理想模型。地质模型参数依照杏一—二区东部Ⅱ块实际情况。井网类型是四注一采五点法井网,注采井距为150 m。
考虑到试验区进行三元复合驱,油藏pH值较高,在方案设计中加入了前置聚合物段塞和后续聚合物段塞,考察了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 500~2 500 mg/L、段塞尺寸为0.005~0.015倍孔隙体积前置的聚合物段塞和聚合物质量浓度为2 000 mg/L、段塞尺寸为0.01倍孔隙体积的后续聚合物段塞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前置聚合物段塞对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后续聚合物段塞对开发效果影响不大。优选出的前置段塞为质量浓度为2 000 mg/L的0.01倍孔隙体积的聚合物溶液。调剖前加入0.01倍孔隙体积的前置聚合物段塞最终采收率为74.33%,比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4.58%,比不加前置聚合物段塞的三元复合驱调剖提高采收率0.56%。分析原因是:在注入调剖剂前,加入少量的前置聚合物段塞,能够稀释地层中残留的碱液,保证调剖剂具有更好的性能。同时对三元复合驱调剖的段塞大小进行了优选,得出0.035倍孔隙体积的调剖剂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最佳。
6 结论
在pH值为12的条件下,研制出了耐碱性调剖剂配方,该调剖剂成胶时间为102 h,成胶粘度为3 510 mPa·s;稳定时间大于60 d,抗盐性好,对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影响不大。应用研制的调剖剂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该调剖剂应用于三元复合驱调剖时,能够改善三元复合驱的开发效果,比不使用调剖剂的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4%左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调剖剂应用于三元复合驱调剖时,在调剖前加入小尺寸的前置聚合物段塞,调剖剂能有更好的调剖性能。
[1] 程杰成,王德民,李群,等.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动态特征[J].石油学报,2002,23(6):37-40.
[2] 王德民.大庆油田“三元”“二元”“一元”驱油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3):1-9.
[3] 李士奎,朱焱,赵永胜,等.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评价研究[J].石油学报,2005,26(3):56-58.
[4] 王家禄,袁士义,石法顺,等.三元复合驱化学剂浓度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E 辑 技术科学,2009,39(6):1 159-1 166.
[5] 邱茂君,岳湘安.丁苯胶乳深部调剖的适应性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1):51-53.
[6] 陈铁龙,周晓俊,唐伏平,等.弱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7] 王苹,戴彩丽,由庆,等.抗剪切耐盐无机铝凝胶深部调剖剂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20(6):100-103.
[8] 陈渊,孙玉青,温栋良,等.聚合物纳米微球调驱性能室内评价及现场试验[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4):102-106.
[9] 王楠,刘春杰,于情情,等.埕岛油田深部调剖体系研究及适应性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8):147-150.
[10] 李兆敏,刘伟,李松岩,等.多相泡沫体系深部调剖实验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1):55-58.
[11] 吴正伟,王合良,聂成.HPAM/Cr3+弱凝胶调剖封堵性能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32(8):368-370.
[12] 熊春明,唐孝芬.国内外堵水调剖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83-88.
[13] 孟祖超,王小泉,陈光.一种新型凝胶调剖剂的室内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4):65-68.
[14] 冯其红,张安刚,蔡荣蔚,等.层间调剖注入参数优化设计[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5):81-84.
[15] Zhang K,Qin J S,Chen X L.Double action of Cr3+gel on modifying profile and removing CaCO3in ASP flooding[J].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28(5):445-457.
[16] Kazempour M,Alvarado V.Geochemically based modeling of pH-sensitive polymer injection in Berea sandstone[J].Energy Fuels,2011,25(9):4 024-4 035.
[17] 赵晓非,于庆龙,晏凤,等.有机铬弱凝胶深部调剖体系的研究及性能评价[J].特种油气藏,2013,20(3):114-117.
[18] 赵清民,吕静,李先杰,等.非均质条件下乳状液调剖机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1):41-43,47.
[19] 王明,杜利,国殿斌,等.层间非均质大型平面模型水驱波及系数室内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3,35(6):698-701.
[20] 李建阁,吴文祥,张丽梅.耐碱凝胶体系的研制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25(9):6 172-6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