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投资远近谈
2014-11-28刘亭
刘亭
有效投资远近谈
刘亭
今年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当经济的增速下滑将要触及底线,任何一级的政府主官都在惴惴不安,并寻求避免经济失速的快招、实招和高招。但看来看去,却似乎没有一个远水救得了近渴。万般无奈,还是将目光聚焦在固定资产投资上。
投资显然是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个领域。过往我国多次应对经济下滑的危机,也都是屡试不爽。只是现在看来,当期效果不错,但久而久之,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若使用得多了,恐怕“边际效益”难免还要“递减”;更糟糕的是,或许还要积累一些毛病,导致最后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那我们是否可以就此拉倒,从而听天由命了呢?恐怕也不行。正确的选择,恰是近日省委省政府第一个工作会议上所作出的决策:持之以恒扩大有效投资。
从近期来看,投资的有效性体现在企业技术改造、城乡有机更新等“短、平、快”的项目上。依托既有的存量,对其中显见不合理的环节和部分,进行小改小革,斩获“立竿见影、立等可取”的效益,这是最合算不过的了。其它一些另起炉灶的基建项目,循此也要考虑到项目建设和投资回收的周期,万不可都是没有现金回流的长周期买卖“扎堆”,那也是要闯祸的。
对于这一类项目,主要还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依靠适当负债率的银行资金。各级财政有政策性的补助资金,也要用好用足,以利于把涉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众多小项目办成办好。政府对这一类项目的管理,要尽可能简便实用,降低成本。
从中长期来看,投资的有效性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创新性、系统性的项目上。依托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企业已不停留在原有产品、工艺、技术和行业的“小打小闹”上,开始改弦更张、另辟蹊径的时候,这些项目就应运而生了。新的产品、新的生产线、新的厂房和厂区,如此等等。城乡建设也是同样,不是拘泥于单个项目的“自拉自唱、自娱自乐”,而是纳入到一个网络化的系统中去布局的时候,就有一个系统效应的问题了。这里面“补短以就长,配套而成龙”,都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即便是在同一系统内,也要考虑多种方式的互补和替代。譬如城市交通,公交优先会对私家车的购置和行驶产生影响,而地铁将更大规模和更深程度上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
中长期项目的融资,应取得银行比较稳定和便宜的贷款,或是通过债券、基金、股票等直接融资的手段筹集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要依靠“卖地”的收入(“土地财政”结束之前),另外就是银行负债,但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负债率和当下金融政策环境下“银根”的松紧。“四万亿”那种“有水快流、有贷就放”的好日子,肯定一去不复返了,政府也多已“债台高筑”。因此,此时的投资决策切不可头脑发热、轻率盲动。“三思而后行”,“兵马未动、粮草(技术+融资)先行”,才是确保投资有效的应有态度。
从远期来看,投资的有效性体现在符合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省域空间综合开发规划的项目上。所有现实的投资活动,其实都是基于国土空间的开发之上。没有人类社会千万年的“太岁头上动土”,就没有现如今人类社会的一切生存和发展。我有句常说常写的话叫作:“昨天的国土开发,就是今天的投资建设”,而“今天的投资建设,又是明天的产业城乡”;而“明天的产业城乡,更是后天的生态环境”。
如今遍布国中的污水横流、雾霾漫天,我们当然可以归结于过多的火力发电,过多的私家汽车,过多的重化工业。但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投资决策和建设过程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对于大自然保护的、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对于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当所有烈火烹油的大拆大建和大兴土木过后,我们只有面对这样一个“蓬头垢面”的家园。
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都是有效的,甚至是那些看起来再赚钱不过的买卖,最后拿“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观点来看,却也不过是“得不偿失”的生意。在投资的问题上,切不可疏忽对有效性的考量;而在近期、中长期和远期的权衡当中,三者固然要结合起来,但恐怕还是要以远期有效为最高境界,以此统领和带动中长期特别是近期的投资活动。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