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区域性集中授课的特色与亮点
2014-11-28连宏玲唐红伟
连宏玲+唐红伟
按照着眼大局,关注长远,体现多元、开放、综合教育理念的“大教育观”,区域性集中授课无疑是走出“学校”小范围,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在教育时间、空间和形式上开辟更广阔领域,以实现最大教育效益的全新教育模式之一。这种在教学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整合、统筹与共享其实就是一种整体教学视野。相对于传统分校授课模式,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区域性集中授课模式的特色与亮点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统筹”、“整合”、“共享”与“保障”几个方面。
区域性集中授课 通用技术课程 整合 统筹 共享
区域性集中授课是相对于传统的分校授课而言的,在相对集中的一定区域内,以基地或中心为依托,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人员、授课对象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相对集中,学生分批轮流参与、师生面对面进行的一种授课模式[1]。按照着眼大局,关注长远,体现多元、开放、综合教育理念的“大教育观”,区域性集中授课无疑是走出“学校”小范围,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在教育时间、空间和形式上开辟更广阔领域,以实现最大教育效益的全新教育模式之一[2]。这种在教学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整合、统筹与共享其实就是一种整体教学视野。
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3]。它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行使受教育权提供机会和条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面向全体”是关键词。因此,在目前分校授课模式课时、师资以及教学资源保障不力的情况下,集中授课模式“集中—统筹—整合—优化”的做法能够很好地保障“提高全体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思路和新做法。
一、在统筹中科学合理安排授课,促进课程优质高效实施
集中授课模式的关键是统筹安排,通过行政制度和管理运作体系的构建,实现对一定区域内课程、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以及师资的统筹和优化,力促该课程的实施常态化和专业化。一般来说,集中授课都要依托一定的平台——中心或基地,通过中心或基地的有效运作和管理,实现区域内该门课程的有效实施。
1.对区域内学校的集中上课进行统筹安排
集中授课模式要对区域内该课程所涉及学校的集中上课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调度,并以行政安排表的形式通知各学校分批次到中心(或基地)上课。在这种统筹安排下,该区域内通用技术课程的学生参与度和课时就能得到保障,从而保证了课程的常态实施。
2.对区域内的硬件设施设备进行统筹建设
因为是集中授课,所以区域内该课程实施所必备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资源就可以集中到一起进行规模化和专业化建设,比起分校授课模式,这种集中建设既能更好地保证硬件设施设备的质量,有利于专门化管理,使该课程的实施获得硬件资源方面的强有力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体安排与协调。因为通用技术课程对硬件设施设备的要求较高,所以这种集中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3.对区域内的优势师资力量进行统筹调配
因为是区域性集中授课,所以对该区域内的优质师资力量就可以进行统筹调配。通用技术课程对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这也是多数普通高中在实施该门课程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相比之下,集中授课模式可以在全区域内进行师资的选调和配备,更有利于优秀通用技术教师的甄选。同时,在集中授课模式下,教师长期专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对区域内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统筹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是促进该门课程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通用技术课程的集中授课模式下,因为统筹的课程实施和管理,有利于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建立起一整套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综合、发展、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时在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工具的设计以及评价管理的落实上能够做到区域内集中统一,从而实现评价的高效、规范与公平。
二、在整合中优化建构教学体系,保证课程目标有效达成
集中授课模式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人员、授课对象以及教学用设备相对集中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必须要进行重组和优化,在整合中体现集合、系统和建构的优势,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
1.教学思路明确统一
通用技术课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所以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在突出体现课程“实践性”与“生活化”特点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并体验技术设计的全过程,努力达成“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目标。在集中授课、集体备课、教学资源保障充分的前提下,这一教学思路更容易得到贯彻和落实。
2.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因为是集中授课,所以必须根据集中实施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按照“紧扣课标、依托教材、结合实际,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实践主线”的指导思想,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整合相同主题的内容、开发增加优质内容、删减不合适内容、调整教学顺序,经过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结构创新重组
教学内容调整之后,教学结构也相应的需要重组。因为集中授课模式授课时间、地点相对集中的特点,所以大多会采取“项目任务+板块组合”的方式来组织安排教学,以学习板块的方式来组织知识内容,教学课时重新分配、教学时段统筹安排。以重庆市渝中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训中心为例,采取的就是“2+2”的教学结构。
这样的教学结构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充分突出实践的主线,能够更好地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
4.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在集中授课模式下,教学的课时、师资、硬软件资源以及环境得到充分保障,为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采用创造了条件。如: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设计练习、实践操作、技术试验、网络学习等,从而为提升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在共享中均衡全区教育资源,确保课程持续优化
通用技术课程的区域性集中授课通过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并确保课程的持续优化。
1.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无论是教育的软件资源——课程、教师、学生,还是硬件资源——场地、设备、网络,通用技术课程区域性集中授课将区域内的教学资源高度集中、共享并有效利用,避免了重复建设与闲置带来的浪费,统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使全区所有学生均享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4]。
从“软件”资源课程、教师、学生来看,区域性集中授课模式下重新建构的教学结构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加全面、系统地进行。而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的教研平台避免了因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产生的教研不力、教师精力分散等问题,有益于打造优秀通用技术教师,形成精品课程。全区域的参培学生使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内容更加丰富,从学生的优秀设计方案到创意作品等,都是对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切实做到了“以生促生,师生共建”。
从“硬件”资源场地、设备、网络来看,根据区域具体情况,参考全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配置标准,按照“关注能力发展需求,适度超前配置”的原则,区域性集中授课模式使全区域学生能共享通用技术设计室、操作室这类专业教室;共用木工、金工、电子等各类专业工具和设备。而依托于实训中心的通用技术专业网络平台,建立网上资源库,使课程资源的共享更加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
⒉资源共享促进课程持续优化
从教育资源开发的纬度来看:一是由上级教育部门、实训中心、区域内各普通高中学校形成的“三位联合”共同开发、共同推进的教育资源开发模式,大大的扩展了资源开发的范围与力度。二是整合了人、财、物的区域性集中授课模式更易于与社区、企业、高校等社会组织机构合作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活动,使课程与活动结合,两者互补[5],从而丰富课程外延,促进课程持续优化。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深度来看:区域性集中授课模式更益于打造学科基地,开展区、市、省、全国各层次、各范围的教学研讨活动,参与学科教研交流,取长补短,深化课程,提升档次。
四、在保障机制中使课程顺利开展,确保课程全面落实
有力的保障机制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全面落实的必备条件[5]。经费、后勤、管理等方面机制的建立,确保了课程实施中的设备维修、设施更新、学生安全等学校、社会、家长关心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而这些问题一度是通用技术课程落实中的“瓶颈”。
⒈政策支持,经费保障
教育部门根据区域特点进行的统筹安排与集中配置是区域性集中授课模式的先行条件,其运行是离不开政策支持的,这对课程的切实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政府定时定期直接划拨经费保证了区域性集中授课模式的常规正常运作,更保证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能最终落到实处。
⒉专业团队,后勤保障
围绕通用技术课程落实而筹建的专职设备采购、专职材料保管、专业维护维修、专门的学生实作辅导组成了一个保障教学顺利进行、课程安全开展的高效团队。
⒊监管有序,管理保障
通过建立起《通用技术设计室(教师/学生)管理制度》《通用技术实作室(教师/学生)管理制度》《通用技术实训中心带队教师职责》《通用技术实训中心安全管理制度》《通用技术教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以实训中心为载体的区域性集中授课模式有效有序地运作。每个教室有班主任管理,每层楼有保安职守,各部门层层落实职责,制度和监督执行双管齐下,有力保障了学生学习的有序进行与通用技术课程的全面落实。
通用技术课程的区域性集中授课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求下应运而生的,是深入落实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全面达成课程培养目标、提升课程实施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从整体教学视野出发的一种“大教育观”的体现。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课程实施者和管理者在实践中对其进行研究和完善,使其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吉.大教育观.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5-08.
[2] 郭华.一种整体的教学视野——“模块”的意义及其教学要求.人民教育,2005-08-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靳建设.创造条件整合资源坚定不移地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教育革新,2013(5).
[5] 侯建平,连树强,马玲.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山西教育(管理),2010(1).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