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效果的促进

2014-11-28李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文本方法

李军

课外阅读是广义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是狭义语文学习的有效补充。可以说,语文实际上就是以阅读为主体的学科,给学生提供阅读空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另一方面,语文教材里面的文章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真正的阅读需求,而课外阅读在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作用不容低估。所以教师应当意识到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效果的促进功能。

一、课外阅读提升学生兴趣

若想达到用课外阅读提升学生兴趣的目标,首先需要找准课外阅读的切入点,也就是在最恰当的时机推荐给学生最恰当的阅读内容。推荐课外读物需要找准一个时机,为了达到最佳的推荐效果,教师可以在基本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在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没有完全惬意的情况下,给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补充读物。如此,可以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教学过程的有益补充,达到课堂内阅读与课堂外阅读的相互促进,取得理想的阅读时空分配效果。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学习《陈涉世家》,当学生已经理解了文章的重点词句及基本脉络以后,可以再给学生介绍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让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寻找文章原文及译文,增加对《史记》的了解。

增进兴趣的第二种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氛围与环境。教师给出指导性的阅读篇目虽然重要,但是必要的氛围与环境创建同样不能小视。课外氛围与环境的创建与课内不同,教师不可能亲自指导,那么事前的方法给予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明确告知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使其有主动阅读的动力;或者是安排课外阅读之后的成果展示环节,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而无论是篇目推荐还是氛围与环境创建,教师都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张扬,不必整齐划一,而要针对性指导,以便让不同学生接触不同的侧重点,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课外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以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正如古语所说的:读一箧书不如听一席话。当学生从教师那里取得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之后,那么阅读就会变得有规律可循,也就不会在海量的阅读资料面前无所适从了。教师所做的指导可以有下述内容:一是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标记,对课外阅读文本里面的佳词美句圈点勾画,以便加深印象与方便后期查阅;二是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摘抄,将课外阅读文本里面感兴趣的词句摘录出来,这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三是指导学生阅读后写感想,这样能够增强学生鉴赏水平,日后再学习类似的文章时,教学过程将会变得更加顺畅,同时,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四是指导学生阅读后归纳提纲,可以帮助学生在宏观角度把握阅读文本,是促进学生阅读长篇文章能力的基本手段。

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兴趣置于课外阅读之前。语文学科内在的文化魅力十分明显,怎样使学生能够积极领会其文化魅力,并且在这种魅力的关照下持续地进行阅读,这是语文教师始终要追寻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兴趣阅读的过程中,有多种途径可供尝试,同龄学生的交流讨论是一种好办法,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班级内的读书研讨会,使学生在交流时产生阅读共鸣,从而取长补短。

三、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若想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辅助课外阅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依然处在相对有限的程度,而古典长篇名著内容都是非常复杂与深刻的,学生自己独立理解难度相当大。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将语文活动的触角向课外阅读延伸,找机会与学生一同鉴赏分析名著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

提高阅读效果的另一种方法是读写相佐,课外阅读的过程是内向,是外物为己所悟;写作的过程是外向,是自我向外释放。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书面形式进行读书感受交流,形式上可以自由一些,不必规定侧重点与字数,这样学生能够更随意地思考、更自由地发挥,达到个体思想的独立释放。

语文学科是极讲求功力训练的,尤其是阅读部分,更要下大功夫才能奏效。在短时期内,或者说在课堂内的四十余分钟时间里,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真正提高,但是教师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地带领学生走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之路,那就一定会达到荀子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青口盐场学校)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文本方法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