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中生作文问题辩护
2014-11-28孙孝军
孙孝军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曾经登载一篇文章《年龄特征在高中生作文中的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文中认为高中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深刻”者不多,“幼稚”者不少。
二、阴柔与忧郁文风盛行。
三、道家的避世思想、高深的玄理成了作文中的新时尚。
四、对传统文化欠真诚。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作者的分析也有道理,但仅从学生这个角度去分析,便有失之偏颇。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全面地看待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下面谈谈一己之见。
首先是学生作文不深刻的问题。
何谓深刻?文章作者解释,“深刻”表现为文章富有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能给人深刻启发。这样的标准太高,脱离了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实际的水平。若按此标准去评价学生作文,我想,学生作文99%都不会达到“深刻”的。
现在的高中学生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所处的学校环境相对闭塞、单纯,学校宣传弘扬的是公共道德、主流价值观,这是尽人皆知的,谈不上独创。教师多讲授高考的知识点,怎能引导学生变得深刻呢?作为语文教材来说,选的都是所谓文质兼美的文章,推崇道德教化功能,都是引导学生往同一方向上思考,所谓的启发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束缚思想。学生读高中最现实的目的是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功课多,学习紧张,哪有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让自己变得深刻?高考作文评阅也是一种导向,往往更关注观点正确、思想积极,稍有与众不同或者不合主流价值观之处,得分就会很低。高中生这个年龄阶段,读书不多,阅历尚浅,思维偏向理性又正在发展,正是所谓思想幼稚、不成熟的阶段,要求学生写得有多么深刻、有多么严密的逻辑性,确属强人所难。
试想,世上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没有什么独创性的思想,何况是十七八岁的涉世不深的孩子们呢?作为高中生来说,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就是能够准确通顺地表情达意。我想,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很好了。
再说阴柔与忧郁文风的问题。
阴柔与忧郁,这是很多高中学生的情感色彩。十六七岁正是满怀憧憬、多梦的年龄,也是多愁善感的年龄,学生表达出自己的阴柔与忧郁无可厚非。不能强迫学生故作壮志豪情。
除去年龄特征之外,学校乃至社会大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下的社会环境是和平,现在的学校没有什么风风雨雨发生,是安静的波澜不惊的,你怎么苛求学生充满壮志豪情呢?高中学校环境是以应考为主的,学生整日学习,忙得没有一点个人的闲暇。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家庭的压力,教师催促的压力,没白没黑的学习,学生的热情何在?青春活力应该体现在哪里呢?由此看来,阴柔与忧郁的文风盛行,是无须大惊小怪的。
下面再谈一谈学生在作文中出现道家的避世思想、高深的玄理的问题。
学生所学课文里面就有道家的避世思想、高深的玄理,比如《归去来兮辞》,比如《兰亭集序》等,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学生就会反映在作文中。学生表达这些思想,并不一定是真的信奉它,很多情况下只不过是拿它装饰自己的文章罢了。无须大惊小怪地害怕学生深受其害,不积极进取,放弃人生追求;也无须认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浮躁混沌的。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深刻地理解道家的避世思想、高深的玄理,能了解一些皮毛也算不错了。教师不要因为学生作文中有所表达道家避世思想,就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失去信心,似乎学生以后很难担负起国家、社会的重任似的。批评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所谓消极思想,实际上是教师道德教化心理作怪,没有真正认识了解学生。
最后谈一谈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
批评学生对传统文化欠真诚,说是学生在文中好引用古诗,好用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例子。这种说法有点扣大帽子的嫌疑。学生学习课文、熟悉这些古人,以他们为例,是很正常的事。说用这些例子掩盖自己思想的苍白贫乏,也没有多少道理。学生的思想本来就是单纯贫乏的,何用掩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本来是肤浅的,因为没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走向深刻。你不能硬逼着学生真诚地理解、对待传统文化。试想,俯下身子能够认真阅读古书并且有点研究的语文教师有几个?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些一知半解的认识就算不错了。
高中生作文最重要的问题是能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辞达而已矣”,假如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就是了不起的。
(作者单位:德州市庆云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