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中回忆》:时代变革中的女性形象

2014-11-27曾真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独立女性

摘 要:文章通过对《雾中回忆》中两姐妹及女仆格蕾丝的性格及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剖析了在20世纪初女性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她们内心的渴望,困惑和求之不得,表明女性只有退去自身的女性气质,走上自主独立的道路才能跳出社会性别束缚的牢笼。

关键词:女性;独立;时代变革

2006年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凯特·莫顿出版其长篇处女作《雾中回忆》。本书一经出版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榜,被誉为是继《荆棘鸟》后又一部轰动全球的澳洲小说,并获得澳大利亚“年度小说奖”和英国W.H.史密斯书店“年度好书”奖。小说以98岁的庄园女仆格蕾丝的回忆为主线,通过对里弗顿庄园中,两姐妹与诗人罗比之间惊心动魄的秘密爱情故事的讲述,揭示了处于时代变革中不同的女性形象。

一、 汉娜

19世纪初,妇女解放运动在各国萌芽。20世纪初的“男女平等”思想席卷了包括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小说将时间起点选在了妇女运动风起云涌的1914年,很容易将读者的视角引入到女权运动的大潮中。

汉娜是里弗顿庄园主的弟弟弗雷德里克先生的大女儿,深受这一思潮的强烈冲击,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急切的渴望自我解放和独立。“她那细长的身躯注满了旺盛的活力”[1],“喜欢讨论政治”和酷爱冒险,并“希望是个男孩”[2],还期望能像男孩子那样去学校,参军,工作,享有和男性一样的投票权。然而不幸的是,她的父亲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女人的最好归宿就是在上流社会选择一个条件最好的人结婚。这不免又落入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描述到的女性处境“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其实是变成的”[3]。对于汉娜来说,女性是她天然的性别。但对于以父亲为代表的旧式社会性别观念而言,她是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被驾驭的对象,是经济秩序中男人身上的附庸,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种任由别人或者任何男性填充的性格特点使其成为一个空洞的能指,似有所指却又不指向任何东西。那么这样一个被压抑成无意识的女性如何才能摆脱固有模式的束缚呢?汉娜最初的设想就是走出庄园,到外面去找份工作,“独立,想认识一些有趣的人”[4]然后周游各地开阔眼界。然而父亲的反对使她的计划无法顺利实现,这份遗憾一直持续到父亲的生意伙伴----银行家勒克斯顿家族的到来。汉娜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女性可能选择自己曾经想要成为的男人类型结婚。在祖母和世交克莱门蒂娜夫人的设计和泰迪所说的“这是个刚刚起步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纪…值得看和值得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不想陷入生意的泥沼”[5]的误导下,汉娜对于婚姻的错误认识和投机心理使她以为借由婚姻,可以摆脱目前的恼人的生存状态,走出家门,实现她游历各地的梦想。然而汉娜却未意识到,当泰迪为她戴上戒指的那一刻起,她就沦为了泰迪的附庸。在当时的社会中,男人是作为一个独立主体而存在的,他们负责家庭的生产资料的全部,处于主导地位;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彼此地位的不对称致使她的梦想和独立在实际中,只是微不足道的白日梦。婚姻不过是女性他者身份加剧的一环。结婚后,汉娜在社会上获得了一些好处,比如她在丈夫的带领下到处游玩;婚姻的保护使她及她的家人不会被任何其他男人肆意伤害。但她没能看清事实的本质,那并不是因为她独立了,而恰恰是因为她已变为了丈夫财产。

短暂的满足后,汉娜发现自己的生活落入了另一个怪圈----打扮光鲜,讨好上流社会的各路人马,参加无数无聊的宴会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她日夜期待的周游各国由于丈夫的选举失利而一再搁浅。于是她开始相信算命师,变得忧郁,转而依托于罗比,一个战后归来的诗人,“汉娜试图从珍贵而短暂的共处时光中获得满足和安慰”[6],企图通过重新选择的男女关系来满足自己对外界生活的向往。然而所有试图依靠男人的地位和价值来实现女性自我独立的想法都是愚蠢的。时代赋予了汉娜对自我权利的意识,她却始终没有寻找到正确获得独立解放的方法。受困于传统的家庭藩篱,始终无法逃脱自身命运束缚的汉娜,最终在难产时,殒命于希望的幻灭,被时代所无情的淘汰。

二、 埃米琳

弗雷德里克先生的二女儿埃米琳与汉娜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埃米琳热情,美丽,具有传统女性的浪漫气息,“讨厌上学,也不想成为男孩。不能穿裙子,戴着单调无比的帽子,成天讨论体育和政治”[7]。她爱《罗密欧与朱丽叶》,内心期盼着一份爱得死去活来的浪漫爱情,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幻想。“我迫不及待的想要结婚”[8],当然这个结婚的对象,得像罗密欧那样英俊有才。因此婚姻对于埃米琳来说,是一份光荣的事业,而且极富浪漫气息。因为婚后的生活可以让她拥有完整的社会尊严,而且可以从性的角度获得爱人和母亲的实现。这既是父母和社会对她前途的设想,又是她本人的梦想。特别是当汉娜离开庄园后,埃米琳拜访了移居伦敦的姐姐。大都市的繁华和姐姐“整整一柜子的礼服”让埃米琳倍感寒酸。她不停的抚弄裙子,并对姐姐说“我喜欢你的衣服”[9]。汉娜将自己的十件巴黎时装给了埃米琳,顿时使她兴奋不已。这样的生活犹如梦一般印证了长久以来埃米琳对婚姻的构想。

回到庄园后的埃米琳,认为时代已经改变,羞涩和保守已经不是女孩儿的优点。于是她一改往日被动的去征服,而是主动出击,寻找可以让她开创未来的对象。于是埃米琳跟一个下三滥的色情片导演混在了一起。她渴望过上像姐姐一样奢华的生活,并期望这个导演能满足她对爱情和婚姻的构想,而结果证明,这只是个“丑闻”。

父亲的去世使埃米琳逃离了父亲的掌握,她开始期待一种骄纵,傲慢,敢于反抗的生活模式,“从此便更加狂热的投入她深爱的社交活动中…”[10],结交各路男子,她一面反抗着自然和社会强加于她的性别歧视,却又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它。她期盼拥有自己的未来,又不愿随意将自己交付给谁。一切直到罗比的出现,这个英俊性感的男人勾起了她儿时的好感,于是她迅速的爱上了罗比,并将此归于一种”浪漫”。然而她撞破了姐姐汉娜与罗比的恋情,她充满幽怨的愤怒不是对命运的反抗,只是象征性的抗议,因为自身认知的狭隘和无法摆脱的女性气质使她无力抗击命运的奴役。时代对她的影响,更多的是对浮华生活的向往。为了保护埃米琳,汉娜射杀了罗比。罗比的死亡使埃米琳与汉娜之间竖起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使深陷爱情的埃米琳迷失在失恋的阴影中,最后在车祸中丧生,同样成为时代车轮下的牺牲品。endprint

三、格蕾丝

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哈特福德家的女仆格蕾丝,她的性格相较于两姐妹,显得较为内敛和怯懦。这样的性格在时代的变迁中,理应是最早被淘汰的,然而她却成为整个故事中唯一活到最后,见证哈特福德家族的衰亡,了解事情真相的人。她的存在使这个故事得以重见天日,也使故事的真实性得以佐证。而这恰恰得益于她的性格和身份。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的历史主要取决于技术发展史。之所以女性要受制于父权制,正是因为失去了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力。在20世纪初这个女权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逐步发展的时代,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而身为女仆的格蕾丝,从阶级的角度看,是资本家的附庸,但是从女性独立的角度讲,女仆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却使她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摆脱被父权制和社会压迫的处境。而父亲的不知名和母亲的去世,使她从父母束缚的家庭藩篱中得以切实的解脱出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最后她选择了去大学,成为了考古学博士,并在临死之前重返里弗顿,讲述了哈特福德一家爱恨纠葛的这段历史。此时她已不再是父权中心文化和社会压迫下的奴仆。男女之间固有的关系模式早已被格蕾丝自我的强大而打破。她逐渐懂得,自己并不是天生的强者,并不是天生具有某种权利,漫长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那个14岁的女仆从不知所措到20岁的随波逐流,再到寻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形成自身的价值认知,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成为唯一未被时代淹没的幸存者。

四、结论:《雾中回忆》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而究其内里,它还塑造了一群处于时代变革中的女性形象。伴随着时代政治和各种思潮的兴起,她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并渴望摆脱自身的浪漫气质和冲动幻想,但又不得其法。其实女性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认知和科学的观念,而不是被动的随波逐流,寄希望于男性和他人的解放,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能享有与男性乃至社会平等的自由独立的人生。

注释:

[1][2][4][5][6][7][8][9][10]凯特·莫顿,《雾中回忆》,廖素珊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第26,27,169,205, 318, 28,166,236,309页。

[3]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 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1页。

参考文献:

[1]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 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凯特·莫顿.雾中回忆[M].廖素珊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3]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选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曾真(1981-),女,成都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独立女性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李嘉诚:香港没资格“独立”
西班牙宪法法院判加泰罗尼亚“独立”违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