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师胜任能力模型构建

2014-11-27何先应,付达杰,王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4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析法校企合作

何先应,付达杰,王利

摘 要 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师胜任能力,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师胜任能力模型,模型的4个大类根据权重由高到低分别为教学技能、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自我提升能力,并确定了14个小项的权重。根据模型要素权重,要采取多项措施提升高职教师胜任能力。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4-0063-04

一、引言

1974年哈佛大学MC Clell- and教授提出胜任能力概念,即“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的最显著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此后关于胜任能力的研究迅猛发展并很快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关于教师的胜任能力,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教师的胜任能力一般是指教师个体所具备且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2]。它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成效。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在历经规模扩张之后,逐步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其办学模式也由传统的学校单一办学向“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办学转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改变,其胜任能力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力模型,不仅是新时期遴选教师、评价绩效的标准和重要依据,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校企合作对高职教师胜任能力的要求

(一)对教学观念的要求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能否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成为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教学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二)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教学也由单纯的课堂教学拓展到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不同形式,教、学、做趋于一体,教师不仅需要基本教学技能,还需要过硬的实践技能。

(三)对角色任务的要求

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教学内容要紧跟市场变化,与企业工作任务相一致,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教学者,还要成为课程设计与开发者,深入企业实践,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进行课程开发与整体设计[3]。

(四)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成为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教师不仅需要面对校内师生,还要深入企业,面向社会[4]。其工作关系更为复杂,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师胜任能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doel)是指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胜任力模型为某一特定组织、水平、工作或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5]。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教师胜任能力

高职教师胜任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将高绩效的教师与一般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特征[6]。为了确定校企合作下高职教师胜任能力的指标体系,现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出色胜任工作的教师为标杆,选取一般教师作为对比,利用行为访谈技术来获取建立胜任力模型的各项指标;同时,对企业、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验证这些指标的合理性;最后,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类、分析,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将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师胜任能力概括为四大要素。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即同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高职教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标准的要求,又是高职教育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校企合作模式下由于企业这一主体的介入,使得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包含传统的政治素养、教学态度等基本素养外,还应具备相应专业领域的专业精神、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即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资源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项目教学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要能将企业项目资源整合序化为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编制课程教学计划,使整个课程教学有计划地进行,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践教学的能力、职业指导能力以及为企业等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是否具有一定实践能力最简易的评判方式是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

4.自我提升能力

自我提升能力是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要求教师具备的自我提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与校内师生及行业企业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企业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教研团队,开展合作教学。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各项指标权重评估方法

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用到4大类、14个小项指标,由于涉及到的指标比较多,可以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进行评估,设计并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综合素质二级评估指标体系。在确定了定义要素和行为后,再与高职教师日常的工作行为进行对比,逐项打分,各项得分经过与各自权重相乘,最后累加各项得分,就是该高职教师总的胜任力得分。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高职教师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类权重的确定:对企业、家长、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技能、实践能力是大家期望比较高的两项能力。现将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技能、实践能力、自我提升能力两两对比,得到成对比较矩阵A。

编写程序用Matlab软件[7]求出它的权向量w(2)=(0.1689 0.4512 0.2609 0.1190),最大特征值λ=4.0710和一致性指标CR=0.0266<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确定各小项指标权重。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如下:

编写程序求出它们的权向量,最大特征值λk和一致性指标CRk。从表1中可以看出CRk的值都小于0.1,所以CRk均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

由此绘制出高职教师胜任力评价表,见表2(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胜任力得分计算方法:由相关人员在各小项打分记为Cj,j=1,2…14,总分记为M,则M= ,其中加成权重Hj为相应类权重与项权重的乘积。还可以根据得分划分不同等级,如定义得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分为能胜任,60分以下为不能胜任。

(三)结果分析

从模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是对校企合作下高职教师胜任能力评价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权重合计71%)。其中,教学技能的权重为45%,教学技能对高职教师的胜任力起决定性作用。这与实际教学过程相符合。如果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过关,其将不能把应传授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实践技能的比重是26%,这与校企合作的办学宗旨相一致。如果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过关,将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该方面的能力。职业道德(权重17%)是高职教师胜任能力的重要保障。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职教师胜任教学的基础。自我提升能力(权重12%)是胜任能力的坚强后盾。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教师面向的群体已不仅是校内师生,更是直接面向企业、社会。这就要求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校企合作下高职教师胜任能力提升策略

(一)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与业务培训的机会。学习与培训范围不应拘泥于课堂的教学技能,生产实践中的教学技能也应加强。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多与企业的业务精英交流、学习,探索最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技能。

(二)加强顶岗实践,增强实践能力

在德国,要想成为职业院校教师,拥有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是必要条件。对于我国高职教师,顶岗锻炼是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校方应拓宽招聘渠道,从企业中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

(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自我提升能力

相关部门应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教师本人要随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Mc 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 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陈朝晖.高职课程改革与教师胜任能力构建初探[J],价值工程,2010(11):187-188.

[3]李长爱,李伟华,高职教育师资素质模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78-79.

[4]段世年,高职教师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4):243-243.

[5]姚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2008(30):65-69.

[6]项成芳,胜任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23-26.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析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