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探究
2014-11-26罗清莲
罗清莲
一、夯实物理基础知识
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中,有些老师和学生侧重做题.甚至认为:练习难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正比.所以,他们喜欢多做题、做难题,而忽视物理基础知识,如物理概念与规律、物理基本方法.事实上,做题过程中,若题中条件较为隐蔽,或所给条件多过所需条件,亦或改变提问角度时,学生往往因为概念模糊而做出错误结果.
对此,教师应该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设置部分概念习题,让同学充分暴露其错误所在,通过讨论分析错误产生原因,把概念性错误消灭在萌芽中.其次、精讲精练.在平时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概念与规律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还应加强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实现触类旁通.
例如:在光滑的桌面上放着A、B两块木块,其质量分别是为m1与m2(m1≠m2),两块木块之间夹着一根以细绳绑住轻弹簧,并且处在压缩状态.如图1所示,若将细绳烧断,在木块被弹簧弹开这一过程中,A、B两块木块().
A.动能和质量成反比 B. 所受冲量大小相同
C.加速度大小相同 D.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变化1如图2所示,假如A、B两木块中,其质量为2m2=m1,两木块和水平面的动摩擦因素是2μ1=μ2.若将细绳烧断,弹簧恢复到原长度时,A、B两木块脱离弹簧其速度都不为零.A、B两木块原来静止,那么().
A.两木块由弹开至静止,其动量的增量大小之比是1:1
B.两木块脱离弹簧时其速率之比是1:2
C.两木块弹开后同时达到静止
D. 两木块速率同时到最大.
变化2如图3所示,以轻质弹簧连接的A、B两块木块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给B木块一向左的初速度,那么此后().
A.当弹簧形变消失时,那么B速度可能向右
B.弹簧从伸长至形变消失时,B的速度一定小于A的速度
C.弹簧存在最大伸长量,A、B木块的速度均为零
D.弹簧最大压缩量时,B的速度一定小于A的速度
二、重视和加强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
解题过程中,不少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①看不懂考题中的文字叙述部分,难以弄清已给物理事实,无法发掘隐含条件,难以构建与题意相符的物理情景,于是列不出准确方程加以解答.②对于一些简答题,由于有较大灵活性与较高要求,有些学生回答时往往因果颠倒,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这些都是忽视或缺少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表现.
对此,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平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读题,自主审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如课本文字叙述表达简洁而准确,是阅读训练的有效资源.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插图与表格等.当然,课堂上教师语言也需简捷精炼准确,做好示范、模范作用.
其次,阅读方法指导.
①学会提取有用信息.在试题中,有时文字繁多,信息混杂,加以有意设陷,学生常掉入“陷阱”.做这样的习题时,学生需反复阅读,标出关键词句,排除干扰,呈现问题主干,使之简明化.
②善于推敲,把握关键词.读题过程中,需注意所给字母或数字条件,推敲那些限制性语言,亦或变化过程中的界定性语言,以及物理变化中的描述性语言等,如最终、恰好、绝缘、光滑等.例如:以轻绳悬挂着一个静止小球,小球于水平力F1作用下缓慢地由最低点Q运动至点P,水平力F1做功为W1;如果小球在水平恒力F2作用下,也由Q运动到点P, F2做功为W2,请对比W1与W2的大小?审这一题目时,需要学生把握关键词,即“水平力F1”、“缓慢”、“水平恒力F2”,然后进行理解与思考.
另外,还可指导生生相互讲题,训练学生向他人简明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分析与推理过程.如果没有正确表达或者没有说清楚,表明学生在分析、推理、综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逻辑混乱,亦或论证过程出现了漏洞.这样,通过多次训练与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与表达习惯,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许多学生学习物理中,只是停留于知识表层,学得较为零散,没有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实际上,知识学习是一个从薄变厚,再从厚变薄的认知过程,然而,多数学生在学习完一章,学习完整本课本后,以为自己知识学习从知之不多至知之较多,也就是从薄变厚的过程.但若只是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其所学也只是七零八落,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与概括,将知识整体化、网络化、系统化.物理教学中若想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除习题练习之外,还需指导学生善于提取知识,建立知识链.需要学生及时总结总结每章节内容,使其网络化.同时,学会以知识为主线,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将其联接以构建知识网络,实现从厚变薄过程.解题过程中能及时由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库中快速、准确地提取所需知识,进而高效快速地解题.
此外,不少学生在解题时乱套方式.在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中,往往包含了数学语言表达,其语言简洁明.但是不少学生常忽视物理内涵与数学表达式的本质差异,将公式与变形后的公式中的物理意义相混淆.高物理学习中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如电阻率公式、功率公式等.为了纠正学生这一不良习惯,教师需强化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其学会理解、分析,总结物理概念或规律,最终形成准确概念,正确运用公式.endprint
一、夯实物理基础知识
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中,有些老师和学生侧重做题.甚至认为:练习难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正比.所以,他们喜欢多做题、做难题,而忽视物理基础知识,如物理概念与规律、物理基本方法.事实上,做题过程中,若题中条件较为隐蔽,或所给条件多过所需条件,亦或改变提问角度时,学生往往因为概念模糊而做出错误结果.
对此,教师应该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设置部分概念习题,让同学充分暴露其错误所在,通过讨论分析错误产生原因,把概念性错误消灭在萌芽中.其次、精讲精练.在平时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概念与规律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还应加强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实现触类旁通.
例如:在光滑的桌面上放着A、B两块木块,其质量分别是为m1与m2(m1≠m2),两块木块之间夹着一根以细绳绑住轻弹簧,并且处在压缩状态.如图1所示,若将细绳烧断,在木块被弹簧弹开这一过程中,A、B两块木块().
A.动能和质量成反比 B. 所受冲量大小相同
C.加速度大小相同 D.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变化1如图2所示,假如A、B两木块中,其质量为2m2=m1,两木块和水平面的动摩擦因素是2μ1=μ2.若将细绳烧断,弹簧恢复到原长度时,A、B两木块脱离弹簧其速度都不为零.A、B两木块原来静止,那么().
A.两木块由弹开至静止,其动量的增量大小之比是1:1
B.两木块脱离弹簧时其速率之比是1:2
C.两木块弹开后同时达到静止
D. 两木块速率同时到最大.
变化2如图3所示,以轻质弹簧连接的A、B两块木块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给B木块一向左的初速度,那么此后().
A.当弹簧形变消失时,那么B速度可能向右
B.弹簧从伸长至形变消失时,B的速度一定小于A的速度
C.弹簧存在最大伸长量,A、B木块的速度均为零
D.弹簧最大压缩量时,B的速度一定小于A的速度
二、重视和加强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
解题过程中,不少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①看不懂考题中的文字叙述部分,难以弄清已给物理事实,无法发掘隐含条件,难以构建与题意相符的物理情景,于是列不出准确方程加以解答.②对于一些简答题,由于有较大灵活性与较高要求,有些学生回答时往往因果颠倒,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这些都是忽视或缺少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表现.
对此,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平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读题,自主审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如课本文字叙述表达简洁而准确,是阅读训练的有效资源.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插图与表格等.当然,课堂上教师语言也需简捷精炼准确,做好示范、模范作用.
其次,阅读方法指导.
①学会提取有用信息.在试题中,有时文字繁多,信息混杂,加以有意设陷,学生常掉入“陷阱”.做这样的习题时,学生需反复阅读,标出关键词句,排除干扰,呈现问题主干,使之简明化.
②善于推敲,把握关键词.读题过程中,需注意所给字母或数字条件,推敲那些限制性语言,亦或变化过程中的界定性语言,以及物理变化中的描述性语言等,如最终、恰好、绝缘、光滑等.例如:以轻绳悬挂着一个静止小球,小球于水平力F1作用下缓慢地由最低点Q运动至点P,水平力F1做功为W1;如果小球在水平恒力F2作用下,也由Q运动到点P, F2做功为W2,请对比W1与W2的大小?审这一题目时,需要学生把握关键词,即“水平力F1”、“缓慢”、“水平恒力F2”,然后进行理解与思考.
另外,还可指导生生相互讲题,训练学生向他人简明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分析与推理过程.如果没有正确表达或者没有说清楚,表明学生在分析、推理、综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逻辑混乱,亦或论证过程出现了漏洞.这样,通过多次训练与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与表达习惯,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许多学生学习物理中,只是停留于知识表层,学得较为零散,没有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实际上,知识学习是一个从薄变厚,再从厚变薄的认知过程,然而,多数学生在学习完一章,学习完整本课本后,以为自己知识学习从知之不多至知之较多,也就是从薄变厚的过程.但若只是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其所学也只是七零八落,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与概括,将知识整体化、网络化、系统化.物理教学中若想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除习题练习之外,还需指导学生善于提取知识,建立知识链.需要学生及时总结总结每章节内容,使其网络化.同时,学会以知识为主线,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将其联接以构建知识网络,实现从厚变薄过程.解题过程中能及时由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库中快速、准确地提取所需知识,进而高效快速地解题.
此外,不少学生在解题时乱套方式.在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中,往往包含了数学语言表达,其语言简洁明.但是不少学生常忽视物理内涵与数学表达式的本质差异,将公式与变形后的公式中的物理意义相混淆.高物理学习中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如电阻率公式、功率公式等.为了纠正学生这一不良习惯,教师需强化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其学会理解、分析,总结物理概念或规律,最终形成准确概念,正确运用公式.endprint
一、夯实物理基础知识
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中,有些老师和学生侧重做题.甚至认为:练习难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正比.所以,他们喜欢多做题、做难题,而忽视物理基础知识,如物理概念与规律、物理基本方法.事实上,做题过程中,若题中条件较为隐蔽,或所给条件多过所需条件,亦或改变提问角度时,学生往往因为概念模糊而做出错误结果.
对此,教师应该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设置部分概念习题,让同学充分暴露其错误所在,通过讨论分析错误产生原因,把概念性错误消灭在萌芽中.其次、精讲精练.在平时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概念与规律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还应加强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实现触类旁通.
例如:在光滑的桌面上放着A、B两块木块,其质量分别是为m1与m2(m1≠m2),两块木块之间夹着一根以细绳绑住轻弹簧,并且处在压缩状态.如图1所示,若将细绳烧断,在木块被弹簧弹开这一过程中,A、B两块木块().
A.动能和质量成反比 B. 所受冲量大小相同
C.加速度大小相同 D.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变化1如图2所示,假如A、B两木块中,其质量为2m2=m1,两木块和水平面的动摩擦因素是2μ1=μ2.若将细绳烧断,弹簧恢复到原长度时,A、B两木块脱离弹簧其速度都不为零.A、B两木块原来静止,那么().
A.两木块由弹开至静止,其动量的增量大小之比是1:1
B.两木块脱离弹簧时其速率之比是1:2
C.两木块弹开后同时达到静止
D. 两木块速率同时到最大.
变化2如图3所示,以轻质弹簧连接的A、B两块木块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给B木块一向左的初速度,那么此后().
A.当弹簧形变消失时,那么B速度可能向右
B.弹簧从伸长至形变消失时,B的速度一定小于A的速度
C.弹簧存在最大伸长量,A、B木块的速度均为零
D.弹簧最大压缩量时,B的速度一定小于A的速度
二、重视和加强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
解题过程中,不少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①看不懂考题中的文字叙述部分,难以弄清已给物理事实,无法发掘隐含条件,难以构建与题意相符的物理情景,于是列不出准确方程加以解答.②对于一些简答题,由于有较大灵活性与较高要求,有些学生回答时往往因果颠倒,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这些都是忽视或缺少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表现.
对此,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平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读题,自主审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如课本文字叙述表达简洁而准确,是阅读训练的有效资源.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插图与表格等.当然,课堂上教师语言也需简捷精炼准确,做好示范、模范作用.
其次,阅读方法指导.
①学会提取有用信息.在试题中,有时文字繁多,信息混杂,加以有意设陷,学生常掉入“陷阱”.做这样的习题时,学生需反复阅读,标出关键词句,排除干扰,呈现问题主干,使之简明化.
②善于推敲,把握关键词.读题过程中,需注意所给字母或数字条件,推敲那些限制性语言,亦或变化过程中的界定性语言,以及物理变化中的描述性语言等,如最终、恰好、绝缘、光滑等.例如:以轻绳悬挂着一个静止小球,小球于水平力F1作用下缓慢地由最低点Q运动至点P,水平力F1做功为W1;如果小球在水平恒力F2作用下,也由Q运动到点P, F2做功为W2,请对比W1与W2的大小?审这一题目时,需要学生把握关键词,即“水平力F1”、“缓慢”、“水平恒力F2”,然后进行理解与思考.
另外,还可指导生生相互讲题,训练学生向他人简明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分析与推理过程.如果没有正确表达或者没有说清楚,表明学生在分析、推理、综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逻辑混乱,亦或论证过程出现了漏洞.这样,通过多次训练与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与表达习惯,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许多学生学习物理中,只是停留于知识表层,学得较为零散,没有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实际上,知识学习是一个从薄变厚,再从厚变薄的认知过程,然而,多数学生在学习完一章,学习完整本课本后,以为自己知识学习从知之不多至知之较多,也就是从薄变厚的过程.但若只是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其所学也只是七零八落,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与概括,将知识整体化、网络化、系统化.物理教学中若想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除习题练习之外,还需指导学生善于提取知识,建立知识链.需要学生及时总结总结每章节内容,使其网络化.同时,学会以知识为主线,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将其联接以构建知识网络,实现从厚变薄过程.解题过程中能及时由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库中快速、准确地提取所需知识,进而高效快速地解题.
此外,不少学生在解题时乱套方式.在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中,往往包含了数学语言表达,其语言简洁明.但是不少学生常忽视物理内涵与数学表达式的本质差异,将公式与变形后的公式中的物理意义相混淆.高物理学习中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如电阻率公式、功率公式等.为了纠正学生这一不良习惯,教师需强化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其学会理解、分析,总结物理概念或规律,最终形成准确概念,正确运用公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