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纯化心灵
2014-11-26王霞
王霞
人至中年,渐臻沉静。书也越读越老,越读越少,手不释卷的不过寥寥几部。《随想录选集》是其中最为厚重的一部。捧读这部精选集,深深体会的是巴金书中那种无处不在的睿智和清明。
如同父母一样,和你淡淡地拉着家常,回忆他所经历的一切。话语时长时短,心情无悲无喜,但却能把每一句都深深地刻在你的心里。《随想录选集》共收录巴金98篇随笔,依据内容和话题,分为五辑:“文革”批判、反思,现实触怀、社会感言,忆旧谈往、追思故人亲友,文学自述、文坛感怀,国际文化交流。随手翻阅,你就会进入那段长长的流逝的岁月,沉浸在老人对坎坷一生的深深思索之中,然后,收获无穷的感悟。
纵览全书,字字句句都是老人家用真话还原的历史。凭着一个亲历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巴金着重落笔在十年动乱的“文革”年代,质朴而直白地坦言自己对历史的反思,对痛失的亲友的追忆,以及对自我的考问,并以此告诫我们:只有用真情、办真事、说真话,才是最真实的真理。
在老人最后一个阶段的创作中,最流露真情的是那些怀念亲朋故友的文章。《愿化泥土》是读者比较熟悉的作品,文中有一段话:“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有这样的心愿,想必是因为他所爱的人,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的缘故吧。读着这些篇章,常常令我浸湿了双眼,尤其感怀于巴老对亡妻的思念。在《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中,通篇看不到一个“爱”字,也找不到“思念”一词,但是那些深爱,那些不舍,那些思念,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一波又一波地涌来,令人无法抗拒。当厄运袭来的时候,站在爱人的身前,是最宝贵的关爱;在风霜寒夜,用心的温度抚慰爱人的心灵,是最真挚的慰藉。萧珊是茫茫长夜里丈夫心中的一盏灯火,用生命的燃烧,守护着丈夫的生命与心灵。所以,尽管老人回忆的语言平淡而舒缓,却是“辞愈缓而情愈切”。这些平实的词句,让人刻骨地感受到他对亡妻的无限深情。老人把妻子的骨灰留在身边,他说,“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读至此,心在温暖中碎裂。
巴金始终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这种深刻的自审贯穿了《随想录选集》的篇章。他毫不容情地剖析自己,批判自己,在那些浸满心血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深深的忏悔。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数次地面对着这样的选择:要么站在正直的立场上,游离于当时席卷全国的错误洪流中,被其遗弃或者遭受冲击;或者投身其中,借以保全自己。做到明哲保身,不伤他人已属不易,而处于斗争风口浪尖上的知识分子更如待宰羔羊般处于危垣之下,无力于抗争而从之,亦难怪之。当浊浪退去,多少人在极力自证清白,巴金却在《解剖自己》一文中这样写道:“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我常常这样想,也常常这样说,万一在‘早请示晚汇报搞得最起劲的时期,我得到了解放和重用,那么,我也会做出不少的蠢事,甚至不少的坏事。当时大家都以‘紧跟为荣,我因为没有‘效忠的资格,参加运动不久就被勒令靠边站,才容易保持了个人的清白。”在《十年一梦》中,巴金引用林琴南翻译的《十字军英雄记》中的一句话“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对自己十年中的奴性作了一个深刻的总结,剖析自己分明做了十年的奴隶,经历了“奴在心者”和“奴在身者”两个阶段。
坦荡、磊落,毫不掩饰自己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最隐秘的心态,这是作为大师的巴金带给我们的震撼。为文如此,做人更当如此。这也是这部《随想录选集》的题中之义。
□本栏编辑/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