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2014-11-26朱琳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摘 要: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世界的认知工具。文章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之旅途隐喻的对比分析,总结出英汉政治演说中普遍存在的多种隐喻概念,发现其异同点并挖掘两种语言出现异同隐喻概念的深层原因,希望能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概念隐喻;政治演讲;对比分析

一、引言

政治演讲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语篇,其政治观点明确、说服力强,富有号召力和鼓动性,能够引起目标群体的共鸣,从而可为演讲者赢得更多的支持。政治演讲的传统研究主要探讨排比、对仗、隐喻等修辞格在演讲中的功能。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政治语篇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批评语言学的视角。批评语言学家认为政治语篇不是一个自治的语言系统,而应是置于社会实践之中。他们认为分析话语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阐释语言、权势、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把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的多篇政治演讲作为语料,对比分析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词,总结出英汉政治演说语篇中典型的隐喻,发现其异同点并挖掘两种语言出现异同隐喻概念的深层原因,再挖掘出隐藏于隐喻背后的文化因素,希望能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理论背景

传统修辞学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工具,是诗人、学者制造华丽辞藻的工具,是一种非常规语言,并且能够独立于人的思想和行为而存在。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这一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正是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中美领导人的政治讲话进行探究,分析中美领导人使用概念隐喻的特征、原因。

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的体现, 也是人类进行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 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 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据统计, 普通语言中约有70%的表达方式源于概念隐喻。1999 年以来,对于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他列举了三种隐喻: 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实体性隐喻。

三、英汉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1.隐喻与政治

其实,隐喻用于政治,自古而有之。在许多政论文章里都可以窥见它的身影。无论在东西方,许多领袖都擅于运用政治隐喻。可见其在政治讲话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领域,隐喻被比作人的血管,向政治输送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和血液。

政治语篇通常既非常抽象又很难理解。由于政治语篇渗透着意识形态,因此政治语篇当中的隐喻自然而然地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隐喻使用者通过人为地建立相似性和关联性,把对始源域的经验和看法转嫁到目标域上,体现了他们自己的或所代表的群体的意识形态,影响了受众的价值观念,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环境。提高对政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敏感程度,才能引导我们对政治语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将,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现任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词,总结出英汉政治演说中普遍存在的多种隐喻概念,然后对这些典型性隐喻做出异同性分析,再挖掘出隐藏于隐喻背后的文化因素。

2. 中美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

2.1 结构隐喻

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常常出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使用“路途”这一概念隐喻。通常说来,“路途”包含以下实体: “路行者”,“路程”,“起点和终点”; 路行者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使用固定的方式( 如交通工具等) 到达目的地。在英汉政治演讲中,人们总是习惯将“路途”这个基于人类身体经验的具体概念映射至其它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如:

(1) …in the journey ahead youre not alone. (Bushs speech on Aug, 31st, 2005)

(2) 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重要讲话)

不难发现,路途隐喻普遍存在于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概念的表达中。然而,由于受到各自语言世界观、价值体系、社会制度等不同体验的影响,语用者对隐喻的表征方式出现差异是一种必然。中国目前的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另外,中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而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的国家,以上帝的信念为指导,崇尚的是自由、平等和富强。因此,即使是选择相似的隐喻表征方式,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2.2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即用诸如上下、前后、内外、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通過分析,笔者发现在中国领导人政治演讲中, 用得最多的是“中心边缘”概念。

(3) 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4) 大家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重要讲话)

Lakoff & Johnson指出绝大多数隐喻( 包含结构性隐喻和方位性隐喻) ,都是系统性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的隐喻表征方式,我们发现不同国家民族对政治制度的不同体验方式是形成圆圈隐喻的根源。总之,一种映射的出现不然要受到固定认知文化模式的牵制。美国人的认知系统中从未体验中央直接管辖的政治体制,所以圆圈隐喻不存在于英语政治语篇中。

2.3 实体隐喻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即通过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們的有关经验, 这使得我们能把一部分经历作为一种同类的可分离的物质来看待。该隐喻中,人们习惯于将基本的身体体验来理解较抽象的经验,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等无形概念看做是具体有形的实体,并对其进行指称、量化和范畴化, 并对它们做理性讨论。本体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运用比比皆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体隐喻是将国家、名族视为家庭。例如:

(5) Our founding fathers,faced with perils we can scarcely imagine, drafted a charter to assure the rule of and the rights of man,a charter expanded by the blood of generations.(Barack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6) 我们呼吁,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美国的政治社会中,家庭的概念隐喻是社会概念系统中的核心。根据 “国家是家庭”的概念隐喻,政府是父母,代表国家的领导是年纪较大并有权威的雄性人物即典型的父亲形象,市民是孩子。目标域中的 “政府”也具有维护公民利益和规范公民行为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将家庭视为生活的基本单元和整个社会活动的中心。因此,国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家庭为导向的。因此,其概念隐喻也极为普遍,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总结出英汉政治语篇中存在相同及相似的政治隐喻,但是英汉两种政治语言中的隐喻认知由于受到各自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呈显出不同的个性和差异。结果,不同文化环境里的语用者选择不同的概念隐喻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有意识地对英汉语言中的各种隐喻现象做比较,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在认知中的差异,有助于增强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助于英语学生者对语言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希望能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Charteris-Black,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Basingstoke: Palgrave-Macmillan, 2004

[2]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95

[3] 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td, 2001

[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Mio, Jeffery Scott, & Katz,A. N. 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 1996.

[6] Stone, D. A Policy Paradox and Political Reason[M].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88.

[7] Van Dijk,T.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London: Sage, 1998

[8] Van Dijk,T. 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9]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0] 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 刘法公.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12]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朱琳(1990.2—),女,汉族,湖南省汨罗市人,上海大学2012级英语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中外优秀网球运动员比赛技术的对比与分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